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字號

鎖定
“先有復盛公,後有包頭城”,是指在包頭城垣建前就有了復盛公,它有200多年的歷史。
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山西祁縣喬家堡喬貴發逃荒“走西口”至薩拉齊,後遷至包頭西腦包。在“草原絲綢之路”重要起點的西腦包做草料生意開始發家。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喬貴發與山西清徐縣大常村秦肇慶在剛剛形成的包頭村東街(現東河區東門大街)開設了廣盛公,經營旅蒙業貨棧。
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將廣盛公改為復盛公,並非廣盛公虧本,後經營黃豆轉虧為盈改為復盛公 [1]  。——後開設復盛西、復盛全、復盛油房、復盛菜園、復盛西店(客棧)、復盛西面店等系列店鋪,主要經營小米、酒、醋、茶葉、雜貨、銀號等,因此,二人經營的復盛公等系列店鋪被人統稱為“復字號”。 [2] 
中文名
復字號
地    點
包頭城垣

復字號發展歷史

作為前清及民國期間山西省封建性的商業資本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家,山西省祁縣的喬姓者在其生意極盛的時候,國內各通都大邑,特別是北方各大中城市,幾乎都有喬家開設的商號。由於喬家發跡於包頭的“復盛公”商號,後來陸續開設的商號也都冠以“復”字,所以人們便把山西祁縣喬姓的商號店鋪統稱為“復字號”。
“復盛公”在包頭蒸蒸日上的時候,為了擴大經營,追求更大的利潤,喬家獨立資本,又在包頭建立了復盛全、復盛西,經營業務各號都兼營當鋪、估衣鋪、錢鋪、糧店等。後還抵債來了南龍王廟一帶田地二百八十畝,經營復盛菜園、培植蔬菜。
道鹹之間,包頭商業日趨發達,人口日益增多,除了經營“六陳行”外,復字號在包頭還建立起了較早的商業組織“大行”。既然擔任“大行”頭領,“近水樓台先得月”,復字號利用其職能便利為自身謀取利益。生意做得如日中天。光緒末年至民國十年之間,包頭各殷實商號也跟其他地方一樣,發行憑帖(券幣)。復字號在包頭殷實可靠,信用卓著,所以人們寧願存放復字號的憑帖,作為儲藏手段,而不願意存儲銅製錢。
民國十二年,京綏鐵路修達包頭,黃河航運愈加發達,包頭成了名副其實的“水陸碼頭”。隨着商業的發展,任何行業所需的資金都較前大增。在這一活躍時期,支墊全城九行、十六社的用款,主要還是復字號,借貸助長了商業發展,也增加了自身的高利貸的利潤,復字號在包頭髮展進入最為鼎盛的時期。 [2] 

復字號復字號的衰落

1930年,董世昌繼任廣恆西經理,廣恆西仍為包頭皮毛行首户。1936年,獲利20萬元。1937年10月,日寇侵佔包頭,實行皮毛統治,所屬廣恆西的錢莊的1.765萬元資本被日寇吞併。1940年,日寇又以通敵罪將董世昌殺害在張家口,將記賬先生劉定基活活打死投入黃河。日寇投降後,廣恆西瀕臨倒閉。1946年,百年老號復義興無奈歇業。
日寇侵佔包頭後,實行物資統制。食糖、日光皂、洋燭、火柴等,不論商民都不得存放,否則視為私自囤積,要予以沒收。這樣一來,使包頭最大的雜貨行如月號經營越來越慘淡,戰後不久即停業。
山西祁縣喬家的“復”字號是包頭鉅商之首,同時名列山西十大財東之冠。而堪稱中國商界大觀的復字號的衰落,也主要是戰亂和日寇侵佔包頭,錢當行都被日寇吞併。1940年,日寇還以私通愛國將領傅作義為由,將喬家的經理殺害在張家口。 [3] 

復字號復字號的掙扎

時有重平遙“蔚長厚”的掌櫃閻維藩,為喬家效力多年,雖異姓,但喬家對其恩重如山,心有萬般不忍,勵志在動盪過後,欲再將喬家大業振興,可謂吃水不忘挖井人。閻維藩作為當時蔚長厚票莊大掌櫃,任職之際也培養了自己的一批可用之才。將票莊按等級制度劃分,手下培養有張,王,曾三位得力掌櫃。抗戰之後,閻維藩有幸與三名戰亂中失聯的掌櫃取得聯繫。懷揣抱負,苦心經營產業。但因東家喬氏後代分家,無力支撐商號資金流轉,最終於1951年停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