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永清

(革命烈士)

鎖定
徐永清(1910—1945),原名傅麟兆,滿族,參加革命後隨母姓,中共黨員,遼寧省岫巖縣牌坊鄉(現紅旗營子鄉)南葳子村上粉房(現北溝)人。早年入私塾,後就讀於岫巖師範,1933年師範畢業後任教於小洋河子(今洋河鄉)夾道溝小學。他目睹民生塗炭,毅然投身革命。1945年10月,受遼北省遼源專區公署委派自鄭家屯赴通遼開展工作,擔任通遼縣第一任縣長,到任後以其鋭勇卓識周旋於錯綜複雜的環境中,置生死於度外,安撫民心,建立政權,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頑強鬥爭,使革命政權得到鞏固。1945年12月8日,反動武裝策動暴亂,徐永清不幸被捕,在獄中堅強不屈,曾以血書示難友,激勵鬥志,1945年12月17日,徐永清從容就義,時年35歲。 [1] 
中文名
徐永清
別    名
傅麟兆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45年
畢業院校
岫巖師範學校
出生地
遼寧省岫巖縣

徐永清人物生平

徐永清,原名傅麟兆,1910年出生在奉天省(今遼寧省)岫巖縣小乾溝上粉房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6月,傅麟兆於岫巖師範學校畢業後,在本縣夾道溝小學任教。同年8月,他奔赴太行山區參加抗日鬥爭,從此化名徐永清。 [2] 
抗戰勝利後,徐永清被派往東北。1945年10月23日,遼北省第六專署派共產黨員徐永清、楊德明、黃溯金、李授德等到通遼地區開闢工作,建立通遼縣民主政權。 [2] 
徐永清一行到通遼後,立即同國民黨反動勢力展開鬥爭。他們解散以劉居正為縣長的通遼縣“臨時地方政府”,取締國民黨通遼縣黨部,並宣告通遼縣民主政府成立,徐永清任縣長。國民黨反動分子在通遼城外拉匪建軍,伺機反撲。徐永清審時度事,追捕劉居正,並加強城防力量。為了穩定局勢,中共遼北省第六專署工委又派來一批幹部,成立以楊德明為書記的中共通遼縣工委。同時,還成立農工救國會。工委、政府和農工救國會向羣眾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並配合城防部隊清剿土匪,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 [2] 
1945年12月初,駐防通遼縣城的連隊奉命調往鄭家屯。敵人見時機已到,立即策劃顛覆人民民主政權。12月7日,敵人扒掉通遼東的一段鐵道,切斷通遼與鄭家屯間的電話線路。12月8日,國民黨匪徒偷偷潛入城內,會同保安總隊中的叛匪,逮捕了各中隊的領導骨幹,發動叛亂。晚10點,叛匪分兩路攻打縣政府辦公樓和保安總隊隊部。由於突然事變,縣政府內武裝力量不足,公安科長黃溯金不幸犧牲,徐永清機警地帶領兩名戰士撤出縣政府。敵人攻佔縣政府和保安總隊隊部後,在全城進行大搜捕。縣長徐永清等不幸被捕。 [2] 
12月17日,徐永清等28位同志被押出牢門。最後的時刻到了,徐永清從容地對戰友們説:“同志們,敵人就要對我們下毒手了。我們為革命而死是光榮的,通遼的人民羣眾是不會忘記我們的。”面對陰森森的槍口,徐永清毫無懼色。在“中國共產黨萬歲”的高呼聲中,徐永清壯烈犧牲。 [2] 

徐永清後世紀念

1946年1月,新四軍三師一舉解放通遼縣城。為了懷念徐永清等革命先烈,黃克誠師長親自在革命烈士就義的地方立碑,並題詞“踏着英雄的血跡前進”。 [2] 
為紀念徐永清烈士,2003年9月建成徐永清烈士紀念館。該館面積200平方米,陳列由徐永清青少年時期、參加革命時期、在通遼工作時期、英勇就義及徐永清塑像和遺物五部分組成。 [1] 
徐永清烈士紀念館於2008年12月被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公佈為內蒙古自治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