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秀鈞

鎖定
徐秀鈞(1880――1928年)字子鴻,江西九江人。1880年(清光緒六年)生於九江,家境貧寒。甲午海戰,我喪師唇國,割地求和,舉國上下,無不憤概。徐秀鈞認為強國之道須師夷長技,乃出國留學,東渡日本,接觸革命思想,與黃興等組織共進會,軍國民教育會,並秘密參加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同盟會,以推翻專制,建立民國為已任。 [1] 
中文名
徐秀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13年
主要成就
參加辛亥革命、二次革命
出生地
江西九江
歸國後,將其在日本見聞,介紹鄉鄰,又在九江設立日文速成班,親自授課,開辦益智書報社,傳播新文化知識,並將從日本帶回的圖片及幻燈片展出於公共場所,藉以警悟同胞,九江風氣,為之大開。
隨後,徐秀鈞旅英五載,半工半讀入倫敦大學,攻讀財政經濟,並通曉數國文字。歸國時遍訪南亞、東南亞和朝鮮等地,細心考察各國國情,以資本國政治維新之借鑑。
1911年武昌起義前三月,徐秀鈞曾與革命黨人張華飛等策劃在北方起事,以圖切斷京沈、京漢鐵路線,斷絕清廷供給,響應北上義軍。武昌起義後,清廷派袁世凱領重兵南下,攻打武昌義軍。徐秀鈞乃潛往灤州策反統兵護守京城之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及協統藍天蔚和第六鎮統制吳祿貞等人共同發起,通電清廷立憲,否則實行兵諫。清廷“後院起火”,滿朝震驚,此舉為武昌起義壯大了聲勢。隨即,徐秀鈞勸説張華飛、吳祿貞等趁清軍南下,京城空虛,領兵入京,爆發“首都革命”以解武昌之危。不幸事泄,吳祿貞、張華飛等為清廷暗殺。
1912年南北議和,成立臨時政府,徐秀鈞任總統府軍事秘書。後應江西都督李烈鈞之請,出任江西省政府財政顧問兼民國銀行總理。為推行新政,解決財政困難,穩定大局,竭盡全力。
1913年徐秀鈞被選為眾議院議員和憲法起草委員會委員,當其察覺袁世凱心懷復辟,陰謀稱帝,乃多方設法阻止。時值袁世凱借辦理善後之名義,向五國銀行團籌借2500萬英鎊,擴充其兵力。徐秀鈞號召議員奮起抗議,遭袁氏忌恨,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1913年7月徐秀鈞參加“二次革命”,兵敗逃至天津。袁世凱密令逮捕與“二次革命”有關之國會議員。徐秀鈞決心離津赴京,召開國會,集合同志,對袁世凱提出彈劾。雖友人極力勸阻,乃義無反顧,徐秀鈞説:“所謂危險,流血而已。不流血不足以見國會存在之價值。”毅然進京,旋遭逮捕,押解九江,1913年9月1日英勇就義。九江城西的鴻軒裏,即是鄉人感其忠義,稱其故里為鴻軒裏。
1917年8月1日,九江各界人士於塔公祠隆重追悼徐秀鈞烈士,建墓於南門外山川嶺。孫中山題書墓碑,蔡元培撰寫慕志銘,後毀於日軍炮火。1990年春,市委統戰部於南湖烈士陵園重建徐烈士子鴻墓碑,緬懷先烈,啓迪後人,永誌不忘。 [1] 
參考資料
  • 1.    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潯陽文史資料 第1輯 名人與潯陽,政協九江市潯陽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2.09,第94-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