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廣縉

鎖定
徐廣縉(1797~1869),字仲升,一字靖侯。安徽阜陽太和大新鎮徐寨人,清嘉慶年間進士, 選庶吉士。歷任山東,陝西道御史,廣西鄉試正考官,榆林知府,江西總糧道,福建按察使順天府尹,四川布政使,江寧布政使,雲南巡撫廣東巡撫兩廣總督兩湖總督等。
中文名
徐廣縉
別    名
仲升,靖侯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797年
逝世日期
1869年
職    業
政治家、外交家
主要成就
挫敗了英軍的入城要求
出生地
安徽太和縣大新鎮徐寨
代表作品
《徐仲升奏儀選》《思補齋詩集》《自訂年譜》
官    至
太子太保

徐廣縉主要成就

他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在兩廣任上的外事工作,他利用廣東人民的力量,挫敗了英國人的入城要求,保衞了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贏得了朝野人士的交口稱讚。
徐廣縉是一個忠君愛國者,在民族矛盾中,他大義凜然,不顧生死,把保國衞民看作是自己的職責,成為受人欽敬的愛國英雄。

徐廣縉廉潔愛民

道光十四年(1834年),他任陝西榆林知府的時候,榆林因頭年霜早欠收,經他申請,准許借給老百姓種子和口糧,但老百姓都不願去領取,他感到奇怪,經過深入採訪,才知道已往官府也辦過這種事,名義上是照顧老百姓,實際上是坑害老百姓,貧户領不到,得領者又領不到全數,等到次年歸還的時候,還要加碼多要,“胥吏勒捐,百弊叢生”。為此,他親自下鄉,親自發放,剴切曉諭,力矯夙弊,老百姓才“欣然領取”。
道光十五年七月(1835年),榆林、葭州冰雹為災。這時徐廣縉兼管榆林道,他接到下面報告以後,親到災區查看,報請上級批准,又親自去災區發放救濟。並對玩視災務的葭州知州予以揭參革職。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他調到皖南任職,當他離開榆林的時候,看到榆林“野無餓殍”,心中感到無限安慰。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他擔任江寧布政使。發現淮安、海州交界處,有六塘河故道淤塞,每到秋季,淹沒五、六州縣,“請蠲請賑,歲不絕書”。歷任長官都因為工程大,費用多,遷延不辦。徐廣縉認為,如果照常下去,年復一年,“上虧國帑,下重民困”,不如籌款挑浚一勞永逸,讓人民受益,國家得利。他派人勘查,估計全部工程需用銀兩十六萬兩。於是稟明督撫,剋期動工,並委任王蘿齡主持這一工程。就在即將動工的時候,他又升調走了。三年以後,他在兩廣總督任上,遇到江蘇去的官員,他詳細詢問了六塘河的治理情況,江蘇官員告訴池:“自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挑浚之後,淮海各州縣連年大熟,非復昔日凋敞氣象”。他聽了非常高興。
徐廣縉是一個比較廉潔的官員,他在榆林當知府時,為了救濟災民,把自己的“養廉”錢都捐出來。他在廣東任職數年,薪俸很高,當他知道河南受災,便把積蓄的五萬兩銀子捐給河南災民。所以到犯罪抄家的時候,抄不到什麼金銀財寶。晚年他回到家鄉,住的是茅屋草舍,生活還常靠朋友接濟,他曾作詩説:
分俸重撈張內相,賜金還靠柏中丞。
祗今疲茶煩親故,差説長風海上乘。

徐廣縉卓越外交

從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到咸豐二年(1852年),徐廣縉一直在廣東任職。做了大量的夷務工作,使他成為晚清時期卓越的外交家。
鴉片戰爭以後,清朝皇帝喪失了同洋人打仗的信心,政府中出現一批畏洋媚外的投降勢力。林則徐以後的兩廣總督琦善、伊里布、耆英等人都是這種勢力的代表。他們對洋人的無理要求一讓再讓,對廣東人民反抗侵略的正義行動卻是一再彈壓;進一步助長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加深了人民對外洋和本國政府的仇恨。徐廣縉正是在這種民族矛盾日益尖鋭和外交危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出任了兩廣總督。他一反前任之道,提出“不盡國體”、“以民治吏”、“斷不能捨內地百姓別圖交易”的主張,工作中不受脅迫,敢於鬥爭,依靠廣州人民的力量,挫敗了侵略者的無理更求,保衞了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

徐廣縉黃竹岐事件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月,黃竹岐羣眾與英人發生毆鬥,英方死六人,黃竹岐一死一傷。英方為此把兵船開進省河,多方恫赫,聲言必須洗盪黃竹岐,方可泄憤,“人心洶洶,幾至大哄”。徐廣縉擁理力爭,指出數人有罪,合村犯法、天下無此情理,外國亦無此法。斥責英方“非理要挾,意圖尋釁”。經過反覆的交涉和鬥爭,終於按照他的意見辦理,即再將黃竹岐參加毆鬥者捕捉五人,斬首示眾,達到“一命償一命”。

徐廣縉拒英入城

鴉片戰爭以後,開放五口通商。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地,均允許英人自由出入,唯獨廣州人民,基於對侵略者的仇恨、堅決不許英人入城,貿易只能在城外進行。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月,兩廣總督耆英,在英方武力要挾下,和英方簽訂了緩期二年的入城條約,還同意了英方提出的許多要求。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耆英通過活動,到京裏擔任了內閣職務,處理英人入城這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便落到了徐廣縉的身上。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月,英國新任公使文翰向徐廣縉提出屆時踐約入城的要求,徐廣縉站在廣東民意方面,表示堅決拒絕,為此開展了長達數月之久的激烈鬥爭。
為了做到先禮後兵,徐廣縉不顧個人安危,兩次登上英國兵船,和英國公使進行了艱難的談判,在英方威逼下,他寸步不讓,“聲色俱厲”,“歷數夷罪”,面斥英人。
為了抗拒英人入城,他實行了聯合人民的政策,組織了十萬七千多人的羣眾武裝,募集備戰銀六十餘萬兩。一時廣州城內,大街小巷,添設柵欄,萬眾一心,同仇敵愾。與此同時,他還使用了停止貿易的手段,來分化洋人,孤立英方。使各國商人在經濟上蒙受很大損失。美、法、菲律賓各國商人,紛紛開列清單,要求英方賠償,使英使文翰“大為窘迫”。
這裏應當指出的,就是當徐廣縉堅決抗拒英人入城的時候,他接到道光皇帝的密渝:“中國撫驅外洋,總以信義相待。彼國既重提進城之説,該督若再三阻止,反失含容之度。自宜酌量日期,暫令入城瞻仰。……經此入城一遊,不得習以為常。”為此,徐廣縉飛章入奏;“婉阻之,未必遽起邊釁;輕許之,必至立起兵端。且阻其入城而有事,則眾志成城,尚有爪牙之可恃;許其入城而有事,則人心瓦解,必至內外之交訌。害重利輕,猶且不可,且明知有害無利,詎敢輕於一試乎?”終不許英人入城。
到四月下旬,英方被迫放棄了入城要求,請求恢復通商關係。這一勝利使當時朝野震動,道光皇帝喜出望外,稱讚他有“過人之智”,是“賢能柱石之臣”。

徐廣縉澳門事件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七月。廣東民人沈志亮,殺死了葡萄牙駐澳門公使,亞瑪勒生來,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
亞瑪勒生來只有右臂,羣眾稱為“一隻手”。此人“秉性兇暴,開平馬道,毀人墳墓,無惡不作,婦孺共憤,鹹思食肉寢皮”。七月五日,亞瑪勒生來隨帶數人,出澳門馳馬,民人沈志亮,矯健多力,佯侍道旁,喊冤遞呈。亞瑪勒生來用手接其呈詞,沈志亮乘勢拉之下馬,“抽出利刃,卸其右臂,割其首級,持之如飛而逸”。
徐廣縉接到稟報,立即懸賞購線,先將沈志亮捕獲,密令拘禁別處。又將起出的亞瑪勒生來的右臂和首級,用石灰焙過,不讓腐爛,也密藏起來。一而飛檄香山縣,會同香山協,馳駐澳門炮台,以內葡萄牙生變。又諮詢水帥洪軍門,督帶師船,遙為接應。並密飭澳門居民:“葡方如果率眾出犯,即可乘機先傾其巢穴”。
在這一事件中,徐廣縉同情沈志亮。他利用外交手段,進行了三個月的談判交涉,企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當英、美、法、各國都出面抗議的時候,他向各國使節歷數亞瑪勒生來的罪惡,要求各國不要“不察輿情,推波助瀾。但為了平息這件事,他還是按照大清律典,最後把兇手解赴澳門斬首。據徐氏後人講,徐廣縉並沒有殺掉沈志亮,而是暗中把他放跑了,被斬首的是事先買通的另一個死囚。

徐廣縉鎮壓太平軍

咸豐元年(1851年),在他轄區的羅鏡地方,爆發了淩十八,陳二,吳三等領導的太平軍起義。瓊州地方爆發了劉文楷,高廉,何若科等起義,他為此進駐高州,進行殘酷地鎮壓。咸豐二年(1852年)五月,他奉命去廣西梧州進剿太平軍,在梧江水戰中,生俘太平軍1670餘人,由他下令殺掉1636人,為此,他被咸豐皇帝賞給太子太保銜。
咸豐二年(1852年)八月,他被任命為欽差大臣,兩湖總督,奉命馳赴湖南,阻止太平軍北上. 他於十二月初五抵達嶽州,而太平軍已於初四攻克武昌,為此他被撤職拿問,交刑部治罪。咸豐三年(1853年)三月入獄,五月赦出。咸豐七年(1857年),經勝保保奏,又賞給四品卿銜,隨勝保辦理豫皖軍務,但只任職一個月,便因病退職,不再出仕了。同治八年(1869年)病逝。

徐廣縉主要著作

著有《徐仲升奏儀選》《思補齋詩集》《自訂年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