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梆子

鎖定
徐州梆子(又名徐州大戲),江蘇省傳統地方戲劇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徐州梆子主要流傳於江蘇省徐州市等地區,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曲調的快慢節奏由一副鼓板和梆子來指揮而得名,徐州羣眾又稱其為“大戲”。早期由曹州梆子(山東梆子)演化而來,後亦有河南演員組班來沛演戲或傳藝。因此,徐州梆子戲的演唱風格既有山東梆子的剛烈,又有河南梆子的細柔。 [1] 
2008年6月7日,徐州梆子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Ⅳ-121。 [1] 
中文名
徐州梆子
批准時間
2008年6月7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遺產編號
Ⅳ-121
遺產類別
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
江蘇省徐州市

徐州梆子歷史淵源

徐州棒子劇照 徐州棒子劇照
梆子腔的起源問題學界有多種説法,主要是因為古代關於民間文藝的記載不全,以及有關概念不確定所致。但諸説中大致有幾點是共同的:一是梆子腔起源於民間,其時間大致在明代中葉或明末清初,其地域一説是在陝西中部渭河流域又一説在其東部的同州(陝西省)蒲州(山西省)一帶,還有説在其西部甘肅一帶等。二是梆子腔的音樂素材較樸實單純,易於變化,唱詞通俗,易為羣眾所掌握三是音樂性格慷慨激越、奔放強勁,與當地民間文化習俗特點相一致。四是其伴奏主要用棗木梆子擊節和以板胡為主要旋律樂器伴唱為其特色,因而得名。 [2] 
梆子腔形成後,以西安為中心向全國各地流佈,形成了很多新的劇種。在北方大致有三個方向。
一是向北和東北方向流佈。梆子腔在山西境內隨晉商的足跡向北流傳,至中太原一帶,形成“中路梆子”(即今“晉劇”),繼而向北到雁北地區形成“北路子”,再向東北至河北形成“河北梆子”等。
二是向西北方向流佈在甘肅一帶發展成為“西秦腔”(“西府秦腔”)。
三是向東部流佈。到河南、山東一帶,形成了“徐州梆子”以及“淮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章梆子”等劇種。其中有些劇種還兼唱其他聲腔,發展成聲腔的劇種,如“上黨梆子”“萊蕪梆子”等。 [2] 
徐州梆子劇照 徐州梆子劇照
20世紀50年代,政府部門給地方戲定名,帶有劃分劇種的性質。一個地方戲即被視為一個劇種。但依行政區劃“勘定”、命名的地方戲卻給戲曲劇種的區分(即名與實)帶來了不少的糾葛、混亂。如地處豫皖蘇魯交界地的蘇北、皖北等廣大地區一直是河南梆子的流行區域。一俟50年代,河南梆子在河南本省被正式定名為豫劇。稍後,安徽冠名為“淮北梆子”,江蘇則名之為“徐州梆子”。 [3] 
徐州梆子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段:一是在有明一代,隨着山、陝移民的入住,他們將家鄉的民歌小調帶入徐州,並與本地歌謠曲調漸漸融合,又與南方流傳來的餘姚腔融為一體,形成了帶有本地特色的戲曲聲腔。明嘉靖年間在豐縣所演戲曲,當是餘姚腔本地化的一種戲曲形式。二是晚明至清初,弋陽腔以其包容性強,迅即由南向北流播,並衍生出許多地方戲曲聲腔。徐州終於有了本地以唱南曲為主的戲班——沛縣郢雪班。此後不久,羅羅腔也由山西經河南、山東傳入徐州。是羅羅腔的輸入,直接影響了徐州當地戲曲聲腔的形成。有了羅羅戲的藝術鋪墊,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徐州梆子。三是中晚清之時,梆子戲在多年的演出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有了有姓名可考的著名梆子藝人,如蔣花架子、殷鳳哲等。尤其是到了晚清,則產生了質的飛躍。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徐州梆子的發展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平台,以至在解放以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段,徐州梆子呈現出持續輝煌的景象。 [4] 

徐州梆子文化特徵

徐州梆子演唱風格

徐州梆子的演唱風格既具備北方戲曲剛硬有力的特點,又具備南方戲曲婉轉柔和的韻味。 [1] 

徐州梆子唱腔

徐州梆子唱腔音樂屬板腔體,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四大板式為主,進而派生出“跺子”、“栽板”、“迎風”、“金掛鈎”、“倒三撥”等板式。 [1] 
“慢板”是徐州梆子戲的重要板式之一,長於抒情、敍事,雖在速度上有慢、中、快之分,但共同的規律是一板三眼的4/4節拍,一句可分為二或三個分句的句法結構,以及中眼(小節中的第三拍)起唱,板上(強拍)落腔的行腔規律等。 [5] 
“二八板”也是徐州梆子戲的主要板式之一,其結構也有基本固定的結構形式,如:其起腔為板上起唱板上落腔,每句可分為兩個分句,第一分句起唱於板(強拍),第二句必起唱於眼(弱拍),如分句有拖音則必有相應的分句過門,雖為上句卻因是起腔也必落在調式主音上。 [5] 
“流水板”是一種旋律進行及節奏安排極為靈活多變的板式,除常規的速度變化2/4節拍與對偶結構,分句劃分外,眼起眼落,跨小節切分也是其典型節奏。 [5] 
“清板”是一種在南方諸劇種常見的板式,特點是説中有唱,唱中有説,伴奏簡單清爽,往往僅用琵琶等彈撥樂器,適宜表現如泣如訴的敍事情節,這種板式在徐州梆子戲的傳統中是沒有的,但在一些現代戲中常在主人公大段唱腔中有一些泣訴的段落,這是在注意保留劇種音樂風格的前提下借用了這種板式。這種板式一般不獨立成段,僅作為大段唱腔中的一部分,在結構上起到發展對比的作用,唱詞則多為敍事、表述、申訴等內容。 [5] 
“伴唱”(幫腔)早為“川劇”的常用手法,後被各劇種吸收借鑑,現也已成為徐州梆子戲的常用創作手法,在某些情節中多用來烘托氣氛,渲染感情。這種手法也作為唱腔的一種輔助和加強手段,多用於唱段高潮處,也在唱腔的各種音樂手段都不能滿足表現要求時使用。同時這種手法應用範圍廣,可用於各種情節,各種場景,各種感情的描寫。演唱形式多樣,早已突破了行當的限制,可以是各種行當音色的獨唱,也可以是各種形式的齊唱、合唱,它可以獨立成段使用,也可以插用在演員的演唱中間,不受劇種唱腔結構模式和旋律框架的嚴格限制,更富於感情色彩的刻畫,甚至可依據劇本的內容在音樂風格上有適當的突破。 [5] 

徐州梆子配樂

徐州梆子戲的音樂屬板式化體,以板式的變化表達一定的情感和內容。徐州梆子音樂曲牌兩百多首,其中的嗩吶牌子尤其為人稱道。這些曲牌主要用來為演唱和舞蹈伴奏,同時也可以用之營造戲劇氛圍、烘托人物心理。 [1] 

徐州梆子角色

徐州梆子行當齊全,生、旦、淨、醜分工細緻,其中黑、紅臉的演唱真假聲結合,具有高亢激昂、淳厚剛烈的特色。 [1] 

徐州梆子代表劇目

徐州梆子劇照 徐州梆子劇照
徐州梆子劇目眾多,傳統劇目約六百餘種,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也在兩百種以上。這些劇目中以描寫重大歷史事件、反映政治軍事鬥爭、表現英雄人物業績的正劇、悲劇最為突出,習稱的“四大徵”、“四大鍘”、“新老十八本”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1] 
其代表劇目為“四大徵”(《薛禮徵東》《樊梨花徵西》《姚剛徵南》《燕王徵北》)、“四大鍘”(《鍘趙王》《鍘美案》《鍘郭嵩》《鍘郭槐》)及“老十八本”、“新十八本”等。 [6] 

徐州梆子傳承保護

徐州梆子傳承價值

徐州梆子劇照 徐州梆子劇照
徐州梆子戲劇目以描寫重大歷史事件,反映政治、軍事鬥爭、表現英雄人物業績的正劇、悲劇最為突出,傳統劇目約六百餘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也在二百出以上,題材更加豐富,內容反映社會各個層面,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不同時期,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
徐州梆子自明朝中期在徐州地區形成、發展,是梆子聲腔體系在江蘇省內的唯一劇種,也是蘇、魯、豫、皖接壤地區數萬平方公里內,廣大人民羣眾喜聞樂見的主要劇種之一。其藝術含量高,地域特色強,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 [7] 

徐州梆子傳承現狀

在現代社會多元文化衝擊、人們的審美情趣發生轉移等多種因素的制約下,徐州梆子已處於瀕危狀況。專業隊伍萎縮、後繼乏人;演出場所減少、觀眾興趣淡漠;政府投入不夠、藝術生產困難,只有江蘇省梆子劇團還能堅持演出。 [7] 

徐州梆子傳承人物

蔣雲霞,女,漢族,徐州梆子蔣門第六代傳承人,國家二級演員,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徐州梆子代表性傳承人。 [8] 

徐州梆子保護措施

2012年4月24日,徐州梆子戲蔣門第六代傳承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徐州梆子戲傳承人蔣雲霞正式收陳素芳、葛蔓二人為徒。 [9]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徐州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獲得徐州梆子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徐州梆子”項目保護單位徐州演藝集團有限公司評估合格。 [17] 

徐州梆子社會影響

徐州梆子重要演出

1977年,江蘇省梆子劇團現代戲《銀杏坡》,參加江蘇省專業文藝團體創作節目第二輪(戲劇)匯演大會。 [11] 
2009年11月5日,徐州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局舉辦“徐州梆子大家唱”專場演出。 [12] 
2016年11月10日,徐州梆子《三斷胭脂案》在無錫市人民大會堂上演。 [13] 
2018年12月末,大型原創徐州梆子現代戲《母親》在徐州市公演。 [14] 

徐州梆子榮譽表彰

1992年,江蘇省梆子劇團攜《打神告廟》《李瓶兒》進京演出,張虹一舉奪得第九屆梅花獎。 [15] 
2000年,江蘇省梆子劇團攜《華山情仇》進京演出,燕凌一舉奪得第十八屆梅花獎。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