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鑄成(1907-1991)(概述圖來源:[1])
[1]
,筆名荊紫、銀絲、丁寧。
[3]
新聞記者、報人、評論家。江蘇宜興人。1922年考入省立無錫第三師範學校,192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半工半讀,1930年大學畢業。1927年開始從事新聞業,任北京《大公報》記者兼國聞通訊社北京分社記者,1929年任天津《大公報》記者,後任《大公報》漢口辦事處主任。1936年,參與上海《大公報》的創刊工作,曾任上海《大公報》要聞總編輯。抗日戰爭期間,任《文匯報》編輯、香港《大公報》編輯主任、桂林《大公報》總編、上海《大公報》總編。解放戰爭時期,任《文匯報》總主筆,反對內戰,要求和平民主。1947年上海《文匯報》被國民黨當局勒令停刊。同年,赴香港創辦香港《文匯報》,任香港《文匯報》總主筆兼總經理。1949年6月,主持《文匯報》在上海的復刊工作,任社長兼總編輯。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出版局編審、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復旦大學新聞系教授、廈門大學新聞傳播系教授。是第一、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代表,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
[2]
- 中文名
- 徐鑄成
- 別 名
- 筆名荊紫、銀絲、丁寧
- 國 籍
- 中國
- 民 族
- 漢族
- 出生日期
- 1907年
- 逝世日期
- 1991年12月23日
- 畢業院校
- 北京師範大學
- 職 業
- 新聞記者
- 出生地
- 江蘇宜興
- 主要作品
- 《徐鑄成回憶錄》、《徐鑄成新聞評論選》等
徐鑄成人物生平
編輯徐鑄成(1907-1991),筆名荊紫、銀絲、丁寧。江蘇宜興人。1916年起,先後在宜興、無錫、北京、保定等地求學,課餘給幾家通訊社投稿。1927年初以半工半讀方式到國聞通訊社工作,任過該社北京分社抄寫員、練習記者、記者、代理主任。1929年初,調任天津《大公報》編輯,因採寫有關閻(錫山)馮(玉祥)聯合反蔣(介石)及陳濟棠反蔣報道成績優異,受到報社負責人的重視,被先後提升為駐漢口特派記者、香港版編輯主任,以及桂林版編輯主任、主持上海版。1933年,上海《大公報》創刊,任要聞版編輯,後任總編輯。
1938年1月《文匯報》創刊後,徐鑄成出任主筆,併成為編輯部的實際負責人。《文匯報》後因敵偽迫害停刊。重回《大公報》任職。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文匯報》於當年9月復刊。1946年3月徐鑄成脱離《大公報》回到《文匯報》任總主筆,與副總主筆宦鄉、陳虞孫及孟秋江、張錫昌等中國共產黨地下黨員合作,把報紙辦得在國內外很有影響,因此遭到國民黨當局的忌恨,1947年5月《文匯報》被強行勒令停刊。1948年9月,徐鑄成參與《文匯報》在香港復出的創辦工作,並任總主筆兼總經理。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21日《文匯報》復刊。徐鑄成任復刊後的《文匯報》社長兼總編輯。1956年春,《文匯報》一度遷移北京改出《教師報》,同年10月1日在上海恢復出版,徐鑄成仍任社長兼總編輯。1957年3月徐鑄成作為上海代表之一,參加了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徐鑄成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徐鑄成被錯劃成右派分子後,參加《辭海》及《漢語大辭典》的編寫工作,1980年6月改正。此後徐鑄成任《文匯報》報史研究室第一主任、顧問、上海市新聞學會顧問,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聯合時報》社務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廈門大學、蘭州大學、武漢大學新聞系兼職教授,致力於新聞學研究和講學。1991年12月23日逝世於上海。
[3]
徐鑄成主要事蹟
編輯毛主席親自召見
1957年3月,徐鑄成應邀出席北京召開的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他聽了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的講話錄音,“感到渾身都是熱乎乎的”。而更大的殊榮接睡而至一毛澤東親自召見了他。那天,徐鑄成趕到中南海,毛澤東在客廳門口迎接來客。徐鑄成上前時,毛主席用温暖的手和他緊緊握着,説:“你們《文匯報》實在辦得好,琴棋書畫、花鳥蟲魚,真是應有盡有。編排也十分出色。我每天下午起身後,必首先看《文匯報》,然後看《人民日報》,有空,再翻翻別的報紙。”
沒有比這評價更高的了,非身歷其境的人也能想象出此時徐鑄成的激動難抑之情。得到了最高的獎譽的徐鑄成,接着又成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訪蘇代表團的副團長。歷時50天,訪問蘇聯10個加盟共和國。《文匯報》再度閃亮登台,大力革新,在“雙百”方針激盪下,從形式到內容,使人耳目一新。然而,時間僅隔20天,徐鑄成的《訪蘇見聞》還在《文匯報》連載。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