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弟

鎖定
俗用中,古人從血緣脈絡或禮法脈絡出發,稱共曾祖父不共父親(屬平輩)的親屬中年幼於己的男性為從弟,此為舊義。據《宋書·武帝本紀》行文記述,從弟的親疏遠近當介於弟、族弟之間,疑其分屬大功、小功兩種喪服。
爾雅·釋親》中“兄之子、弟之子,相謂為從父晜弟”、“父之從祖晜弟為族父”兩句談到了從父晜弟、從祖晜弟兩個概念,進而當可用作從父弟從祖弟(從父弟與自己的親疏遠近比從祖弟與己的近一些,即從父弟親於從祖弟)。這裏的舊義從弟,在《爾雅》中則分述成二種:從祖弟(若不共祖父)和從父弟(若共祖父)。
從弟作為稱謂,單獨用時有四個基本特性:平輩、男性、年幼於己、親疏不定,不考慮稱呼方的性別(第五特性)。難辨親疏是因為除了舊義,還有較舊義更寬泛的用法。如果要辨親疏,需有相應的成文規定。稱呼雙方只要有一人存在出養過繼的情況時,隨之(由此)形成了兩種世系脈絡,一則體現血緣關係,一則體現傳承關係。為了對這兩種算法有所區分,試表示如下。1.被稱呼方如果按過繼後(禮法承繼)形成的從弟算的,試將其表作“據禮從弟”,如“紹之從弟”。2.被稱呼方如果按過繼之前(自然血緣)的從弟算的,當從弟的稱呼方出養(被稱呼方出不出養都行),試將其表作稱呼方的“本生從弟”;當從弟的稱呼方未出養而被稱呼方出養,試將其表作稱呼方的“出養從弟”。有時,過繼前後驗算下來的結果都是從弟,便難區分。
今試將從弟、從兄合稱為從兄弟(該詞待考證)。
中文名
從弟
漢語拼音
舊讀zòng dì、cóng dì [1] 
繁    體
從弟
源    出
《漢書》
對立稱謂
從兄、從姊
關聯稱謂
弟、從父弟從祖弟族弟
同義稱謂
阿戎
應用領域
禮學民俗、律法詔令、姓氏譜牒學、史學詩文、金石學
習用時期
西漢到清朝
歸屬類別
宗親>旁系宗親(古代分法)
構詞方式
“從+X1”(冠從稱謂) [8] 
字詞歸類
加綴複詞 [2] 

從弟釋義

含義:1)從弟舊義,中古時期以同曾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2)從弟新義,唐宋以後以同祖父不同父親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弟。3)從弟裹義,由於古時語言的地域習慣等因素,有人也將比“從弟本義”血緣隔得更遠的“平輩”或“輩分難辨而年齡比自己稍小的非親兄弟(族內兄弟)”籠統、含混地稱之為從弟。
最早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
其他:從弟,由詞根“弟”加詞綴“從”構成的合成詞。1、釋從部分。語素“從”,《集韻》去聲用韻似用切:“從,同宗也。”梁章鉅稱謂錄》“從父”條則認為:“從,從也,言與父類從也。”《現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都籠統地釋為“堂房親屬”,《辭源》釋雲:“同一宗族次於至親者叫從……又次者,叫再從、三從。”相比而言,《辭源》的説解較優。語素“從”的基本含義是“從某而稱謂”,他是比“族”小一級的稱謂單位,只限定在連己之兄弟房的四代親屬關係內。 [8]  2、釋弟部分。《説文解字》雲“弟,韋束之次弟也。從古字之象。凡弟之屬皆從弟。”《釋名》雲:“弟,第也,相次第而上也。” [3] 
對立稱謂是從兄、從姊。
關聯稱謂:1.從父弟、從祖弟、族弟;2.再從弟、堂弟
同義稱謂:阿戎;堂弟與從父弟(“舊義從弟”之一)、“從弟新義”為同義稱謂

從弟演化

從弟從弟舊義

父系親屬稱謂語(五服內外)
父系親屬稱謂語(五服內外)(2張)
【從弟舊義】中古(唐代以前)時人,習慣將“從父弟”或“從祖弟”合稱為從弟。二者便構成了“從弟舊義”的內涵。具體而微,根據同源的先祖,又分為二類:①同源自祖父(不共父親)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父弟”。即現在所謂的堂弟。(堂弟本義也是待考的)②同源自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為“從祖弟”。唐宋時也叫再從弟。
從,中古(唐代以前)時期用以表親疏,比表親疏的“族”近,即同曾祖父不同父親的旁系。弟,年幼於己者的男性。
中古(唐代以前)時人以同曾祖父,不同父親,年幼於己的男性為從弟。分析這一時期“同輩幼於己者”序列時,由近及遠,依次是“弟→從弟→族弟”(在五服之內),該序列“從弟”指代比較寬泛,將這一意涵作為從弟的舊義(或原義)。廣泛出現在魏晉南北朝人及其前人寫的書籍、作品當中的“從弟”當屬從弟舊義。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弟之意若為舊義,擬作為“舊義從弟”。

從弟從弟裹義

1.當男性對方(或族內兄弟)年齡比自己稍小而非親兄弟,又因為共同的先祖隔得太遠或者已不清楚自己與對方是共幾世祖關係,古人偶爾會含糊地稱其為從弟。該“從弟”嚴格意義講可能還不算平輩兄弟,只是同族近宗年齒相仿。2.還有些情況下,古人有意無意而將除了親兄弟以外的平輩兄弟(從、再從、三從、四從甚至隔得更遠)泛稱為從弟。
將這一與己關係不易琢磨的意涵作為從弟的裹義。“從弟裹義”帶有泛指、含糊的性質。見例5.3條。

從弟從弟新義

【從弟新義】唐宋時人鑑於原來“從弟”一詞指代比較寬泛的缺憾,產生了“同輩幼於己者”新的序列,由近及遠,依次是“弟→從弟→再從弟→族弟(三從弟)”(在五服之內)。這一新序列中的“從弟”便特指“父親兄弟之子並幼於己者”了,將這一意涵作為從弟的新義。“從弟新義”相當於“舊義從弟”的“從父弟”的意思,即現在的堂弟之意。唐宋以來文獻典籍裏的從弟多為從弟新義,但並不排除仍屬舊義。(“從弟新義”的相關論證當與唐時的再從弟、從祖弟使用頻的比較中求得。)
談到看到唐宋以來的文獻典籍中出現的“從弟”時,優先考慮從弟新義,但也未必都是從弟新義,也需要甄別,因為唐宋以來的文人也有仿古情況,也可能襲用從弟舊義。
基於以上,為示區分,從弟之意若為新義,擬作為“新義從弟”。
唐代以後又流行使用“堂兄弟”稱法,使用冠“從”的稱謂詞從弟的次數開始下降。
最後,將與下文談到的“從弟裹義”意涵大不相同的“從弟舊義”和“從弟新義”暫歸為從弟本義。

從弟引例分析

宋代以前不見對“從弟”稱謂的註疏解釋,結合譜牒、墓誌、基本稱謂等,用世系簡表、喪服制揭示從弟的親疏。宋以後有解釋,多着眼當時不貫通,主要用世系簡表佐證從弟的親疏間隔。為獲取本詞,對引用的版本有相當要求。
説明:“[ ]”表明原文省略部分,為行文通順、易於理解特補上。“()”表示解釋説明性文字,或者為按語。

從弟親疏劃分

  • 共祖父(從弟=從父弟)
1)賈誼治安策》一:假令悼惠王王[wàng]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1,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指漢文帝)即位,能為治乎?……元王之子2,帝(指漢文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3,從弟之子也。惠王之子(指城陽景王),[帝之]親兄子也;今之王者4,兄子之子也。
引注:1.“假令”七句:悼惠王,劉肥劉邦子,封齊王;元王,劉交,劉邦弟,封楚王;中子,劉邦子如意,封趙王;幽王,劉邦子劉友,封淮陽王,後徙趙;共(公)王,劉邦子劉恢,封梁王;靈王,劉邦子劉建,封燕王;厲王,即淮南王劉長,厲是諡號。2.元王之子,楚夷王劉郢客。3.今之王者:指楚王劉戊。4.今之王者:指齊共王劉喜。 [4] 
簡表1
劉恆∣漢文帝
劉交∣①楚元王
劉郢客∣②楚夷王
劉戊∣③楚王
劉道∣⑤楚安王
附:楚元王前201-前178在位;楚夷王前178-前174在位;楚王劉戊前174-前153在位;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賈誼前200~前168。自注:用諡號稱王表明當時已不在人世。《治安策》寫於何時不詳。上限不早於諡號王的卒年(最後的卒年是前174),也不早於在位王的即位年(最後的即位年是前174年),因此不早於前174;下限不晚於在位王、漢文帝、作者的卒年(取最先逝世的,賈誼卒年是前168年)。綜合,當寫於前174-前168之前。
2)《三國志·袁術傳》:袁術字公路,司空逢【袁逢】子,紹之從弟(案,據禮從父弟)也。
汝南汝陽袁氏(簡表2)
袁湯仲河
袁成文開,早卒應無後
袁紹,繼嗣
袁逢周陽
袁紹,出養出嗣
附:1、《英雄記》:袁紹父成,字文開,名壯健。2、 裴松之案:魏書雲"紹,逢之庶子,出後伯父成"。如此記所言,則似實成所生。夫人追服所生,禮無其文,況於所後而可以行之!
3.1)《晉書》卷五十《曹志傳》:議成當上,[曹志]見其從弟高邑公嘉。
簡表3
曹操
曹植子建
曹志允恭
曹彪朱虎
3.2)《晉書》:興【姚興】問謙【桓謙】,謙曰:“臣門著恩荊楚,從弟玄末雖篡位,皆是逼迫,人神所明。今臣與縱東下,百姓自應駭動。”興曰:“小水不容大舟,若縱才力足以濟事,亦不假君為鱗翼。宜自求多福。”
簡表4
桓彝茂倫
桓温元子
桓玄敬道
桓衝幼子
桓謙敬祖
3.3)《晉書》:王舒,字處明,丞相導之從弟也。
琅邪臨沂王氏(簡表5-1)
王裁士初
王導茂弘
王會士和
王舒處明
王晏之
3.4)《晉書》:顗(殷顗)性通率,有才氣,少與從弟仲堪俱知名。
簡表6
殷融(太常卿)
殷康(吳興太守)
殷顗伯通
殷師(沙陽男)
4)《魏書》:僧淵【崔僧淵】從弟和,平昌太守。
簡表7
崔輯
崔目連
-
崔曰連
崔僧深·崔僧淵
失諱
崔景微
注:崔目連、崔曰連是否為同一人,待考。
5.1)《南齊書》:王思遠,琅邪臨沂人。尚書令晏從弟(《南史》作從父弟)也。父羅雲,平西長史。思遠八歲,父卒,祖弘之【王弘之】及外祖新安太守羊敬元,並棲退高尚,故思遠少無仕心。(同述稱謂關係“從弟”有中華書局本《南史列傳第十四《王鎮之附晏從弟思遠傳》)
簡表5-2
王耆之
王隨之
王弘之·方平(衞軍參軍)
王普曜
王晏士彥(尚書令)
王羅雲(平西長史)
王思遠
5.2)《南齊書》:王慈,字伯寶,琅邪臨沂人,司空僧虔子也。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恣聽所取,慈取素琴石研,義恭善之。少與從弟儉【王儉】共書學。
簡表5-3
王儉
王慈伯寶
5.3)《南齊書》:褚炫,字彥緒,河南陽翟人也。祖秀之,宋太常。父法顯,鄱陽太守。……炫少清簡,為從舅王景文所知。從兄淵謂人曰:“從弟廉勝獨立,乃十倍於我也。”
河南褚氏(簡表8)
褚秀之(宋太常)
褚湛之·休玄(宋尚書左僕射)
褚淵彥回(齊贈太宰)
褚法顯(宋鄱陽太守)
褚炤(宋國子博士)
褚炫彥緒(齊吏部尚書)
6)五代《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七·劉德威(子審禮 孫易從 審禮從弟延嗣)》:審禮【劉審禮】從父弟延嗣【劉延嗣】,文明年為潤州司馬,屬徐敬業作亂,率眾攻潤州,延嗣與刺史李思文固守不降。
辨析:該例目錄中雲“審禮從弟延嗣”,相應的正文為“審禮從父弟延嗣”,目錄中的“從弟”意指下文的“從父弟”。兩者同時出現在一文,唐、五代“從弟”的概念與“從父弟”似有互通趨勢或已存在此類現象。
7)《紅樓夢》第四九回:薛蟠之從弟薛蝌,因當年父親在京時,已將胞妹薛寶琴許配都中梅翰林之子為妻,正欲進京聘嫁。”
今注:《紅樓夢》第四九回:寶玉……笑道:“……誰知寶姐姐的親哥哥(指薛蟠)是那個樣子,他(指薛寶釵)這叔伯兄弟(指薛蝌)形容舉止另是一樣了,倒象是寶姐姐的同胞弟兄似的。”詳察可知,“他這叔伯兄弟”意即“薛蟠的叔伯兄弟”。如此,《紅樓夢》第四九回上文中交代了“薛蟠之從弟”與下文提起的“薛寶釵的叔伯兄弟”是同一人,《紅樓夢》作者用“叔伯兄弟”——常見的稱謂語——的關係闡釋了“從弟”。表明明清之際,從弟可解釋為叔伯兄弟而年幼於己者。人物關係繪表如下:
簡表9
薛某
薛蟠文龍
皇商薛某
具體分析
源出類別
親疏可考與否
義涵類別
編序、語例
正史《漢書》
共祖父
從父弟
《治安策》帝之從弟也
正史《三國志》
過繼後,共祖父
從父弟
紹之從弟也
正史《晉書》
共祖父
從父弟
見其從弟高邑公嘉
共祖父
從父弟
從弟玄末雖篡位
共祖父
從父弟
丞相導之從弟也
正史《舊唐書》
共祖父
直謂從父弟
《舊唐書》子目錄雲“審禮從弟延嗣”、審禮從父弟延嗣
清小説《紅樓夢》
共祖父
直謂叔伯兄弟
薛蟠之從弟薛蝌
  • 共曾祖父(從弟=從祖弟)
1)《三國志·曹仁傳》:曹仁字子孝,太祖從弟也。
簡表10
曹騰,有爵無後
曹嵩,繼嗣
曹操
2)《魏書·崔勵傳》:[房法壽]會從弟崇吉【房崇吉】在升城,為慕容白曜所破,母妻沒於白曜軍。崇吉奔還舊宅。法壽與崇吉年志粗相諧協,而親則從祖兄弟也。
注:“例1.2”將“從弟”具體地確指為“從祖弟”。該例在同一文中給出了例證,很重要且能説明問題。該例中“從祖兄弟”之意待以後可另作分析。
3)《資治通鑑·晉紀二十八》:秦苻定信都以拒燕,燕王垂以從弟北地王精為冀州刺史,將兵攻之。
簡表11
慕容制
具體分析
源出類別
親疏可考與否
義涵類別
編序、語例
正史《魏書》
共曾祖父
直謂從祖弟
而親則從祖兄弟也
  • 共高祖父以上(從弟=三從弟、四從弟……)
《宋書·列傳第二十七·謝靈運傳》:在郡一週,稱疾去職,從弟(案三從弟)晦·曜·弘微等並與書止之,不從。
陳郡陽夏謝氏(簡表12)
謝奕無奕
謝玄幼度
謝公義·靈運
謝據據石
謝朗長度
謝重景重
謝晦·宣明
謝安安石
謝琰瑗度
謝峻(建昌侯)
謝密·弘微,繼嗣
謝萬萬石
謝韶穆度
謝思景伯
謝曜
謝密·弘微,出養出嗣
2.1)《晉書·帝紀第五》:秋七月,劉聰從弟(案四從弟以上)曜及其將石勒圍懷【懷縣】,詔徵虜將軍宋抽救之,為曜所敗,抽死之。
簡表13
攣鞮羌渠
攣鞮於扶羅(持至屍逐侯單于)
劉豹(左賢王)
劉聰玄明
劉亮
劉綠
劉曜永明

從弟親疏待考

1)《三國志·蜀志·許靖傳》:[許靖]少與從弟劭【許劭】俱知名。
《文選·卷四十二》收錄三國時應璩與從弟君苗君胄書
世説新語》: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2.1)《晉書·列傳第七》:玄【桓玄】上疏以閔王(指譙閔王司馬氶不宜絕嗣,乃更封尚之【司馬尚之】從弟康之為譙縣王。
2.2)《晉書·列傳第九》:使者未及發,會洛京傾覆,浚大樹威令,專征伐,遣督護王昌、中山太守阮豹等,率諸軍及務勿塵世子疾陸眷【段疾陸眷】,並弟文鴦【段文鴦】、從弟末柸【段末柸】,攻石勒於襄國,勒率眾來距,昌逆擊敗之。(同述稱謂關係有《晉書·列傳第三十三·段匹磾傳》載“從弟末杯”)
注:段疾陸眷從弟段末杯,但此處未明從父弟還是從祖弟的關係,給研究段部鮮卑世系的人帶來的不少麻煩,待商榷。
2.4)《晉書·閻纘傳》:墓成,當葬,駿【楊駿】從弟模【楊模】告武陵王澹,將表殺造意者。
2.5)《晉書》:劉裕前將軍諸葛長民及其弟輔國大將軍黎民【諸葛黎民】、從弟寧朔將軍秀之【諸葛秀之】。
2.6)《晉書·列傳第三十三·李矩傳》:後劉聰遣從弟暢【劉暢】步騎三萬討矩,屯於韓王故壘,相去七里,遣使招矩。……曜遣從弟嶽【劉嶽】軍於河陰,欲與矩謀攻石生。
2.7)中華書局《晉書》卷六十五《王導附劭子謐傳》:謐【王謐】從弟諶,少驍果輕俠,欲誘謐還吳,起兵為亂,乃説謐曰:“王綏無罪,而義旗誅之,是除時望也。兄少立名譽,加位地如此,欲不危,得乎!”(同述稱謂關係有《宋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南史》卷一《宋本紀上》)蝌案,侍中謐出繼協為子,當為劭本生子。王諶先世不詳。
2.8)《晉書》:超【郗超】無子,從弟儉之【郗儉之】以子僧施【郗僧施】嗣。
2.9)《晉書》:慕容鍾,字道明,德從弟也。少有識量,喜怒不形於色,機神秀髮,言論清辯。
3)東晉·常璩華陽國志》:馬超臨沒上疏雲:“臣宗門二百餘口,為德所誅盡,惟從弟岱,為微宗血食之系。”
4)《魏書·列傳第五十五·崔光》:長文【崔長文】從弟庠,字文序。有幹用。初除侍御史員外散騎侍郎給事中。(同述稱謂關係有《北史》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二》)
崔瓊
崔輯(崔光曾祖父)
長文祖父、崔曠兄弟崔甲
失諱
崔長文·景翰
崔乙祖=崔瓊?
崔乙父=崔輯?
庠祖父崔乙=崔甲?
失諱
崔庠文序
注:1.崔長文曾祖父由“光從祖弟長文”推得,但長文祖父之名不詳。2.僅據“長文從弟”,則長文、庠兩人各自的祖父以上親疏關係模糊不確定、輩分可辨(是平輩關係),又無兩人先世的關聯信息補充,故該“從弟”是舊義還是裹義難辨。暫作是表,以待將來。(原注2:崔庠祖父及父名不祥,暫由“長文從弟”推得,從弟舊義還是從弟裹義難辨,存疑。2013-02-06)
5.1)《宋書》卷一《武帝紀上》:三年二月己丑朔,乙卯,高祖(指劉裕)託以遊獵,與無忌等收集義徒,凡同謀何無忌魏詠之、詠之弟欣之·順之、檀憑之、憑之從子韶、韶弟祗·隆·道濟、道濟從兄範之、高祖弟道憐、劉毅、毅從弟藩、孟昶、昶族弟懷玉、河內向彌、管義之、陳留周安穆、臨淮劉蔚、從弟珪之、東莞臧熹、從弟寶符、從子穆生、童茂宗、陳郡周道民、漁陽田演、譙國範清等二十七人;願從者百餘人。 [7] 
5.2)《宋書》:田子【沈田子】又於鎮惡【王鎮惡】營內,殺鎮惡兄基、弟鴻·遵·淵及從弟昭·朗·弘,凡七人。
5)鮑照送從弟道秀別詩》,詩名中雲“從弟道秀”,即鮑道秀是鮑照的從弟。
7)《梁書·蕭介傳》:介【蕭介】性高簡,少交遊,唯與族兄琛【蕭琛】、從兄際素及洽、從弟淑【蕭淑】等文酒賞會,時人以比謝氏烏衣之遊。
8)《北齊書》:循義【薛循義】與其從叔善樂、從弟嘉族【薛嘉族】等各率義勇為攻取之勢,與鳳賢書示其禍福。
9.1)《周書·宇文深傳》:從弟神(譽)〔舉〕、神慶幼孤,深撫訓之,義均同氣,世亦以此稱焉。
9.2)《周書》:[裴俠]從弟伯鳳、世彥,時併為丞相府佐,笑曰:「人生仕進,須身名並裕。清苦若此,竟欲何為?」
9.3)《周書·薛善傳》:會善【薛善】從弟馥【薛馥】妹夫高子信為防城都督,守城南面。
10)《南史》:高帝誅黃回,回弟駟【黃駟】及從弟馬【黃馬】、兄子奴【黃奴】亡逸。
11)唐·張籍《送從弟戴玄往蘇州》,詩名帶有“從弟”。
12)《資治通鑑·第九十九卷·晉紀二十一》:故太守劉準,隗之兄子也;土豪封放,奕【封奕】之從弟也;別聚眾自守。
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言封奕是封放之弟。
16)清·湯之旭《皇清州同知尹思袁公(袁可立曾孫)墓誌銘》:女一,適旭從弟歲貢生之盼【湯之盼】。
湯契祖
失諱
湯之旭·孟升
-
之盼父湯甲=湯斌?
失諱
湯之盼
  • 世系缺載
1.1)《三國志·魏書九·諸夏侯曹傳第九》: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按,從祖弟乃至更疏遠的)也。
休高祖曹甲=曹節?
失諱
曹鼎景節(吳郡太守)
失諱
曹休文烈
失諱
曹洪子廉
曹節
曹騰季興,無後
曹嵩巨高,繼嗣
曹操孟德
曹昂子脩
注:據“曹洪字子廉,太祖從弟也”,曹洪、曹操的親疏間隔 不可確定,現有的文獻資料又未發現兩人親疏間隔的記載(1.曹洪世系2.能表明兩人親疏關係或先世其他成員間親疏關係的親屬稱謂,諸如“叔父”之類)。又“曹休字文烈,太祖族子也”,曹休、曹操的親疏間隔 不可確定(輩分關係可確定),也未發現兩人親疏間隔的記載,且作是表如上。族子若用作“族子本義”,則上溯到曹休高祖父曹甲就是曹操曾祖父曹節,其子(“曹鼎父”、曹騰)便是親兄弟;族子用作“族子裹義”的話,則曹甲、曹節為兩個人,他們或是親兄弟或是更疏遠的兄弟輩,其子再疏遠一層(已非同父的親兄弟)。由上表知,曹洪是曹操共曾祖父的弟弟,乃至更疏遠的同族弟弟了。表中“曹甲”作指代用。附:上表中吳郡太守曹鼎是曹洪的伯父,而非中堂侍曹騰的弟弟河間相曹鼎。
2)《晉書·列傳第四十八·孔愉(子汪 安國 弟祗 從子坦 嚴 從弟羣 羣子沈)》,子目錄雲“從弟羣”。◑
會稽山陰孔氏(表6)
孔潛
孔竺(吳豫章太守)
孔恬(湘東太守)
孔愉·敬康
孔誾
衝祖父孔丙=孔潛?
衝父孔甲=孔竺?
孔衝(丹陽太守)
孔侃(大司農)
孔坦·君平
奕祖父孔丁=孔潛?
奕父孔乙=孔竺?
孔奕(全椒令)
孔羣·敬林
孔沈·德度
附:竺,吳豫章太守。恬,湘東太守。衝,丹陽太守。奕,全椒令。侃,大司農。沈,羣嗣子。相關資料:《孔子家譜》《孔子世家譜》。

從弟附錄

  • 從弟子(附)
中華書局「中華國學文庫」版《漢書·卷八十一·匡張孔馬傳第五十一》:北宮有紫房複道通未央宮,傅太后果從複道朝夕至帝所,求欲稱尊號,貴寵其親屬,使上不得直道行。頃之,太后【孝元皇后】(傅氏)從弟子傅遷在左右尤傾邪,上【西漢孝哀皇帝】(劉欣)免官遣歸故郡。
《漢書·卷九十七下·外戚傳第六十七下》:唯高武侯喜得全,自有傳。 孝哀傅皇后【孝哀皇后傅黛君】,定陶(劉康)太后【孝元皇后】(傅氏)從弟子(從父弟之子)也。
河內郡温縣傅氏世系表
不詳
不詳
傅氏【孝元皇后】
劉康【共皇】
劉欣【孝哀皇帝】#
傅中叔
傅黛君【孝哀皇后】#
注:人名後加#,表示存在婚姻關係。附:劉康的諡號,一作共皇,一作恭皇。
從弟孫(附)

從弟實用情況

稱謂實際使用統計(含從弟子、從弟孫)
版本或檢索數據庫
書名
使用情況
二十五史全文檢索系統
《史記》
7篇,含從弟子2篇
《漢書》
24篇,含從弟子4篇
《三國志》
24篇,含從弟孫1篇
《後漢書》
28篇,含從弟子2篇、從弟女1篇
舊唐書
19篇
新唐書
24篇

從弟詞素

從弟子——從弟之子稱之為從弟子,稱謂詞“從弟子”在中古使用中,多屬於“轉述敍稱”類。
再從弟——共曾祖父不共祖父而年幼於己者的同輩男性稱之為再從弟,是唐宋以後的較為常用親屬稱謂詞之一。
參考資料
  • 1.    古代漢語詞典編寫組 主編 陳復華.古代漢語詞典 縮印本.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商務印書館,2011年5月第9次印刷:第250頁
  • 2.    古代漢語詞彙的構詞法則
  • 3.    彭潔.古文字與親屬稱謂
  • 4.    (西漢)賈誼著;夏漢寧譯註.賈誼文賦全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6.07:31-76
  • 5.    《水經注·陰溝水》“東南至沛為濄水”注:濄水四周城側,城南有曹嵩冢……有騰兄冢,冢東有碑,題雲:漢故潁川太守曹君墓,延熹九年卒。而不刊樹碑歲月。墳北有其元子熾冢,冢東有碑,題雲:漢故長水校尉曹君之碑。歷太中大夫、司馬長史、侍中,遷長水,年三十九卒,熹平六年造。
  • 6.    《新唐書》卷七十四下 宰相世系表:燕主廆弟西平王運生尚書令臨澤敬侯制,制生右衞將軍北地愍王精,降後魏,北人謂歸義為「豆盧」,因賜以為氏,居昌黎棘城。
  • 7.    沈約.宋書(簡體字本):中華書局,2000
  • 8.    姚權貴.漢語冠“從”親屬稱謂的體系及其詞彙分析〔J〕.中國語言文學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