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復仇女神星

鎖定
復仇女神星,是天文學家Richard-A-Muller提出對一顆可能存在的太陽伴星的命名,是一顆紅矮星。2010年7月,科學家研究發現地球生物大滅絕的規律性證明了“復仇女神星”理論的錯誤。
中文名
復仇女神星
類    型
紅矮星、棕矮星
提出者
Richard-A-Muller
命    名
復仇女神“涅墨西斯”名字
結    果
2010年7月
所屬分類
太陽伴星

復仇女神星推測星系

太陽伴星是人們假設出來的一個紅矮星棕矮星,距離太陽50,000至100,000個天文單位,並以復仇女神“涅墨西斯”(Nemesis)的名字來命名。
太陽可能存在伴星的理論最先由Richard_A._Muller提出,因他發現地球上出現大滅絕的時間是有周期性的,約2600萬年有一次,去試圖解釋大滅絕的週期性。
據推斷,該伴星的公轉週期為2600萬年,在經過奧爾特雲帶時,干擾了彗星的軌道,使數以百萬計的彗星進入內太陽系,從而增加了與地球發生碰撞的機會。
Muller 估計,如果這伴星真正存在的話,應是一顆紅矮星,星等(亮度) 故計是7到12等,而Daniel P. Whitmire 和 Albert A. Jackson 則估計是一顆棕矮星。如果是紅矮星,那麼它應該一早已被記錄在星表中 (即為已知),但是因為這顆假設是圍繞太陽運轉的,所以它的自行運動 (proper motion) 會很小,因此,傳統的自行運動調查方法將無法發現這顆星的有任何特別之處。唯有用量度視差的方法,才可以發現出這顆星 (如有的話)。

復仇女神星理論錯誤

20世紀80年代,科學家認為,地球有規律的滅絕可能是太陽的遙遠伴星“復仇女神”的結果。這項理論是“復仇女神”每隔2700萬年穿越奧爾特雲,導致彗星雨襲擊地球。奧爾特雲是一個由塵埃和冰構成的巨大帶狀雲,距離太陽約1光年,是經過我們太陽系的很多彗星的發源地。
但科學家認為,事實上,地球生物大滅絕的規律性恰恰證明了“復仇女神”理論錯誤,因為與其它恆星的長期相互作用,“復仇女神”的軌道應該會發生改變。研究人員説:“曾經推動‘復仇女神’理論的化石數據推翻了該理論。”上一次大滅絕事件發生在1100萬年前,它造成了地球上10%的生物滅絕。這意味着距離下次生物大滅絕事件還有1600萬年,因為經研究發現地球生物每2700萬年滅絕一次。經圖表顯示,有時滅絕事件最多會提前1000萬年發生。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