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活草

鎖定
復活草(Anastatica),是一種沙漠植物,又被稱作為“耶利哥的玫瑰”,由於其能在幾乎被完全曬乾的情況下“復活”而聞名於世。從遙遠的3億年前開始,就已在地球上生長蔓延,並經受住地球上幾次極度嚴重的乾旱期,頑強地繁衍至今。
中文學名
卷柏
拉丁學名
Selaginella tamariscina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卷柏科
卷柏屬
分佈區域
沙漠
本    領
死而復生
壽    命
10年
產    地
墨西哥

復活草形態結構

復活草的根託只生於莖的基部,長0.5-3釐米, 直徑0. 3-1.8毫米,根多分叉,密被毛,和莖及分枝密集形成樹狀主幹,有時高達數十釐米。主莖自中部開始羽狀分枝或不等二叉分枝,不呈“之”字形,無關節,禾稈色或棕色,不分枝的主莖高10-20 (-35)釐米,莖卵圓柱狀,不具溝槽,光滑,維管束1條;側枝2-5對,2-3回羽狀分枝,小枝稀疏,規則,分枝無毛,背腹壓扁,末回分枝連葉寬1. 4-3. 3毫米。
葉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葉質厚,表面光滑,邊緣不為全緣,具白邊,主莖上的葉較小枝上的略大,覆瓦狀排列,綠色或棕色,邊緣有細齒。分枝上的腋葉對稱,卵形,卵狀三角形或橢圓形,0.8-2.6毫米×0.4-1.3毫米,邊緣有細齒,黑褐色。中葉不對稱,小枝上的橢圓形,1.5-2.5毫米×0.3-0.9毫米, 覆瓦狀排列,背部不呈龍骨狀,先端具芒,外展或與軸平行,基部平截,邊緣有細齒(基部有短睫毛), 不外卷,不內卷。側葉不對稱,小枝上的側葉卵形到三角形或距圓狀卵形,略斜升,相互重疊,1.5-2.5毫米×0.5-1.2毫米, 先端具芒,基部上側擴大,加寬,覆蓋小枝,基部上側邊緣不為全緣,呈撕裂狀或具細齒,下側邊近全緣,基部有細齒或具睫毛,反捲。孢子葉穗緊密,四稜柱形,單生於小枝末端,2-15毫米×1.2-2.6毫米;孢子葉一形,卵狀三角形,邊緣有細齒,具白邊(膜質透明) ,先端有尖頭或具芒;大孢子葉在孢子葉穗上下兩面不規則排列。大孢子淺黃色;小孢子橘黃色。 [1] 

復活草分佈

廣泛分佈於安徽、北京、重慶、福建、貴州、廣西、廣東、海南、湖北、湖南、河北、河南、江蘇、江西、吉林、遼寧、內蒙古、青海、陝西、山東、四川、台灣、香港、雲南、浙江,常見於石灰岩上,也分佈到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半島、日本、印度和菲律賓。 [1] 

復活草特性

沙漠復活草之所以擁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源自大自然賦予的生命奇蹟:在極端乾旱的情況下,它的枝葉會緊緊收縮成球狀,牢牢鎖住體內珍貴的最後一滴水,即使喪失自身高達98%的水分,仍可頑強生存數十年。一旦遇到難得的雨季,復活草體內藴含豐富的糖基海藻糖就會發揮強大的鎖水保濕功能,“貪婪”地"抓"住每一滴水,然後再將藴含生命活力的水暢順自如地活導入體內每一個細胞中,並鎖住相當於細胞自身重量460倍的水分,“起死回生”般的重新伸展枝葉,恢復生機盎然的綠色生命。

復活草產地

復活草的原產地在墨西哥的奇瓦瓦沙漠,當乾旱季節來臨時,它的莖會緊緊盤捲成一個球,彷彿像死了一樣;而一旦有了水分,它就會舒展莖葉,儘量吸收難得的水分。

復活草奇特之處

復活草的奇特之處是它極耐乾旱的本領和“死”而復生的特性。但它的生長環境卻很特殊,往往生長在乾燥的岩石縫隙中或荒石坡上。在這樣的地方中,水分的供應沒有保障,僅在下雨時有一些過路水迅速流過。復活草憑藉着有水則生、無水則“死”的生存絕技,不但旱不死,反而代代相傳繁衍生息。在生時,復活草枝葉舒展翠綠可人,儘量吸收難得的水分。一旦失去水分供應,就將枝葉蜷曲抱團,並失去綠色,像枯死了一樣。隨着環境中水的有無,復活草的生與“死”也交替進行,因此在民間人們又稱它為還陽草、還魂草、長生草萬年青。科學家則稱這種小草為“復甦植物”,因為它們彷彿像在乾旱時睡着了,遇到水又重新醒來似的。
參考資料
  • 1.    卷柏  .中國植物物種信息數據庫[引用日期2019-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