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藝術館

鎖定
徐州藝術館是由市政府投資、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建設的公益性文化項目,是雲龍湖北大堤“四合一”改造工程之一。選址於風景秀麗的雲龍湖北岸、市民廣場中部,總用地面積1872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23114平方米,主體分為地上4層、地下1層。 徐州藝術館是徐州市“十一五”發展規劃和2007年市城建重點工程,是政府投資、徐州報業傳媒集團建設的公益性文化項目,選址於風景秀麗的雲龍湖北岸、市民廣場中部,總建築面積23114平方米。10月21日,這座充滿現代感與藝術韻味的場館將開始試運營。
中文名
徐州藝術館
地理位置
風景秀麗的雲龍湖北岸
佔地面積
18720 m²
設計方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徐州藝術館藝術館概況

背景和功能
空中走廊 空中走廊
徐州藝術館項目方案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定位為開放的城市客廳,雙u型簡潔高效的建築形體,有利於美術館的功能佈局;開放的建築二層平台,通過坡道與市民廣場聯接成整體,通過天橋與雲龍湖大壩相通,給市民以開放的觀景空間,營造高品質的藝術展示,為城市增添絢麗色彩。 新館地下一層設有培訓教室和藝術館辦公室;一層設有常展廳、臨展廳各兩個,共2600平方米。常展廳集中布展“鎮館之寶”、“近現代徐州書畫名家文獻展”、“當代徐州書畫名家精品展”等館藏精品,臨展廳則定期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品牌展、各類邀請展、個展和聯展;二層為開放式市民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設有茶飲、咖啡等休閒場所;三層全部為展廳,常設名人字畫、青銅器、奇石、玉器展品;四層設有電子閲覽室、多媒體互動中心以及藝術品交易大廳。
徐州美術館 夜景 徐州美術館 夜景
市委、市政府將徐州藝術館交由徐州報業傳媒集團負責運作,其出發點主要着眼於媒體的傳播優勢。據瞭解,作為一座城市藝術館,它不僅要通過經常、連續性地舉辦各類藝展活動,吸引公眾的廣泛參與,提升市民的品位和素養,形成整個社會崇尚文化藝術的風氣和氛圍,同時,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負責收藏和陳列當代大家的藝術作品,尤其是對本地藝術家創作的具有影響力的佳作進行收藏、保存。這也是顯示城市文化底藴的一個重要方面。 徐州藝術館作為徐州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的標誌性建築,承載着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的功能,而且負有吸納國內外先進文化的職責。借鑑先進文化,發展地方文化,無疑是提高地域文化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

徐州藝術館建築設計

徐州藝術館項目定位

“開放的城市客廳”
徐州藝術館項目方案由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定位為“開放的城市客廳”,雙“U”型簡潔高效的建築形體,有利於藝術館的功能佈局;開放的建築二層平台,通過坡道與市民廣場聯接成整體,通過天橋與雲龍湖大壩相通,給市民以開放的觀景空間,營造高品質的藝術展示,為城市增添絢麗的色彩。

徐州藝術館功能分區

立方體 內部 立方體 內部
地上4層 地下1層
立方體 側面 立方體 側面
新館地下一層設有培訓教室和藝術館辦公室,一層設有常展廳、臨展廳各兩個,共2600平方米。常展廳集中布展“鎮館之寶”、“近現代徐州書畫名家文獻展”、“當代徐州書畫名家精品展”等館藏精品;臨展廳則定期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品牌展、各類邀請展、個展和聯展。二層為開放式市民休閒活動的公共場所,設有茶飲、咖啡等休閒場所。三層全部為展廳,常設名人字畫、青銅器、奇石、玉器展品。四層設有電子閲覽室、多媒體互動中心以及藝術品交易大廳。 新館初探:
外部 外部
“書卷景石”增添文化氣息 
昨日,記者走進徐州藝術館先睹為快,由於場館尚未正式開放,館外沿路仍用隔板隔離。通往藝術館的行道兩側擺放了8個“書卷景石”,極具藝術感和文化氣息。行道中間設計了花壇、草坪和噴泉,景色如畫,相映成趣。
遠觀藝術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外幕牆。外幕牆作為藝術館設計的一大亮點,採用雙面氟碳噴塗鋁單板,表面打孔,配合夜景燈光,市民從任何角度都能夠看到漢玉龍圖紋,集中體現了漢文化的深厚底藴。
走進藝術館大廳,入口沒有樓梯,而是設計了坡道式路面。館內展廳正在進行布展前期準備,所採用的均是活動展板。在建築主體北面、東面都有寬闊的廣場綠地,可為市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娛樂環境。
此外,徐州藝術館的設計體現了良好的親水性。在藝術館能觀賞到雲龍湖的整體景觀效果,並以橋為紐帶,與濱湖都市休閒區連為一體,處處體現出“開放的城市客廳”的設計初衷。

徐州藝術館開館第一展

來自於 漢玉龍 龍紋外飾面 來自於 漢玉龍 龍紋外飾面
祝福祖國:書法美術攝影大展
徐州藝術館建成後,將多為市民提供優秀的國內外作品展,開館第一展 為“祝福祖國:書法美術攝影大展”。與德國、奧地利等國家聯合舉辦的“國際藝術設計大展”等大型展覽活動均在醖釀之中。此外,還計劃籌備對20世紀徐州地區重要的畫派、畫家進行一次全方位梳理,舉辦《徐州百年百人作品展》等。
徐州城市名片
徐州藝術館 徐州藝術館
建成後的徐州藝術館將是一座全新的、國際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集美術品展覽收藏、藝術交流、學術研究等多功能於一體,並承載着地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功能。屆時,徐州藝術館不僅可滿足市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還將進一步提升徐州的城市形象,成為我市重要的城市名片和城市文化的標誌性建築。
經過長時間的精心籌劃、準備,一台高水準的書畫藝術作品展———祝福祖國書畫作品展亮相,200餘幅或氣勢雄渾、或雅緻精美的作品集中展示,標誌着徐州藝術館將以自己的藝術品位和風格在徐州文化藝術史上留下濃彩的印跡,為徐州文化藝術事業增添一份光輝,也標誌着“書畫徐州、文化名城”在新中國六十華誕之際的盛大“起錨出航”。
展覽期間,每天都有來自四面八方的大批市民、遊客和書畫愛好者排隊觀展,競相飽覽“徐州書畫盛宴”。前來徐州參加“2009中國徐州第十二屆投資洽談會”的一位嘉賓觀展後表示,此次祝福祖國書畫展是徐州書畫藝術界的一次高端盛會,可以被視作當今徐州書壇、畫壇的象徵。藝術家們對城市歷史和建樹的追憶,對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情關注,都充滿了海納百川的藝術智慧。
藝術館外 藝術館外
文化是城市發展的底藴,是城市的形象和靈魂,隨着一個宜商、宜業、宜居、宜遊的新徐州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打造徐州文化新品牌成了人們的共識。徐州市企業品牌研究會會長趙峯説,徐州藝術館整合雲龍湖“四合一”工程(包括市民廣場、藝術館、徐州濱湖新天地步行街濱湖公園改造4個項目)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和展館資源的輻射效應,將成為徐州人“家門口”的藝術館,成為一個能持續散發文化魅力的基地平台,讓關注徐州的人們進而感受到開放的徐州城市文化的包容力和競爭力。
金秋最紅藝術情 金秋最紅藝術情
用美陶冶未來
有人把文化交流平台比喻為美麗的彩虹橋,會四海賓朋,唱八方友誼。如今,徐州通過藝術館這條彩虹橋,在政府主導下,不斷拓寬和國內外城市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的內容、領域,吸收先進的思想觀念、文化理念,讓更多的目光在徐州聚集。書畫展期間,兩次帶着小海燕記者團六七十名小團員來觀展的張開文老師對徐州藝術館的作用讚不絕口,“多看兩次,讓孩子回去好好寫作文”。
徐州藝術館的成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市民壓抑心底的文化渴求。昨天,大屯煤電公司的呂先生帶喜歡書畫藝術的孩子專門前來觀展,他説:“徐州擁有厚重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文化資源,這對生長、學習在這片沃土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素質教育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徐州藝術館祝福祖國書畫展讓熱愛書畫藝術的孩子們參與其間,愉悦身心,能獲得真善美的薰陶。”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書畫是深受徐州人喜愛的藝術形式。而徐州藝術館是市委、市政府着力打造文化徐州,建設文化名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的戰略決策,也是我市展示城市文化藝術形象的標誌性工程,全面開放後,必將會滿足徐州人越來越高的藝術訴求,為更多的人尤其是喜愛書畫的孩子們帶來真善美的藝術享受。

徐州藝術館留一個好名字

不管是“留”還是“缺”一個好名字,都可以為大眾服務,體現出親和的文明風。以“徐州”開頭的建築名稱很多,這無疑説明了一些建築、經典的知名度依然停留在地市級,作為一個現代美術藝術館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品味,以配合建築本身的風格、用途。徐州藝術館似乎缺少了一個好名字。“海心塔”、“鳥巢”、“水立方”……或許還要時間來考慮一下吧。雖然徐州藝術館沒有著名建築設計師的大手筆,也沒有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迪拜中東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誇張的造型,但漢龍紋、山、水、天、人、真、善、美一線的自然純樸,在現代建築的外飾之下透露出的和諧景象和文化生活已然打動人心。最近的徐州媒體喜歡把這座水畔的魔幻盒子叫做,徐州水立方。

徐州藝術館展覽

徐州藝術館展覽(開放至今)
徐州百年百家中國畫展:徐州作為全國第一批書畫名城(徐州、蘇州)奉上了大尺幅的書畫作品
央視“尋寶——走進徐州”:央視最具規模和質量的尋寶活動,尋寶欄目破例製作了三期節目
“當代國際藝術學院設計展”:主題是“複製的力量”POWER OF COPYING 2010年5月中旬開展。
德國慕尼黑藝術學院、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國芝加哥藝術學院、荷蘭利特維爾學院桑德伯格研究生院、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瑞士巴塞爾時裝設計學院、法國米盧斯Le quai藝術設計學院、徐州工程學院藝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江南大學設計學院中國礦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徐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中國歐洲藝術中心等單位參加此次展覽。
俄羅斯油畫大師新年展:2013年,1月20日,由俄羅斯列賓美術學院油畫院、中國留俄油畫家協會、徐州市委宣傳部、徐州報業傳媒集團主辦,徐州美術館、聖彼得堡“俄羅斯油畫”推介中心、青島聖彼得油畫藝術館承辦的“經典的祝福·俄羅斯油畫大師新年展”在徐州藝術館開展。 [1] 
王幫軍油畫展:2013年,3月22日,由市文聯、市文聯書畫研究院主辦,主題為“自然與您同行 漢風與您同在”的王幫軍書畫展在徐州藝術館開幕。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