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

鎖定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曾為獨立系所。現已與心理學系、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系等合併建立了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併成為該院中最大的一個系。復旦大學社會學學科為“985工程”、“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之一,上海市重點學科,擁有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予權,設有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社會學系現有全職教師20人,其中超過一半的教師為海外留學歸來的博士;有教授12人;另有聘自海外名校的顧問和特聘教授5人,訪問教授2人。在教師中,有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1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人。擁有先進的社會研究方法多功能實驗室。在科研上,本系致力於開展以理論創新為導向的經驗研究;在社會不平等、社區研究、經濟社會學、文化與宗教社會學等領域裏,取得了在海內外學界有影響的成果。在教學上,以培養社會學專業的高級人才為目標,注重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並通過社會實踐領會到社會學作為知行之學的價值;注重使研究生具備同國際學術前沿對話的基礎和獨立開展學術研究尤其是經驗研究的能力。本系每年大約招收社會學專業本科生60名、碩士生15名、博士生8名、人類學專業碩士生3名。 [1] 
中文名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
所屬地區
上海市
屬    性
985工程
榮    譽
上海市重點學科
方    向
經驗研究的能力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狀

社會學為復旦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科之一。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現有社會學本科專業,社會學博士和碩士點、人類學碩士點,社會學一級學科碩士授予權,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
有全職教師18人,其中教授8人;聘自海外名校的顧問和特聘教授7人,訪問教授3人。
擁有先進的社會研究方法多功能實驗室。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歷史沿革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始建於1925年,迄今已經走過83年的歷程, 期間教研活動中斷了26年,建制中斷了36年,1988年恢復重建。
創立建設
本系是在開設社會學課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校董事會董事長王寵惠博士於1914年在復旦公學文科開講“羣學”,為我國大學由中國學者講授“社會學”課程的第一人。1915年至1918年,先後由李照松、校長李登輝接替主講“羣學”。1919年改稱“社會學”,先後由留美回國的湯松、陳定謨和何葆仁等講授。
1925年2月,學校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同學之要求,經行政院議決,在文、理、商、心理四科外,添設社會科學科,分政治和社會組,於秋天分設政治學系和社會學系,推何葆仁先生兼任系主任(《1926年復旦年鑑》第162頁)。1926年10月,復旦社會科學會成立,聘請劉廬隱、應成一、孫本文等教授為顧問。1929年秋,學校遵照教育部規定,設立各學院,本系歸入文學院。當年註冊學生有70餘人,在各高校社會學系中,人數最多(應成一:《社會學系概況》,載《復旦大學一九三0年畢業紀念刊》)。1939年改屬法學院,直至解放。抗戰期間,本系隨學校遷往四川重慶北碚,留在上海補習部的社會學系仍隸屬文學院。
1928年10月29日,孫本文與吳澤霖吳景超等,發起成立東南社會學會,決定出版《社會學刊》(季刋)。孫本文被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兼編輯部主任。1930年2月8日,孫本文和北方的許仕廉陳達、劉強等改組東南社會學會,在上海成立中國社會學社,以《社會學刊》(季刋)為會刊,仍由孫本任主編。1930年秋創辦《復旦大學社會學系半月刊》(孫本文題寫刊名),1934年改名為《社會學期刊》。1938年5月9日,本系成立復旦大學社會學會(改為國立復旦大學社會學會),下設學術組、康樂組、總務組和服務組,系主任及本系專任教授皆為指導員。學會在《嘉陵江日報》創辦《農村週刊》,在校內油印發行《社訊》。1941年8月,本系成立社會研究室,由系主任言心哲任室主任,編輯社會學及社會事業叢刊,發行《社會事業與社會建設專刊》(輯入言心哲、毛起鵕、郭任遠張鴻鈞李景漢孫本文等學者的14篇論文),與社會學會合作組織農村生活、抗屬生活、工人家庭狀況和北碚棚户等調查。1943年,本系師生共同創作了《復旦社會學系系歌》,由何德鶴作詞,賀祥霞、許慎安和柏相雲三同學譜曲,歌詞反映了復旦社會學人愛校、愛民、愛國,嚮往全球和平的情懷。
本系1929年開設社會工作課程,其後增設社會政策、社會事業與行政等課程。抗日戰爭期間,言心哲任社會學系主任,設置了社會行政組課程,計有20門。
1937年修訂的本系教學大綱規定,以培養社會研究之人才、社會工作之人才和社會調查之人才為目標。為此教師身體力行,認真教學,指導學生開展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社會考察活動,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辦學傳統。
1949年秋,同濟大學哲學系併入復旦大學,在社會學系內分設社會學組和哲學組。1951年秋,東吳大學社會學系被撤銷,15位同學轉入復旦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同年夏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亦被撤銷。尚未畢業的學生轉入其他系或轉學,劉鹹、胡曲圓和嚴北溟教授留校任教,徐藴輝、何德鶴、楊一之王養衝、應成一、言心哲、王仙舟、毛起鵕、高達觀等教授先後調離復旦。
本系創立建設時期歷任系主任:何葆仁(1925-1926)、劉蘆隱(代理系主任,1926)、嚴恩柞(1927)、孫錫麒(1928年春)、孫寒冰(1928年秋)、馬紹良(1929年春)、應成一(1929年秋-1936、1947-1949)、餘楠秋(1936-1937)、言心哲(1938-1946)、胡繼純(1938,上海補習部)、應成一(1939-1946,上海補習部)、胡曲園(1949-1950)、劉鹹(1950-1952)。
1925-1952年,在本系任教的教師有73人,中國早期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應成一、孫本文、楊開道潘光旦、郭任遠、李劍華、範定九、言心哲、雷潔瓊衞惠林、張鏡予、朱約庵、毛起鵕等曾在復旦大學任教,抗戰時期陳長蘅郭沫若黃文山、潘光旦、陳達、李景漢、郭任遠、熊芷、孫本文、吳文藻、張鴻鈞、吳景超、謝徵孚、傅尚霖等在復旦大學開設社會學講座。
這時期本系教師的主要著作有:孫本文的《社會學上之文化論》(1927),潘光旦的《中國之家庭問題》(1929),李劍華的《犯罪學》(1930)、《社會學史綱》(1930)、《社會事業》(1931)、應成一的《社會學原理》(1932~1933)、《社會問題》、《十年來(1937~1947)的中國勞工問題》(1948),言心哲的《現代社會事業》(1944)等。
恢復重建
1979年3月15~1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規劃會議籌備處在北京召開社會學座談會,與會60餘人。會上成立了中國社會學研究會,推選費孝通為會長,我校田汝康被推選為第一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喬木到會講話,為社會學恢復了名譽。胡喬木提出,“要趕快帶徒弟,要教學生,即在大學裏邊恢復社會學系。不能在全國綜合大學同時都設立,那麼就在有條件的地方先設立”。同月30日,鄧小平在理論工作會議上發表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提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從此,我國社會學走上了恢復重建道路。教育部很快做出了迴應,要求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先行恢復社會學系。是年5月,我校哲學系籌劃開展社會學學科的恢復重建工作,有計劃地培養、吸納社會學師資,安排劉豪興先行轉向從事社會學教研工作,並派他參加北京社會學講習班學習和教育部組織的《社會學概論》(試講本)教材編寫。1980年復旦大學分校在全國率先建立社會學系,後併入上海大學文學院。根據教育部文件,1981年春學校從哲學系、國際政治系和經濟系分別選派77年級本科生範偉達周雪光和郭申陽前往南開大學社會學專業班學習一年,1982春範偉達、周雪光本科畢業留校任教。1981年度第一學期起,在全校先後開設了“社會學概論”、“社會研究方法”和“社會心理學”等選修課。1984年9月,經學校同意,哲學系成立社會學教研室。1986年11月,教育部批准哲學系設立社會學專業。1988年10月11日,校長謝希德主持校長會議,聽取了社會學系籌備小組工作情況彙報,討論並批准成立社會學系。1993年初,社會學系和人口研究所合併,形成一套班子,一系一所的建制。次年系所隸屬法學院。1995年11月,系所分開,社會學系重又獨立建制。2004年11月,在社會學系和人口研究所的基礎上組建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下屬4系1所:社會學系,原社會學系的社會工作專業和心理學專業分別組建為社會工作學系和心理學學系。
在本系恢復重建中,社會學前輩費孝通雷潔瓊袁方、胡曲圓、田汝康以及本系顧問教授美國奧本尼大學林南和香港中文大學李沛良等,給予了關切和支持。1997-2003年,本系的於海、陸康強、王威海、裘根祥、孫時進曾亦徐珂等先後赴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參加福特基金會資助的中國大陸高校社會學系青年教師培訓計劃。
1.教師隊伍和行政負責人。1988年本系恢復重建時,有教師9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講師及助教各2人,兼職教授3人。2004年本系有在編教師2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講師6人,助教3人,助理館員1人,具有博士學位11人。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成立後,本系引進校聘優秀人才3位(劉欣周怡教授,潘天舒副教授);現有教師17人,其中教授8人(範麗珠胡守鈞劉欣瞿鐵鵬謝遐齡於海張樂天周怡),副教授6人、講師3人、具有博士學位13人。
本系於1985年6月聘請北京大學費孝通教授為兼職教授,1993年5月聘請美國杜克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林南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院長、社會學講座教授李沛良為顧問教授。2007年,授予哈佛大學亞洲中心主任凱博文(Arthur Kleinman)復旦大學名譽教授
1988年10月社會學系重建後,學校任命田汝康任社會學系系主任,黃海泉任副系主任(1989年6月後,系務工作由副主任黃海泉全面負責,1992年系務工作由劉豪興主持)。1993年2月起社會學系與人口所合併,由彭希哲任社會學系系主任(1993~1995)、閻嘉陵(1993~1994)任常務副系主任、戚進勤(1993)任副系主任,繼後由範偉達(1994~1995)和陳家華(1994~1995)任副系主任。1995年11月,系所分開,社會學系由謝遐齡任系主任(1995~2004)、並先後由朱國宏(1995~1997)、於海(1995~2000)、劉豪興(1999~2001)、顧東輝(2001~2004)任副系主任。2004年11月,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成立後,瞿鐵鵬(2005)任社會學系系主任,範麗珠(2005)任副系主任。2006年1月起,劉欣任社會學系主任,桂勇任副系主任。
2.專業設置和學生。1979年春起,哲學系承擔開展社會學學科的教研工作,為本系的新生起了孵化作用。1988年招收首屆社會學專業本科生27人(其中1人由物理系轉入)。1999年和2001年先後增設社會工作專業和心理學專業。至2008年本系本科畢業生547人,在校本科生208人。1998年招收社會工作專業大專生34人,2000年全部按時畢業。
1994年建立應用社會學專業碩士點,2001年建立人類學專業碩士點,至2008年獲碩士學位134人(含應用心理學方向和社會工作方向),在校碩士研究生61人、博士研究生25人。
在前系主任謝遐齡以及全系教師集體努力的基礎上,由張樂天牽頭,整合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師資力量申報的社會學專業博士授予權,於2006年1月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批准;經校學位委員會批准,劉欣、張樂天、周怡為首批社會學專業博士生導師。2007年春,經復旦大學研究生院批准,社會學專業博士授權點開始招生,現有博士研究生指導教師9人(含社會心理學方向2人、社會工作方向1人)。由劉欣組織整合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師資力量申報的社會學專業博士後流動站,於2007年8月獲國家人事部全國博士後管委會批准。同年10月,經復旦大學校長辦公會批准,社會學博士後流動站由劉欣任站長,胡守鈞、梁鴻、劉欣、彭希哲、王桂新、張樂天為學術委員會委員,徐建牛任秘書。本站從2007年冬開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現有指導教授18人,在站研究人員12人。
3.教學改革。20年來本系對專業教學培養方案進行了多次調整,不斷有所改進和提高。1988年社會學系重建時,明確“本專業培養社會學理研究人才及國家有關部門人事社會管理的實際工作者。”2003年秋,本專業的培養目標修改為:“本專業培養具備較全面的社會學理論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機構、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社會研究與調查、政策研究與評估、社會規劃與管理、發展研究與預測等工作的社會學高級專門人才。”社會工作專業和心理學專業設立時對培養目標也作了明確的規定。
2006年春,本系成立系務委員會,由系主任劉欣、副主任桂勇、社會學理論教研室主任瞿鐵鵬、社會學研究方法教研室主任範偉達、應用社會學教研室主任徐珂和文化人類學教研室主任潘天舒組成,劉欣主持工作。本系在以往發展的基礎上調整並進一步明確了學科發展思路,以使復旦的社會學學科在科研和人才培養上與國際一流大學的同類專業接軌。在科研上,致力於開展以理論創新為導向的經驗研究,注重本土化的學術創新和應用,同時亦注重具有國際比較研究的視野;在教學上,以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學專業的高級人才為目標,注重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通過社會實踐使學生意識到社會學作為知行之學的社會價值;在研究生培養上,注重使學生具備同國際學術界對話的堅實基礎,具備獨立開展學術研究尤其是經驗研究的能力。
本系參照國內、國際一流大學的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於2006年春對本科和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了全面的改革。各教研室根據學科發展的總體思路,參照國內外一流大學同類專業的課程設置,分別提出本科、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方案,然後再經過比較分析和論證,最終形成了新的社會學專業本科生培養方案、社會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文化人類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和社會學專業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同時,本系還制定了本科生畢業論文工作規範和管理辦法,包括畢業論文的工作進程和要求,合格畢業論文應達到的基本指標和評分標準,畢業論文的任務書和教學管理。制定了碩士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規範,碩士論文答辯程序,答辯決議提綱、答辯注意事項等規範化的管理條列。
在教學過程中,本系注重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尤為注意精品課程建設。比如,本系重建之初即將西方社會思想史列為重點課程,由於海編寫的《西方社會思想史》獲1995年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2002年該課程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006~2008年,於海分別獲上海市精品課程獎、上海市育才獎和上海市教學名師獎。
4.學術研究。1996年,本系成立學術委員會,由胡守鈞任主席。本系先後建立了4個研究中心: “復旦大學心理研究中心”(1997年12月),孫時進任主任;“復旦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中心”(2001年10月),張樂天任主任;“復旦大學社會發展研究中心”(2001年11月),謝遐齡任理事長。2007年10月,復旦-哈佛醫學人類合作研究中心,中方由潘天舒任主任。
20年來,本系教師發表各類學術論文1000多篇,其中,在權威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在SSCI刊物發表論文12篇。出版學術專著130多部,譯著40餘部。編寫各類教材15部,其中國家級規劃教材7部。據不完全統計,本系教師承擔課題近200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6項,省(市)部委項目25項,福特基金會及其它國際基金項目10餘項。2005年,本系編輯出版《復旦社會學論壇》,系主任瞿鐵鵬和曾亦負責編輯工作。
本系教師的一批論著獲省部級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20餘項,瞿鐵鵬的《馬克思社會研究方法論》和朱國宏的《人地關係論》於1995年和1998年獲國家教委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二等獎。劉欣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2005(4))的《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的多元動力基礎》獲第八屆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類一等獎。
本系主辦了20餘個大型學術研討會和學術論壇。主要有:“第五屆潘光旦紀念講座”(1999年10月)、“經濟全球化下的民間非盈利組織論壇”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9月)、“非小説類作者的權利:保護、發展與國際網絡——挪威與中國的經驗”國際研討會(2003年11月)、“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一個平衡發展的好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2004年10月)、“發展公益事業建構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2005年11月)、“2006年上海社會學學會年會:社會結構轉型與和諧社會建設”、“復旦大學-哈佛燕京學社‘文化與健康’醫學人類學國際學術論壇”(2007年10月)等會議。
5. 社會實踐。本系鼓勵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鍛鍊成長。1988年秋開始實施的教學計劃及以後的調整都明確規定大學四年學習期間,要有一定的社會實踐時間和任務,進行成績評定,給予學分,近幾年來對社會實踐優秀者還給予獎勵,發給紀念獎牌。
1995年,本系吳燁宇、桂勇、刁鵬飛、沈揚等10位同學完成的“浦東新區社會調查”,獲第四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指導教師範偉達。2003年,本系莊好、魏炯翔同學完成的調研報告《融入大上海:台商低調策略》,獲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二等獎,指導教師張樂天、瞿鐵鵬。範偉達榮獲由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上海市教委等六個部門聯合頒發的“上海市2007年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優秀指導教師”榮譽證書。2001級碩士研究生馮艾兩次參加西部計劃服務隊工作,2003年11月,作為扶貧支教代表出席全國經驗交流會,受到中央首長的接見並作了發言,先後獲得中國青年志願扶貧服務金質獎章、第五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志願者稱號、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等榮譽。1991年由本科生建立的社會學社和2002年秋開始舉辦的每年一次的“社會人節”,持續地組織了多種形式的學術講座和課題研究,培養了同學的團隊精神和科研能力。
6.對外交流。從美國斯坦福大學著名社會學教授A·英克爾斯1983年5月12日來複旦訪問作學術講演開始,特別是本系重建以後,對外交流日益增多。2005年以來,本系對外交流日益增多,有60%以上的教師應邀作學術出訪或講學。
本系恢復重建以來,已有美國、南斯拉夫、法國、瑞典、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和港台的20餘名教授,在本系講授社會思想史、社會學理論、社會研究方法、質性研究方法、宗教社會學、政治社會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美國社會結構分析、南斯拉夫社會學的發展、日本社會學研究之現狀等課程;Michael Burawoy、Arthur Kleinman、林南、Alice Schelgel、Martin K.Whyte、Eric O. Wright等著名學者先後來本系作學術講座數十次。
7.合作辦學。本系注重同海內外學界的交流和合作辦學。1987~1989年,在費孝通的倡導下,復旦大學與上海大學文學院合作,開辦了首期社會學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最近幾年先後與浦東新區城工委、中國人民解放軍61398部隊等單位聯合舉辦了10期社會學專業社會行政管理方向和應用心理學方向研究生課程進修班,招收學員400多人。
2001年,在系主任謝遐齡等的多方努力下,本系與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達成協議,聯合開辦了四期“香港大學―復旦大學社會工作碩士(MSW)/社會行政管理碩士(MSSM)課程班,共招收學員141人,2004年12月已有13人獲得社會工作碩士學位、15人獲得社會行政管理碩士學位。
本系先後開設了多門國際合作課程,比如,“全球化背景中的社會比較視野”(復旦大學與瑞典大學社會學系合作)、“發展研究”(復旦—女王大學)、“全球化研究”(復旦—卑爾根大學)、 “中國社會與文化” (復旦—加州大學);開辦了復旦-IES“中國都市研究”項目。於海、範麗珠、潘天舒主持了有關課程。 [2]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特色與目標

本系致力於開展以理論創新為導向的經驗研究;在社會思想史、社會分層與流動、社區研究、經濟社會學、文化與宗教社會學等領域裏,取得了在海內外學界有影響的成果。
在教學上,以培養社會學專業的高級人才為目標,注重使學生具備紮實的專業基礎並通過社會實踐領會到社會學作為知行之學的價值;注重使研究生具備同國際學術前沿對話的基礎和獨立開展學術研究尤其是經驗研究的能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