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御(拼音:yù)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御和它的繁體字“禦”本是兩個字。“御”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古字形像持策於道中,會駕馭之意。御在典籍中多指駕馭車馬。引申指駕馭車馬的人。御也泛指駕馭一切。此外,由本義還引申有治理、統治之義,因帝王是離不開車馬的領導者,所以擴充意義至與帝王有關的事務。御也是古代六藝之一,指駕車的技術。“禦”古字最早亦見於商代甲骨文 [3]  ,本義是指御除災殃的一種祭祀,還有防禦、抵抗之義。“御”和“禦”在古籍中時有通用,“禦”後來簡化作“御”。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禦(抵禦)
部    首
五    筆
TRHB [4] 
倉    頡
HOOML [4] 
鄭    碼
OIIY [4] 
筆    順
①撇、②彎鈎、③撇、④點、⑤橫折提、⑥橫、⑦撇、⑧捺、⑨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704) [1] 
平水韻
御-去聲六御;禦-上聲六語 [21-22] 
統一碼
基本區-5FA1
筆畫數
3+9(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御-會意字或形聲字;禦-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左中右結構
異    體
衘、䘘、䢩、䘖(其餘見擴展圖冊)
四角碼
2722₀
注音字母
ㄩˋ
GBK編碼
D3F9

字源解説

“御”字的意思,有兩個大類:一是和駕馭車馬有關,二是與抵禦有關的。其實原來自不同的兩個字。
【甲組】“御”字形演變流程圖與特殊字符 【甲組】“御”字形演變流程圖與特殊字符
簡體的“御”是會意字。甲組圖1、3、4都是甲骨文的“御”。有人認為構件A、B像馬策,右部(構件C)像人形,構件D像道路,合起來表示人拿着鞭子在路上駕馭馬和馬車。或認為構件B為“”的初文,作聲符,構件C像人跪而迎接之形,構件D為道路,迎迓於道中。御字構形尚無定説。甲組圖4的甲骨文,金文下部又或增止(甲組圖5、6),構件B漸變為構件E的形狀。戰國文字(甲組圖8)及《説文解字》小篆(甲組圖9)基本承襲金文的這個形體。隸變後,“午”與下面的“止”合併,字形寫作“御”(甲組圖10-12)。“御”在典籍中多指駕馭車馬。 [2]  [25] 
如此説來,御之本義為“使馬”,御的對象本為拉車之馬,確可無疑。因為古代車馬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且在戰爭中起重大作用,所以被列為古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一。同時“御”被廣泛地用於許多事物,尤其是和帝王有關的事物。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飲食加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御”也可用以比喻臣子侍奉君王,這是把臣子比喻成供帝王驅使的車馬。如《商君書·更法》:“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這種比喻推廣開來,就把所有為帝王服務的、為帝王使用的都叫“御”了,這樣一來,“御”就成為帝王專用的詞了。
隨着“御”義的引申,所御的具體對象也由馬逐漸虛化、擴大而及於人。道家有御風、御雲、御氣之説,風、雲、氣雖可感知而無定形,所謂“御”也着實空虛縹緲。如《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御風實即乘風。晚出古文尚書《大禹謨》雲“臨下以簡,御眾以寬”,御眾實即治眾。或稱“御民”,如《晏子春秋·諫下二五》説:“禮者所以御民也,轡所以御馬也。” [25] 
【乙組】“御”(禦)字形演變流程圖 【乙組】“御”(禦)字形演變流程圖
古書中還常見“禦”字,“禦”是卜辭中的常見字。本義是指御除災殃的一種祭祀。 “禦”字在甲骨文中大多當御祭講,也用作抵禦、防禦。卜辭中簡體的“御”有時也用作“御祭”。御祭的內容十分廣泛,或乞雨、或御水、或御疾,等等,均為御祭於先祖以求祐護。甲骨文中的“禦”字作乙組圖1、2,字形從“卩(jié)”,“卩”像人跪拜祭禱之形,從“午”為聲符(御、午上古音均為疑紐魚部字)。之後增加“示”旁為義符(乙組圖3),“示”,代表神祇,使“禦”變為形聲字。西周時代,由於“午”字演變為構件F的字形,所以“御”字也寫作字符G的字形。秦代文字中“禦”字又改從“御”聲。 “御”字是在“⿰午卩”字上追加“辵”旁,是從辵、“⿰午卩”聲的形聲字,所以“御”字所從的基本聲符並未改變。漢代文字中將秦代文字(乙組圖5)所從的(字符H)部分訛變為構件I形。現代文字基本沿襲秦代文字的寫法。 [3] 
“禦”的本義是祭祀以祈免災禍。由此引申為禁止;防止。如《周禮·秋官·司寤氏》:“禦晨行者,禁宵行者。”《國語·周語中》:“藪有圃草,有林池,所以禦災也。”進一步引申為抵抗;抵擋。如《詩經·小雅·常棣》:“兄弟鬩於牆,外禦其務。”再比如雙音節詞“抵禦”“禦寒”和“禦敵”裏的“御”都是這個意思。後來引申出了匹敵、相當之義,如《詩經·秦風·黃鳥》:“維此針虎,百夫之禦。”而抵禦的對象通常是強大且暴力的,因此又引申出了強暴、暴虐之義,如《史記·周本紀》:“於商郊,不禦克。”而大臣是用來輔佐、拱衞君主的,因而引申特指義大臣。如《逸周書·世俘解》:“禽禦八百有三百兩。”而抵禦的同時也就是保衞,因此引申出了護衞義。如張鷟《倉部二條之一》:“冰霜凜冽,白璧不可以禦形;水旱災危,黃金不可以適口。”
綜上所述,“御”和“禦”的字形聯繫在於“禦”以“御”為聲符,二者的意義差別還是比較大的,“御”由駕馭馬車引申出了眾多義項,其意義多與統治、控制有關;而“禦”則多與禁止、抵擋有關,其意義具有排他性。
後來,“禦”在簡化漢字中歸併入“御”。其實二字很早就通用了,先秦的《詩經》《楚辭》《左傳》都有以“御”帶“禦”的例子。如《詩經·邶風·穀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楚辭·九辯》:“無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不得見陽春。”睡虎地秦簡中也有以“御”代“禦”的例子,如“天火燔人宮,不可御,以白沙救之,此止矣”。 [26] 

詳細解釋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駕馭車馬。
drive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叔善射忌,又良御忌。”
御策;御正;御夫
泛指駕馭一切運行或飛行之物。
drive;ride on
《莊子·逍遙遊》:“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御世;御民;御宇
封建社會指上級對下級的管理和支配。
rule;administer
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
御下;御眾
〈文言〉控制;約束以為用。
control
《孫子·謀攻》:“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左傳·襄公四年》:“匠慶用蒲圃之檟,季孫不御。”

〈文言〉統率;率領。
command
舊唐書·鄭畋傳》:“皇帝親御六師,即離三蜀。”
御兵
〈文言〉使用;應用。
use
荀子·禮論》:“然而禮兼而用之,時舉而代御。”
明末清初·唐甄《潛書·卿牧》:“三代尊卣不御,汝定陶器不御。”

〈文言〉彈奏;吹奏。

戰國·屈原《遠遊》:“張《咸池》奏《承雲》兮,二女御《九韶》歌。”

〈文言〉進用;奉獻。

《詩經·小雅·吉日》:“發彼小豝,殪此大兕,以御賓客。”
唐·王維《春中田園作》詩:“臨觴忽不御,惆悵遠行客。”

〈文言〉穿戴;佩帶。

荀子·大略》:“天子御珽,諸侯御荼,大夫服笏。”
晉·潘岳《秋興賦》:“藉莞蒻,御夾衣。”

〈文言〉與女子交合。

周禮·天官·女御》:“女御,掌御敍於王之燕寢。”

〈文言〉陪侍。

《尚書·五子之歌》:“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孔傳:“御,侍也。”

〈文言〉指皇帝臨幸至某處。

漢書·王商傳》:“天子親御前殿,召公卿議。”

〈文言〉謂進呈御覽。

後漢書·王綱傳》:“書御,京師震悚。”

〈文言〉時。

《管子·五行》:“日至,睹甲子木行御。”尹知章注:“御,時也。”

〈文言〉對當;相當。

史記·匈奴列傳》:“是歲,漢兵之出擊匈奴者不得言功多少,功不得御。”
《詩經·秦風·黃鳥》:“維此針虎,百夫之御。”

〈文言〉憑靠;倚。

曹植《雜詩六首》之六:“飛觀百餘尺,臨牖御欞軒。”李善注:“御,猶憑也。”

擋住壓力;抵抗。
defent;resist
《史記·五帝本紀》:“乃流四凶族,遷於四裔,以御螭魅。”
《國語·魯語下》:“諸侯有旅賁,御災害也。”
御守;禦敵;防禦;禦寒
〈文言〉祀。

《逸周書·世俘》:“戊辰,王遂御循追祀文王。”朱右曾校釋:“《説文》:‘御,祀也。’蓋祀天即位也。”

〈文言〉進獻。

《左傳·昭公十二年》:“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

〈文言〉息止;禁止;阻止。
stop
《左傳·襄公四年》:“匠慶用蒲圃之檟,季孫不御。”
《易·繫辭上》:“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遠則不御。”

名詞
周時為六藝之一,指駕馭車馬的技術。

《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按:《保氏》作“馭”。

〈文言〉馭手;駕馭車馬的人。
driver
《左傳·宣公二年》:“將戰,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

〈文言〉指帝王之在位。

北齊書·後主紀論》:“武平在御,彌見淪胥。”

〈文言〉宮中女官;侍從;近臣。
attendant
《國語·周語上》:“王御不參一族。”韋昭注:“御,婦官也。”

〈文言〉泛指婢妾。

韓愈《扶風郡夫人墓誌銘》:“夫人適年若干,入門而媪御皆喜。”

〈文言〉近旁;旁邊。

《詩經·鄭風·女曰雞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對帝王所作所為及所用物的敬稱。
imperial
《春秋·桓公十四年》:“秋八月壬申,御廩炎。”(廩:糧倉)
《後漢書·曹節傳》:“盜取御水以作魚釣。”
御旨御覽;御膳;御筆;御狀;御駕親征
〈文言〉指防禦之兵。
defense
隋書·百官志下》:“煬帝即位,改領軍為左右屯衞,加置左右御。”

〈文言〉大臣。

《逸周書·世俘》:“禽御八百。”孔晁注:“御,大臣也。”

(Yù)姓氏用字。



動詞
〈文言〉通“”,迎接。

《詩經·召南·鵲巢》:“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5]  《漢語大字典》 [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下】【彳部】牛據切(yù)
御,使馬也。從彳,從卸。
馭,古文御從又從馬。
【卷一上】【示部】魚舉切(yù)
,祀也。從示,御聲。
〖註釋〗①從彳,從卸:徐鍇《説文解字系傳》:“卸,解車馬也。彳,行也。或行或卸,皆御者之職也。”②拼音依《集韻》牛據切。③徐灝《説文段注箋》:“戴氏侗曰:‘祀以御沴(lì,災害不祥之氣)也。引而申之,凡捍禦皆曰禦。’御者御之使不至,禁者禁之使不行。皆始於巫祝之為,故從示。” [9-10] 

説文解字注

【卷二下】【彳部】
“使馬也”注:《周禮》:六藝:四曰五馭。《大宰》注曰:凡言馭者,所以□之內之於善,此引伸之義也。
“從彳、缷(卸)”注:按缷亦聲。牛據切。五部。
“馭,古文御,從又、馬”注:惟見《周禮》。 [11] 
【卷一上】【示部】
“祀也。從示,御聲”注:後人用此為禁禦字。疑舉切。五部。古只用御字。 [12] 

廣韻

牛倨切,去御疑 ‖ 午聲魚部
御,理也。侍也。進也。使也。又姓,《左傳》有大夫御叔。牛倨切。三。
魚巨切,上語疑 ‖ 午聲魚部
禦,禁也。止也。應也。當也。《説文》:“祠也。”
〖校釋〗祠,《説文》作“祀”。 [13] 

康熙字典

【寅集下】【彳部】 御;部外筆畫:8
古文:𢓷、𢕜
《唐韻》《集韻》《類篇》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並音禦。《説文》:使馬也。徐鍇曰:卸解車馬也。從彳從卸,皆御者之職。《詩·小雅》:徒御不驚。
又《正韻》:統也。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
又《韻會》:凡天子所止曰御。前曰御前,書曰御書,服曰御服,皆取統御四海之內。蔡邕《獨斷》:御者,進也。凡衣服加於身,飲食適於口,妃妾接於寢皆曰御。《釋名》:御,語也。尊者將有所欲,先語之也。亦言職𤰞,尊者有所勤御,如御牛馬然也。《禮·王制》:千里之內以為御。註:御謂衣食。疏:御是進御所須,故為衣食。
又《廣韻》:侍也,進也。《詩·小雅》:飲御諸友。傳:御,進也。箋:御,侍也。吉甫遠從鎬地來,飲之酒,使諸友侍之。
又《正韻》:勸侑也。《禮·曲禮》:御食於君。註:勸侑曰御。
又主也。《禮·曲禮》:問大夫之子,長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註:御猶主也。疏:謂主事也。
又禦也。《詩·邶風》:我有旨蓄,亦以御冬。
又傅御,日御,御史,並官名。《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貳王治事,謂冢宰也。《左傳·桓十七年》:天子有日官,諸侯有日御。註:日官,日御,典曆數者。《前漢·百官表》: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秩千石,有繡衣直指。《後漢·百官志》:侍御史掌察舉非法,受公卿郡吏奏事,有違失,劾舉之。凡郊廟朝會,則二人監威儀,有違失,則劾奏。
又女官。《周禮·天官·女御》:掌御敍於王之燕寢。《周語》:內官不過九御。
又姓。《正字通》:周有御鞅。
又《類篇》偶舉切,馭上聲。止也。《左傳·襄四年》:季孫不御。註:御,止也。《釋文》:御,魚呂反。
又魯邑名。《左傳·襄二十二年》:雨過御叔,御叔在其邑。註:御叔,魯御邑大夫。《釋文》:御,魚呂反。
又御龍,複姓。《史記·夏本紀》:劉累學擾龍,以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御龍氏。又《集韻》:魚駕切,牙去聲。相迎也。《詩·召南》:百兩御之。箋:御,迎也。《禮·曲禮》:君命召,雖賤人,大夫士必自御之。
《集韻》或作迓。 [14] 
【午集下】【示部】禦;部外筆畫:11
《集韻》牛據切。《韻會》《正韻》魚據切,並音禦。扞也,拒也。《易·蒙卦》:利禦𡨥。註:為之扞禦,則物鹹附之。《左傳·隱九年》:北戎侵鄭,鄭伯禦之。
又止也。《易·繫辭》:以言乎遠,則不禦。疏:謂無所止息也。《左傳·昭十六年》:孔張後至,立於客閒,執政禦之。註:禦,止也。
又《廣韻》魚巨切。《集韻》偶舉切。《韻會》魚許切。《正韻》偶許切,並音語。義同。
又《説文》:祀也。
又古通御。《詩·邶風》:亦以御冬。《毛傳》:御,禦也。亦通語。《史記·東越傳》:禦兒侯。《正義》:禦,今作語。
又《韻會》:禦亦作圄,守之也。
亦作圉。《前漢·王莽傳》:不畏強圉。
又《莊子·繕性篇》:其來不可圉。按,《説文》:圄,守也。圉,令圉也。禦,祀也。今文圄為囹圄字,圉為牧圉字,禦為守禦字,相承久矣,而禦祀義不復見。 [15] 

近字辨析

御、馭
”字本是“御”的異體字,在“駕馭車馬、馭手、駕馭或控制”的意義上,二者通用。此外“馭”再無其他意義,而“御”的意義卻廣泛得多。 [8]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書寫 書寫
❶“彳”窄“卸”寬,頂部左右旁齊平,底部“卸”低。❷“彳”,撇與豎相接在橫中線。❸“卸”,左旁頂部高,底部“卩”低;左旁居豎中線部位;第三筆橫起筆於橫中線;第四筆豎在豎中線。❹“卩”,㇆(橫折鈎)的豎鈎部在橫中線。 [16] 

書法欣賞

(書法圖片來源 [17]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御、禦
高本漢系統

ŋ
i̯o
王力系統
ŋ
ǐa
董同龢系統
ŋ
jaɡ
周法高系統
ŋ
jaɣ
李方桂系統
ng
jagh


jo


j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j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jo
齊梁陳北周隋

jwo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ŋ
i̯wo
擬音/王力系統

ŋ
ǐo
擬音/董同龢系統

ŋ
jo
擬音/周法高系統

ŋ
io
擬音/李方桂系統

ng
jwo
擬音/陳新雄系統

ŋ
ǐo
(以上參考資料 [18-19]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聲紐)
韻系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去聲
九御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牛倨切
ŋjo
上聲
八語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魚巨切
ŋĭo
集韻
御、禦
上聲
八語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偶舉切
ŋiɔ
去聲
九御

合口呼
三等
次濁
牛據切
ŋiɔ
去聲
四十禡

開口呼
二等
次濁
魚駕切
ŋɪa
中原音韻

去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禦、禦

上聲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御、禦


去聲
魚模





葉俞去聲

洪武正韻
御、禦

上聲
四語


次濁
偶許切
ŋy
御、禦

去聲
四御


次濁
魚據切
ŋy

去聲
十五禡


次濁
五駕切
ŋa
分韻撮要
御、禦

陽去
第四諸主著





(以上參考資料 [20]  [2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
3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
1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
53
去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
55
去聲

晉語
太原
y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jy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ȵy
22
陽去

湘語
長沙
y
45
陰去

湘語
雙峯
ȵy
33
陽去

贛語
南昌
ȵy
21
陽去

客家話
梅縣
ȵi
52
去聲

粵語
廣州
jy
22
陽去

粵語
陽江
ji
54
陽去

閩語(閩南片)
廈門
gu
33
陽去

閩語(閩南片)
潮州
35
陽上

11
陽去
“御用”異讀
閩語(閩東片)
福州
ŋy
31
上聲
防禦
ŋøy
242
陽去
御用
閩語(閩北片)
建甌
ŋy
44
陽去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24]  、漢典 [20]  [2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5-19]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41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5-07-11]
  • 5.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595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894-895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51
  • 8.    張雙棣 編著.古漢語小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06:493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71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307
  • 12.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6
  • 13.    蔡夢麒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4.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314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06
  • 16.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30
  • 17.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4]
  • 18.    上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4]
  • 19.    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4]
  • 20.    御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04]
  • 21.    平水韻 六御 御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10]
  • 22.    平水韻 六語 禦  .搜韻[引用日期2023-05-10]
  • 23.    禦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3-05-10]
  • 2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41
  • 25.    陳煒湛著.古文字趣談[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09:177-181
  • 26.    黨懷興,王輝主編.漢字基礎與常見使用問題辨析[M]: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2019.01:21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