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依田百川君書

鎖定
《復依田百川君書》是康有為所著作品,出自於《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名稱
復依田百川君書
作    者
康有為
創作年代
近代
作品出處
康有為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復依田百川君書作品原文

百川先生執事:
僕來東國,採物望,仰大雅久矣。讀報章得所賜書,所以垂愛而教誨之者甚至,又引魏叔子之説,想見大君子之虛衷雅量,不敢不竭其愚。自政變以來,議論紛紜,其詞不一。或有以僕為急激者,或有以僕為變而無法者,或有料僕之必敗者。又有以僕為陰險者,又有以僕為弋功名、求富貴者,又有引天王明聖、臣罪當誅之説以僕訾西后為反叛者。聖上幽囚,亡人至此,惟有引咎而已,奚復能喋喋多言,以白其是非哉?
惟君子詞義至婉,哀其志而惜其措置之未善,引孟子“不得罪於巨室”,及貴國維新諸公相教告。僕誠感激,謹為足下言之。凡貴國議論之紛紜,率由未知敝國帝、後之嫌故也。敝國向來大權皆在西后,皇上不過祭則寡人而已。當割台之後,僕開強學會於京師,切責樞臣翁常熟以變法。常熟方兼師傅,日與皇上擘畫變政之宜。皇上鋭意維新,侍郎長麟、汪鳴鑾,學士文廷式,御史安維峻,皆勸上收攬大權。太監寇良材,亦請西后歸政於皇上。西后大怒,長、汪、文、安諸君遂皆貶謫,寇良材被殺,甚至二妃被杖。而上於是乎几几廢矣,幸恭邸力諫乃止。迨膠、旅繼割,政權利權,紛紛輸失。上傍觀坐視,積憤憂怒。乃使人告太后曰:吾不能為亡國之君,若不與我權,我寧遜位。西后憂而陽慰許與之,陰乃與榮祿而謀廢立。於是皇上與常熟鋭意維新。僕之説常熟以變法,亦頗猶西鄉、大久保、木户之擁三條、巖倉、近衞而維新也。
然四月二十三日定國是之詔才下,四月二十七日,西后逐翁常熟,召見二品以上大臣,命榮祿出督直隸,統袁、董、聶三軍,定九月閲兵於天津,以為廢立之計。蓋八月六日廢立之變,已於四月二十七日定之矣。僕於四月二十八日,乃蒙召見,過承知遇,不圖皇上毗倚之如斯。當是時也,謠謗盈廷,彈劾繼踵,自非至愚,誰不知其險難者。僕誠哀中國之危亡,憫生民之塗炭,思振救之。更痛我皇之聖明,陷非常之禍變。故誓捨身圖報,以救我聖主於萬一。故凡所以策全局而變法者,皆待九月閲兵後,乃擬行之,是時稍變其一二端而已。羣臣獻言者,拔京卿已十數,或拔為軍機參大政。諸公多有強牽僕者,僕誓辭之。自襄贊維新以來,未嘗加一官,仍是進士釋褐之主事而已。此亦庶幾於貴國維新諸公之退為參預,亦可以白於天下後世者耶?
蓋敝國之情勢,西后則守舊耽樂,皇上則明聖維新。若坐視皇上見廢,則敝國從此淪亡。故思居間畫策,以救聖主。漸為皇上收攬大權,漸選人材以為親臣,漸選將材以得兵權。若使事集,則皇上既有兵力以行其大權,則西后無能為,而敝國天子專制之權,雷霆萬鈞,無不披靡,有何所謂巨室大官者哉?或優其爵祿以待之,或解其柄權以馭之,在指顧間耳。
然我國之帝、後,猶貴國之有公、武也。帝、後之隙已深,亦如貴國萬無公、武合體之理。然貴國公、武異處,而我則帝、後同居。貴國王室與幕府猶有君臣之分,我朝皇上與西后尚牽母子之名。同居則行事甚難,假名則羣臣易惑。既猜忌甚至,故佈置甚難。至於閲兵期近,忍無可忍,甫欲徵將召兵,而警變即起,固無可如何者矣。設謂未有其權,必宜隱忍,則西后十年割地失政,忍之已久耳。即能忍之,而九月閲兵,亦卒於廢立矣。此蓋敝國之特情,苟非坐視危亡,辜負恩遇,忍棄不顧,則無論如何權位,皆不能彌縫之。故僕捨身於萬死一生,冀救聖主而救敝國眾生耳。復何急激陰險、取功名弋富貴之云云?
大官頑固,既無可藉手,惟一聖主,豈忍棄之而辜負其知遇哉?若無西后之扼,則聖主當陽,雷動萬物,天下奔走俯伏。上厭守舊大臣甚矣,無能搖惑者,則早料僕之必敗者,亦未知敝國之事勢者也。西后分非正嫡,於我皇上不過先帝遺妾耳。既無母子之名,當正君臣之分。既敢行逆廢主,則是篡位之賊耳,豈得復待以君後之義?上考《春秋》之絕文姜,不許莊公之念母。中考朱子《綱目》,書胡靈後為弒君。近考我先帝高宗純皇帝之批《通鑑輯覽》,責魏文帝之忘仇誤孝。則僕今日之所處,豈得謂西后明聖、臣罪當誅哉?敢布區區,惟俯察焉。
【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1] 

復依田百川君書作者簡介

康有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廣東省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於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藉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後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後,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於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病死於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後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他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