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從化貓頭獅

鎖定
從化貓頭獅又叫客家獅、獬、豸,獅頭形狀似貓,流傳於從化客家人羣中,是一種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民間獅子舞。在宗族禮儀、神廟灘頭祭祀、拜年賀壽時,在從化客家人聚居的村落水寨,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地舞獅。年初一、初二,貓頭獅隊大多圍繞村頭門樓舞獅,以驅邪鎮妖,盼如意吉祥。貓頭獅舞造型、舞步動作、鼓樂與一般獅舞不同,獅頭造型較一般本地獅頭小,頭頂插着兩束青葱的麥草,生氣盎然。
2011年7月7日,從化貓頭獅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從化貓頭獅
釋    義
流傳年代比較久遠而且比較少見的民間獅子舞
在從化,還有一種特有的獅舞品種——貓頭獅。它又叫客家獅,是與珠三角一帶盛行的本地獅並存的傳統舞蹈。2011年,貓頭獅入選廣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5年,貓頭獅被列為“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雌獅”。
在從化鰲頭鎮新圍村、城郊街北星村及江埔街鳳一村等客家村,每當有宗族禮儀、拜春節、賀壽時,人們必會敲鑼打鼓吹嗩吶,架起貓頭獅、戴上面具,閃展騰挪,期盼如意吉祥。
貓頭獅的獅頭形狀似貓,造型較一般本地獅個頭小,雙目突出如金魚眼,扁圓形的大口兇而不怒,頭頂插着兩束青葱的麥草,造型生機盎然,温順厚道,憨態可掬。傳統的貓頭獅舞,動作風趣而細膩。舞貓頭獅共有四個完整的套路,即拜四面、獅子解潔、尋青(找食)和採紅(搶香包)。伴着輕快的鑼鼓節奏,貓頭獅時而疾馳跳騰,時而磨蹭徘徊,活靈活現。貓頭獅舞步伐主要有左右橫移步、躍步、金雞獨立式、爪步幾種。 [2] 
還有一種流傳於從化客家人中的傳説是貓頭獅與西遊記故事有關。相傳古代有一對獅子橫行天地,無惡不作,傷噬萬類,令生靈塗炭。佛祖為普救蒼生,便指派捲簾大將(即沙和尚)下凡降服惡獅。捲簾大將降服獅子渡其皈依佛門,途經東海時遭風浪,雄獅勇敢下海探路而被淹死,母獅膽小,涉水未深而被捲簾大將救起。多年後,唐僧去西天取經,途中遭遇毒瘴,得悉此獅能避險驅邪,遂率弟子前往,使盡各種招數,引獅子出來消災避邪。至今,從化貓頭獅只有雌獅而無雄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