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漢文化景區

鎖定
徐州漢文化景區位於江蘇省徐州市雲龍區三環兵馬俑路1號,整個景區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京滬線,北迄駱駝山,是集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遊休閒於一體的漢文化保護基地和精品旅遊景區。 [1] 
徐州漢文化景區佔地面積1400畝,由核心區和外延區兩部分構成,核心區由獅子山楚王陵、漢兵馬俑博物館、漢文化交流中心(展示漢化像石藝術)、劉氏宗祠、竹林寺、羊鬼山展亭(王后陵)、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等兩漢文化精髓景點組成,外延區包括漢文化廣場、市民休閒廣場、棋茶園、考古模擬基地、滑草場等景點。囊括了被稱為“漢代三絕”的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集中展現了兩漢文化精髓,它是徐州區域內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兩漢遺風最濃郁的漢文化保護基地。 [2]  徐州漢文化景區呈現為一部立體的漢代史,成為集“兩漢三絕”為一體、國內最大的漢文化主題公園和國家4A級精品文化旅遊區。
中文名
徐州漢文化景區
外文名
Xuzhou Han culture scenic spot
地理位置
徐州市雲龍區東三環兵馬俑路1號 [1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4月1日-10月31日08:30-17:00;11月1日-次年3月31日08:30-16:30 [11-12]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90.00元
佔地面積
1400 畝
著名景點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竹林寺、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獅子山楚王陵
建議遊玩時長
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
四季皆宜
官方電話
0516 --83566263,83167053 [10] 

徐州漢文化景區歷史沿革

公元前178年或前174年(漢文帝初期),西漢楚王開始在位於楚都彭城東南獅子山地區修建陵園,考古推斷 該楚王死亡和埋葬時間最遲不晚於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前元三年)。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獅子山地區零散出土一些騎兵俑和軍史俑。
1984年底在徐州市獅子山西苑南側發現漢兵馬俑步車俑坑軍陣。
1985年,發掘一、二、四號俑坑:成立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俑坑遺址廳建成開放。
1986年,獅子山漢兵馬俑被公佈為“徐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發表徐州漢兵馬俑考古發掘簡報。
1987年,在獅子山西北發現漢兵馬俑騎兵俑坑(六號坑);開始探測漢兵馬俑主墓。
1988年,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科學儀器探測主墓工作。
1989年,在獅子山北側發現一座漢代車馬與陶俑葬坑。
1990年,進行第三次大規模儀器勘探主墓工作;發掘位於繡球山上的兩座西漢楚王陵園大型貴族陪葬墓。
1991年,在俑坑以東300米獅子山主峯南坡發現楚王陵墓道痕跡。
1992年,修整徐州漢兵馬俑一號俑坑;試掘獅子山楚王陵,調查其墓葬形制。
1993年,申報發掘徐州漢兵馬俑主墓——獅子山楚王陵
1994年,制定獅子山楚王陵墓發掘和保護方案: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聯合組織發掘楚王陵。
1995年,楚王墓考古發掘成功結束,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楚王陵地宮陳列館建成開放。
1996年,獅子山楚王陵被評為“1995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獅子山楚王陵及其陪葬兵馬俑坑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7年,對楚王陵東西兩側的獅子山體進行考古調查探測。
1998年,楚王陵出土鐵鎧甲研究列入國家文物科研項目:《文物》、《考古》發表楚王陵簡報和考古收穫。
1999年,調查楚王陵區的王后陵墓。
2000年,獅子山以東奇石市場建設工地發現陪葬陶俑和陵園建築遺蹟。
2001年,獅子山北部的原廢品收購站院內發現一處小型陪葬俑坑,出土數件站式步兵俑。
2002年,獅子山東北部建築拆遷工地發現一座陪葬兵馬坑,出土站式兵馬俑兩百餘件。
2003年,獅子山東北部建築拆遷時又發現陪葬兵馬坑一座,出土站立式兵俑八十餘件,在陵區東北發現一處鋪有迴廊的西漢楚王陵園陵寢房屋建築遺址。
漢兵馬俑博物館 漢兵馬俑博物館
2004年,與南京大學合作探測獅子山及其北側的羊龜山為一座具有三屋夯土台的大型陪葬陵墓,全面勘探獅子山東北待建地帶,發現規模龐大的楚王陵園陪葬祭祀坑羣,對其中的兵馬俑坑、食器坑和車馬坑進行考古發掘。
2005年,完成國家文物遺址保護項目——獅子山楚王陵的墓體加固工程;發掘獅子山東北楚王陵園陪葬坑羣中的青銅器,侍俑坑和馬俑坑等三座陪葬坑: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新館建成開放,以獅子山楚王陵為基礎的徐州漢文化景區被確立為徐州市重點文化旅遊發展項目,完成楚王陵保護區內環境改造、漢文化廣場等景區一期建設工程。
[3] 

徐州漢文化景區地理環境

徐州漢文化景區地理位置

漢楚王陵 漢楚王陵
徐州漢文化景區東起三環路,南至隴海線,西接京滬線,北迄駱駝山,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徐州市三環兵馬俑路1號。

徐州漢文化景區氣候條件

徐州漢文化景區屬暖温帶季風氣候區,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 57%,年氣温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2012年的56%。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 温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4] 

徐州漢文化景區景點設置

漢文化廣場
漢文化廣場 漢文化廣場 [2]
景區的主入口——漢文化廣場,廣場東西長約280米,南北寬約90米,佔地18000平方米,採取規整莊嚴的中軸對稱格局。其空間定位以東西為走向,依次佈置了入口廣場、司南、兩漢大事年表、歷史文化展廊、辟雍廣場等景點,終點矗立漢高祖劉邦的銅鑄雕像,構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廣場的鋪裝以仿製的漢磚為主要材料,圖案取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勾連雲紋等裝飾圖形。兩漢大事年表四周設計了少量的水景。水的使用,不僅可以與石材形成一剛一柔的對比,更成為兩漢文化廣場中將各個景點聯繫起來的手段,而且水體在園林廣場設計中更具有獨特的功效。遊客可以從中感受到“一勺則江湖萬里”的恢弘氣魄,領略兩漢文化源遠流長的魅力。廣場的設計猶如一段立體空間化的漢賦,通過“起”、“承”、“轉”、“合”四個章節,抑揚頓挫、弛張有度,將漢風古韻自然呈現出來。 [2] 
雕塑廣場
雕塑廣場 雕塑廣場 [1]
文化景區雕塑廣場位於漢文化景區南門外,佔地19000平方米。羣雕長50米、寬20米、高12米。雕塑以花崗岩為基座,採用銅像與花崗岩像相結合的表現方式。
雕塑創作依據歷史資料,以局部節選的方式作為雕塑創作的基本元素,同時定位於楚王作為諸侯王出行的等級規格,與楚王陵呼應。羣雕主要描述漢畫像石《車馬出行圖》的場景,由8匹銅馬、3匹石馬、9個銅人、2個石人組成。3個騎馬武士在前開道,楚王坐着由4匹馬拉的馬車居中,宰相乘馬車、2個騎馬武士護衞在後。整組羣雕,坐落在廣場正中心,坐西朝東。
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發源地,創作“車馬出行”的大型雕塑,彰顯了漢文化的深厚底藴和歷史地位,在深化漢文化景區內涵的同時,又成為徐州城市文化形象標誌之一。
漢文化景區雕塑廣場共栽植大規格朴樹、香樟等喬木300餘株,同時還栽種了櫻花、紅楓等花灌木。 [1] 
楚王陵
楚王陵 楚王陵 [1]
處於漢文化景區核心區的獅子山楚王陵,是西漢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劉戊的陵墓。位於其西側的300米遠的漢兵馬俑則象徵着衞戍楚王陵的部隊。這座楚王陵鑿山為葬,結構奇特,工程浩大,鑿石量高達5100立方米。墓中出土金、銀、銅、鐵、玉、陶等各類珍貴文物二千餘件套,其中包括國內出土的一件玉片數量最多、質量最好的金縷玉衣、鑲玉漆棺、玉卮、金腰帶扣等,工藝精絕、令人歎為觀止。該墓的發掘被評為1995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首、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位於楚王陵南側的羊龜山,據推斷為楚王王后之陵墓。由於色彩保護技術的複雜性,暫未正式發掘。建有王后陵展示亭,展示相關漢代諸侯王墓與王后墓的形制結構。 [2] 
漢兵馬俑博物館
漢兵馬俑 漢兵馬俑 [1]
徐州漢兵馬俑是繼西安秦兵馬俑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作為楚王的陪葬品,四千多件漢俑是用寫意的手法,將漢代軍旅中士兵們的思想、神態和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漢兵馬俑館北側100米(獅子潭內)新建有國內唯一的水下兵馬俑博物館。該館為兩個方形桷鬥狀建築,借鑑漢代屋頂建築形式,呈四坡面。展出的是復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復的兵馬俑。徐州漢兵馬俑博物館是在原址上就地建館,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由漢兵馬俑主館和水下兵馬俑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形態各異的兵俑整齊的排列在六條俑坑中,是一支威武雄壯的地下部隊。 [2] 
漢畫像石博物館
漢畫像石博物館 漢畫像石博物館 [1]
漢畫像石博物館位於獅子潭水面東側的漢畫像石長廊全長約300米,是國內第一座以“漢畫像石文化體驗”為主旨的博物館。
展廳分為三個區域:動漫展示與休閒區、漢畫像石及拓片模擬製作互動區、漢畫像石精品展區。其中堪稱國內第一的以漢畫像石圖案為體材的動漫影片,創造了漢畫像石文化新的藝術表現形式。以現代高科技聲、光、電技術生動再現漢代現實生活場景,使遊客身臨其境。並以現場互動的形式展示漢畫像石雕刻、拓片製作、印章篆刻及書法題跋。通過互動參與項目,既增添了文化特色,又使遊客充分融入文化本身。另外,展廳外還分佈了“車馬出行組團”、“戰爭比武組團”、“生產生活組團”、“神話世界組團”等四個漢畫像石組團,真實再現了漢代政治、經濟、文化、信仰等各個方面,充分反映了漢代人的精神氣質和審美追求。 [1]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
水下兵馬俑博物館是國內首座建築於水中的博物館。該館建築在五號、六號兵馬俑坑的原址上,形狀為兩座方形桷鬥狀建築。建築所在處曾出土過騎兵俑坑和馬俑坑,後因當時磚瓦廠施工建設,俑坑被破壞,坑內陶俑已被悉數取出。水下兵馬俑館展出了復原的俑坑和精心修復的兵馬俑。 [5] 
漢文化交流中心
建在獅子潭水面上的漢文化交流中心借鑑了漢代建築的神韻,主要展示了東漢時期比較興盛的漢畫像石藝術。整個交流中心為一座建在水塘上的幹欄式建築,有開闊的廳堂,上層建有觀景平台。整個建築借鑑漢代建築的神韻,用現代的材料表現傳統的精神,成為一箇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場所。
漢文化演藝中心
漢文化演藝中心是充實完善徐州市漢文化景區的重要文化設施和旅遊設施,是豐富完善漢文化景區景觀的重要建築,會大大豐富遊客和市民參加文化活動和旅遊觀光的內容。場地東側為家居樂超市,南側位漢文化廣場,西南側為王后陵。
竹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
竹林寺是中國第一比丘尼道場。我國第一位比丘尼——淨檢法師是徐州人,生於西晉末年(公元291年),24歲出家,70歲圓寂。徐州人民為紀念其功績,東晉永和年間在東郊獅子山上修建了竹林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餘年曆史。文獻記載,明清時期的竹林寺順山而建,規模宏大,為徐州八大寺之一。後歷經戰亂,常年失修,直至上世紀中期日寇侵華,竹林寺被肆意劫掠,千年古剎毀於一旦。徐州竹林寺有着重要的歷史地位,尤其韋馱菩薩在抗戰期間神秘顯身,戰後又從日本回歸的奇聞佚事,更凸顯了特別的文化價值和傳奇色彩。新建的竹林寺座落在徐州漢文化景區北側駱駝山上,屬於典型的“山上寺”。漢傳佛教遊覽區包括竹林寺內的觀音閣、第一比丘尼紀念堂、南北山門、鐘鼓樓等,展示漢傳佛教的歷史風采。兩大展區的風物,集中體現了漢文化的博大恢宏,構建了“觀漢獅子山,拜佛竹林寺”的獨特人文景觀。竹林寺今後的發展將圍繞特別研修、農禪體驗、社會慈善、觀光演藝、國際交流等五大文化建設,配套完善相關設施。 [1] 

徐州漢文化景區景區建設

徐州漢文化景區三期的漢文化演藝中心是充實完善徐州市漢文化景區的重要文化設施和旅遊設施,是豐富完善漢文化景區景觀的重要建築,會大大豐富遊客和市民參加文化活動和旅遊觀光的內容。場地東側為家居樂超市,南側位漢文化廣場,西南側為王后陵。重要位置體現了其協調區域各景點的重要作用,是漢文化景區的重要節點。 [6] 

徐州漢文化景區榮譽

徐州漢文化景區先後被評為“中國環境藝術示範景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得50個地方銀獎”等榮譽稱號。 [7] 

徐州漢文化景區旅遊信息

徐州漢文化景區交通

市內公交
火車站(約2.5KM):可乘50路,58路附線、71路。
火車東站(約8.8KM):可乘72路到楚王陵站
汽車南站(約1.2KM):可乘5路,72路
市中心(約7.5KM):可乘49路、65路、605路、608路至楚王陵站
外地自駕
1、京福高速:“徐州東”出口下,進入206國道向西(城區方向)直行,駛8.5公里,至“漢風樂舞雕塑”路口左轉,入104國道直行駛1.7公里至徐州漢文化景區(路右側)
2、連徐高速:“徐州”出口下,進入104國道向西北(城區方向)直行,駛11.2公里,至徐州漢文化景區(路左側) [8] 

徐州漢文化景區價格

入園免費 [9]  ,不含各景點展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