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

鎖定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遼寧省瓦房店市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在明朝傳入遼南地區,復州皮影文化由此開始形成,經過歷史的發展,幾經傳承和演變,最終形成了紮根本土、具有地方特色的復州皮影戲文化。復州皮影戲的影班多包含六至七位演員,表演時以鑼、鼓、板、鈸等樂器伴奏,其劇目趣味性和娛樂性見長,內容豐富,涉及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狐鬼等,常演劇目有《康王走國》《綠牡丹》《白蛇傳》《岳飛傳》等。 [2]  [5] 
2006年5月20日,皮影戲(復州皮影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91。 [3] 
中文名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非遺編號
Ⅳ-91
申報地區
遼寧省瓦房店市
非遺類別
傳統戲劇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歷史淵源

復州皮影戲是在明朝萬曆年間(1573—1620),由陝西來東北戍邊的士兵傳來的。 [1] 
復州皮影戲真正活躍和盛行的時間是在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1),當時河北一帶“白蓮教”盛行,有皮影藝人也參加“白蓮教”,被清政府誣為“懸燈匪”,並下令禁演皮影戲。河北灤州皮影藝人被迫大量流入東北並進入遼南。復州皮影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和發展的。 [1] 
從1932年開始,復州皮影戲被迫停止了演出。 [1] 
抗日戰爭勝利後,復州皮影戲得以恢復。 [1] 
中國解放後,瓦房店地區的皮影較為活躍,興盛時,瓦房店有皮影戲班43個,在羣眾中影響較大的皮影藝人有20多位。 [1]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文化特徵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人員分工

復州地區的影班大部分是六七位演員,演員依照傳統規矩分工,演出時分前後兩排坐在影窗後邊。前排左側第一人是“拿影的”,中間是“貼影的”(耍影的人),右為司鼓(鑼、鼓、板、鑔全由一人打),後排是樂隊,拉弦者是樂隊的主伴奏,其他樂手在兩側。全體演員都參加演唱,根據生、旦、淨、髯、醜等不同行當,各有主要分工,遇同類角色可以相輔。 [2]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伴奏樂器

復州皮影戲的伴奏樂器可多可少。從前以小三絃為主弦,外加一把二胡和一支笛子,配以鑼、鼓、板、鈸等,聲音比較單調,後來又陸續增加了大四弦、揚琴、雙銅管、小牛角、葫蘆頭等樂器,其中大四弦、雙銅管、小牛角和葫蘆頭是復州皮影戲獨有的伴奏樂器。 [2]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道具舞台

復州皮影戲的小影人高約8寸,大影人為1尺2寸,造型上都是人的側身像。它的雙手和脖子上都用線連在一根鐵線上,鐵線的下頭安根細高粱桔杆,表演者操縱這三根杆,就能使影人做出各種動作來。復州皮影戲舞台一般僅有3平方米,用竹竿做支架,用竹篦子支棚頂,然後用青布蓋頂並圍左右後三面,開口的一面放張長條桌子堵住台口,將長約2.5米,寬約1米的白布做影窗子。台的頂部有個煙筒,筒下吊盞四捻油燈作為影戲的光源,中國解放後,改進為電燈光源。 [4]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代表劇目

由於受到灤州皮影戲、登州皮影戲的影響,過去在復州演出的劇本,大部分都是從河北山東等地傳來的。復州皮影戲經常演出的節目有長篇劇目:《萬寶陣》《五女興唐傳》《羣仙陣》《樊梨花徵西》《界牌關》《銷陽關》《木陽關》《盜馬關》《鐵丘墳》《粉妝樓》《小西涼》《五峯山》《呼家將》《白蛇傳》《破洪州》《水泊梁山》《岳飛傳》《鎮冤塔》《康王走國》《全家福》《大珍珠塔》《闖王造反》《彭公案》《於公案》《施公案》《綠牡丹》等。大劇目能演數月,小劇也能演三到五天。另外還有摺子戲,如《王小趕腳》《打棗》《快活林》《十字坡》《當箱子》《瞎子抓姦》《胡迪罵閆》《天官賜福》等。 [4]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復州皮影戲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傳播文化知識,保留、傳承民間有價值的歷史傳説、風土人情、人物掌故等方面,起到了宣傳和教育的作用。 [1] 
傳承狀況
伴隨着科技的變革,越來越多的娛樂休閒方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復州皮影戲卻沒能順應潮流,逐漸沒落。 [5] 
傳承人物
孫德深,男,1950年2月1日出生,2008年1月26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遼寧省瓦房店市申報。 [6] 
宋國超,男,1950年2月1日出生,2008年1月26日入選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遼寧省瓦房店市申報。 [6]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皮影戲(復州皮影戲)項目保護單位瓦房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為瓦房店市文化館。 [7]  [12]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主要流派

復州皮影戲在地域上分為南北兩派。南派包括復州城以南的楊家滿族鄉、泡崖鄉、炮台鎮、三台鄉、太陽昇鄉等地的影班,其共同特點是受山東登州皮影戲的影響。南派沒有影卷(劇本),叫做“溜口影”,唱腔上下句變化小,顯示出民歌曲體的特點,唱腔略為簡單,明朗淳樸。北派指復州城內和城北的駝山鄉、李官鎮、永寧鎮、松樹鎮、得利寺鎮等地的影班,受灤州皮影戲影響較大,稱“翻書影”,唱腔豐富,曲調優美,表現力強,演唱和操縱技巧也較高。大約20世紀30年代後,南派也開始改唱卷影,兩派在表演和劇目上逐漸統一。 [2] 

皮影戲(復州皮影戲)社會影響

重要活動
2011年10月,復州皮影戲在遼寧省鐵西文化館舉行的“皮影精品展演”中進行了表演。 [8] 
2014年12月8日至10日,復州皮影戲在“遼寧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項目展演”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10] 
2018年2月28日,復州皮影戲參加了金石灘首屆海燈節,宋國超等人表演了復州皮影戲劇目《唱四海》;同年6月9日,復州皮影戲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遼寧)大連主場城市活動中進行了表演。 [9]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