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得勝堡村

鎖定
得勝堡村,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位於堡子灣鄉北5公里處,村域面積18.223平方千米。
得勝堡村是明代時期邊關重要的軍事塞堡,是中原農業文明和北方遊牧文明交匯融合的重要場所,是山西省古堡型村落的典型代表。得勝堡村中保留着大量明清建築,有古堡牆、日菩薩閣、玉皇閣等,現存歷史建築總面積約11800平方米。 [1-2] 
2014年11月17日,得勝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七部局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3] 
中文名
得勝堡村
村落屬性
行政村
所屬政區
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
村域面積
18.223平方千米
形成年代
明代
主要產業
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
主要景點
古堡牆、木牌樓、飲馬河及濕地等
保護級別
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
批准單位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7部局
批准時間
2014年11月17日

得勝堡村村落歷史

得勝堡村 得勝堡村
明朝中期至清朝末年,為得勝堡村村落的形成時期。得勝堡村是由當時在此駐軍的一些將士最先居住形成的,經過數代之後,慢慢形成了如今“三大街、六小巷”的基本格局。
清朝末年至建國初期,得勝堡村在保持原有格局下得到進一步發展。村中人口雖然有增長,但是在可控的範圍內,沒有發生遷出堡子的情況。
建國初期至1980年,得勝堡村人口逐漸增加,規模逐漸擴張,堡子內部空間已經不足以提供村民居住所需的房屋。於是,部分人開始向外遷出。整個過程以堡子為中心,向西面和南面的空地遷出。
1980年以來,得勝堡村人口激增,開始大量向堡子外面尤其是南面遷移,從而形成了現有的格局。 [4] 

得勝堡村地理環境

得勝堡村位置境域

得勝堡村地處山西省最北端,地理座標為北緯40°23′—40°24′,東經113°12′—113°15′,位於山西省大同市新榮區堡子灣鄉北5公里處,地處飲馬河畔,村域面積18.223平方千米,是堡子灣鄉較大的村莊之一。得勝堡村向南40公里可至大同市,北部、西北部以長城為界與內蒙古自治區的豐鎮市和涼城縣毗連,東與陽高縣、東南與大同縣、西與左雲縣接壤,南與大同市南郊區為鄰,自古以來就是內蒙古通往山西的咽喉要地。 [1] 

得勝堡村地形地貌

得勝堡村位於八稜碑山的南坡,北面和東面又分別被八稜碑山和東山環繞,黃土丘陵,溝壑縱橫,海拔1200米。 [1]  [5] 

得勝堡村水文條件

得勝堡村古堡羣東面緊靠飲馬河。 [5] 

得勝堡村氣候條件

得勝堡村山環水抱,因而冬季能夠避免北部寒流的侵襲;南面開敞,夏季時濕潤的南風使得空氣不至於沉悶。 [5] 

得勝堡村村落特色

得勝堡村選址理念

得勝堡村原是作為軍事防禦寨堡而修建的,依託明長城,除滿足軍事功能,還講究“背山面水”和“負陰朝陽”的理念。東靠飲馬河,北面和東面都被羣山環繞,位於八稜碑山的南坡,在風水上南坡的陽光充足,空氣、土壤和植被都較好,也是山區選址的好地方。 [5] 

得勝堡村空間佈局

得勝堡村 得勝堡村
得勝堡堡城平面近似方形,南北長550米,東西長440米,周長共計1980米。城牆高12米,厚10米,堡子總佔地面積約242000平方米。堡內區域使用功能劃分明確,北部約三分之一區域面積均為軍事和管理區,中南部三分之二區域面積為村民的居住區,堡牆南部正中央開有堡門。
得勝堡是傳統軍事寨堡,所以它內部的街道的基本格局都同城牆的走向保持一致,要麼是東西向,要麼是南北路,道路筆直,沒有彎路。堡子內的道路大概可歸為“三大街、六小巷”,“三大街”為南北走向,“六小巷”則與“三大街”交叉,為東西走向。由於風水考慮和防禦要求,小巷與主大街鮮有十字正交,都是稍微錯開一些。按其寬度和等級,這些街道可以分為主要街道、次要街道和小巷三個等級。堡子內的主要道路除了南北古大街外,其餘的都有一定程度的破壞。
得勝堡主要街道是由南門引入的南北古大街(又叫軍事大道),一直通到位於堡子內的玉皇閣,寬約10米,是堡子內部的主要交通要道。次要街道為“三大街”中的另外2條,即西城牆下的銅南照壁大街和東城牆與南北古大街之間的南北向大街,寬約6—8米。其餘東西向的六小巷基本上都能直通各家各户,寬度為3—4米,沒有準確的巷道名,都橫向連接三條大街,村中有名的歷史院落如許家院和孫家院都是位於小巷的兩邊。由於主大街、次大街和小巷寬度不同,所以形成的街巷空間也都有所不同。總的來説,主大街顯得公共開放,而小巷則偏私密緊湊。 [5] 

得勝堡村經濟社會

得勝堡村人口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得勝堡村以漢族為主,户籍人口2063人,常住人口1820人。 [1] 

得勝堡村經濟

得勝堡村以種植業、養殖業、旅遊業為主要產業。 [1] 
據2020年2月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官網顯示,得勝堡村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5600元。 [1] 

得勝堡村主要景點

得勝堡村古堡牆

堡牆 堡牆
得勝堡村古堡外牆一律是下面用石條所砌作為根基,基石高達1.5米左右,且皆為堅硬的玄武岩;上部包磚,南牆和後來延伸的東西堡牆部分用磚為一個型號,每塊長47釐米、寬17釐米、厚7釐米、重達9公斤,全堡在堡牆上共築敵台18座,明代後期在每座台上配備500斤銅炮一門,當地稱“二將軍”,甕城牆上配備一門千斤銅炮,被稱為“大將軍”。牆上築有女牆,女牆上留有垛口,每個垛口各配備200斤重的鐵炮一門,因像牛腿,因此稱為“牛腿”。堡牆上共築有五座樓,四角各一座角樓,在堡的東牆上正對堡內玉皇閣的地方,建有一座鐘樓,此處實際上是堡未重修時東堡牆的正中間位置。 [6] 

得勝堡村木牌樓

木牌樓位於玉皇閣南,高8.3米,寬55.33米,上鋪琉璃瓦,1964年,為解決學習教育場所,該牌樓被拆除,在原址用牌樓木料建了一座前部為禮堂後部為戲台的建築,之後這裏就成了得勝堡各種重大活動的場所。2006年戲台被拆除,現只剩大梁為牌樓原材料。 [6] 

得勝堡村衙門

衙門位於玉皇閣東門偏北 ,被稱為北衙,是當年大同鎮北東路最高軍事長官辦公的地方,因北東路一直由參將駐守,有時的參將還是大同鎮的副總兵兼任,因此職別非常高。北衙也稱參將府,該參將府設於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由宏賜堡移到這裏。參將府周圍設有彈藥庫、制彈房(全為磚石碹成的窯洞)、營房等建築,共有營房300間,在北衙後邊堡內的東北角還設有一處箭島,是供將士平時練習射箭的地方。 [6] 

得勝堡村飲馬河及濕地

得勝堡村古堡羣東面緊靠飲馬河,河邊有濕地。飲馬河曾因李世明出征飲馬於此,作《飲馬長城窟行》“悠然卷旌旗,飲馬出長城”而得名。濕地在山西北部很少見,夏季綠草如茵,河水清澈,藍天白雲,春、夏、秋、冬四季風景各有千秋。 [7] 

得勝堡村歷史文化

得勝堡村歷史人物

三娘子,蒙古韃靼部落俺答汗之妻,明朝在隆慶五年(1571年)在得勝堡進行隆重敕封儀式,封蒙古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後又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在得勝口設立馬市。標誌明蒙關係從戰爭轉向和平。 [4] 

得勝堡村歷史事件

《明史》記載,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二十八日,隆慶皇帝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子弟亦各封官職,並批准了通貢互市,史稱“隆慶和議”。同年三月,四城堡作為明蒙馬匹交易市場而修建。此時的得勝堡不僅是屯兵之所,也是蒙漢互市的管理之所。由於之後雙邊貿易的擴大,得勝堡的原有規模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所以在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又對其進行了擴建。在南面城門門洞的東牆壁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刻着密密麻麻的陰刻文字,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八月得勝堡擴修竣工記事碑。碑上的文字如下:
為內治宜圖狃款非計等事,照得奉文展築得勝,系題準欽限城工,為其護保。市口,實乃大同一鎮封貢極衝要地,因其人稠地狹,原議添築關城一座,東西南三面大牆沿長二百二十八丈,城樓二座,敵台、角樓七座,俱各調動本路鎮羌等七堡軍夫匠役共計一千一百八十八名。原議城工俱用磚石包砌,於萬曆三十二年七月內起,三十五年八月終止。所有原議土築、磚包、關城、大牆並城樓、敵台等項,俱各通完。仍有原議新軍營房三百間,今亦蓋完。其原議軍夫匠役口糧米五千四百四十三石,已支過口糧米三千七百六十九石一斗,節省口糧米一千六百七十三石九鬥。原議軍夫匠役,鹽菜並燒造磚、灰、炭、腳價及營房木植、物料共銀二千九百五十三兩七錢,已支用過銀二千五百零二兩三錢,節省鹽、菜、物料銀四百五十一兩三錢。 [4] 

得勝堡村祭祀崇禮

得勝堡以前有大小72座廟,比較有名的有城隍廟、奶奶廟、老爺廟、龍王廟和大寺廟等。它們是村中人們祭祀或禱告的地方,但是在文革中這些廟宇作為“破四舊”的對象都被破壞殆盡。得勝堡所在新榮區周圍也都有很多廟宇,一般有廟宇的地方都會舉辦廟會。像助馬堡的六月六龍神廟會,鎮川堡四月八奶奶廟會,拒牆堡五月二十五廟會,得勝口五月十三、六月二十八關帝廟會,破魯堡六月二十三廟會,沙河堡五月十三廟會等。在廟會期間,大部分人都會來許願,有求子的、有免災祈福的、有去病求安的、還有祭祀還願的,大家對廟會久辦不厭,便形成了廟會傳統習俗。 [8] 

得勝堡村婚喪嫁娶

得勝堡婚禮 得勝堡婚禮
在得勝堡的婚嫁慶典很熱鬧。從訂婚開始,就進入了準備婚禮的階段。在當地,訂婚第二天男方要帶女方去買衣裳、金子。結婚前一天下午,準新郎及媒人、姐夫要帶着茶葉、下茶錢、下茶饃饃等去女方家,本地人稱為“下茶”。這天,新郎給新娘歲數錢、上下車錢。歲數錢一般沒有標準,只是在新娘結婚當年的年齡基礎上再加天地各一歲,之後按一歲多少錢再計算總錢數。在結婚當天,新郎帶着綁有“子母葱”的兩瓶酒、離娘肉,一般人們會用羊腿、離娘饃饃、作伴饃饃等食物,還有棉被、新娘的棉衣、矇頭紗及紅色洗臉盆、牙刷等生活用品去新娘家,但是不能帶鏡子。新郎帶給新娘的棉衣(一年四季度皆穿)、襪子、鞋,但凡是有兜兒就往裏面裝錢,就邊褲腰帶裏也裝有串好的硬幣。新娘穿好衣服由哥哥背出門、新郎抱上車,這時未婚女子是不能看的。迎親車隊一般為六輛或八輛,迎親車不能空,小舅子要和新郎新娘坐同一個車送親的大多是新娘的姑姑、朋友們。在途中,凡遇到井蓋、廟、墳墓、戴孝者,新娘低頭不看或者貼紅紙。娶親車隊的返程路線不可以和出發去新娘家的路是同一條,暗示新媳婦兒不走回頭路。到達新郎家後,新娘雙腳不能落地,則由新郎抱着先跨過火盆才能進家,還有攔新房要紅包的習俗。進家後,新娘換好衣服後要“軋四角”,就是在坑席底下四個角放上核桃、紅棗,新娘在坑上趟一圈。接着小姑子端水讓新娘洗臉,洗完臉後,新娘要往洗臉盆內扔洗臉錢。
得勝堡喪禮也有特殊的習俗,稱為“辦白事”。人死之後,親人在死者壽衣袖口裝打狗餅、燒倒頭紙、嘴含錢、手含錢。在入殮時,棺材內撒入五穀:麥子、麻子、穀子、黍子、油麥。死人入殮後要腳蹬褲子、頭頂布衫,之後把棺材封住。據説,三天時死者望鄉台,所以親人們都來燒紙、磕頭。這天,還要破土開始打墓。送葬前一天要送燈,把特殊的煤油放在堡牆上,然後去五道廟要報廟,在廟前或棺前燒紙告知閻王死者報到。送葬隊伍要從堡門進入,繞村子一圈,最後到五道廟收燈、收香。返回時,眾孝都要哭泣。送燈就好比引路,邊走邊點燈。過去村民家中沒有太多經濟來源,就用糠沾上油,路上用硬紙沾上油。後來發展成送葬隊伍前面由一個人擔着火盆,另一邊擔着柴棍。出殯當天,弄個缽子,缽子裏放上肉,上面蓋上糕餅,孝子一人一口咬這個餅子。孝子披麻礴戴孝,孫子披紅、外甥披藍,帽子子上縫藍桃。死人一般單日埋,大多數都是七天打發。下葬時,女人不能去墳墓前。此外還有因特殊情況去世的年輕人,如果還沒結過婚,一般要寄埋,就“沙”在某個地方,等找到合適的異性死者,就結為陰親,埋在一塊兒。 [8] 

得勝堡村族譜家訓

《許氏宗族家譜》由鎮羌堡老人許得良編寫,得勝堡許氏與鎮羌堡許氏為同一支脈,該書主要介紹了許氏宗族在該地的發展歷史、世系繁衍及重要的歷史人物。 [4] 

得勝堡村物產美食

莜麪 莜麪
得勝堡村農業生產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穀子、黍子、馬鈴薯、胡麻、豆類、特產有韭菜。 [9] 
得勝的莜麪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麪食,得勝堡位八稜碑山下,多丘陵山地,氣候涼爽,通風良好,且陽光照射充足,秋季雨水較多,這裏產的莜麥不僅顆粒大,而且色澤較白。比較出名的是莜麪窩窩,它的製作需要經過“三生三熟”的工藝,較為複雜,蒸出的窩窩,不倒不粘,可以用各種蘸醬和調料搭配着吃,味道鮮美。 [9] 
得勝韭菜發芽早,長勢旺,可提前上市,而且用得勝韭菜作餡,隔夜後色、香、味不變,因而得勝韭菜遠近聞名。到了伏天,當韭菜花開時,採擷些飛白的菜花,經過碾制後,淹拌上黃瓜條、豆角絲,便成為上等的韭菜花醃製品。 [10] 

得勝堡村榮譽稱號

2014年11月17日,得勝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財政部、國土資源部、農業部、國家旅遊局7部局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1] 
2019年1月21日,得勝堡村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11] 

得勝堡村旅遊信息

入村路線
得勝堡村 得勝堡村
得勝堡村南40公里與大同市相鄰,西南距新榮區19公里,西北12公里與內蒙古豐鎮市相鄰,村西有京包鐵路和208國道南北平行而過。從大同市駕車出發到達村落的時間大約為一小時十分,從豐鎮市駕車出發到達村落的時間大約二十分鐘。 [1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