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州市水利志

鎖定
《徐州市水利志》是徐州市水利局編纂的地方誌。 [1] 
中文名
徐州市水利志
作    者
徐州市水利局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4年6月
ISBN
7-81070-886-4
編纂人員
滕雅元、王開林、王保乾

徐州市水利志內容簡介

本志包括灌溉供水、農田水利、機電排灌、防汛防旱、工程管理、區域除澇、機構人物等章。 [1] 

徐州市水利志作品目錄

封面
徐州市水利志
版權頁
《徐州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序言
前言
凡例
圖片
領導視察
195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登上雲龍山眺望徐州黃河故道
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劉少奇在沛縣敬安公社井灌區視察
1996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視察銅山縣農田水利建設
1996年4月國務院總理李鵬視察銅山縣大廟鎮高標準農田建設
2001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温家寶在徐州視察南水北調工程
1999年3月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邳州黃墩湖滯洪區檢查指導
1997年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視察邳州黃墩湖滯洪區
2000年3月江蘇省副省長姜永榮在豐縣梁寨鎮檢查中低產田改造工程
1988年夏江蘇省原副省長陳克天在藺家壩船閘工地檢查工作
建國後為徐州治水做出重要貢獻的四位領導湯海南(左三)、朱羣(左二)、蔡崇明(左一)、吳振亞(右一)
河道堤防
京杭運河
徐州市區廢黃河堤
大沙河
徐洪河
湖西大堤
沂河大堤
工程施工
1958年開挖京杭大運河
1984~1990年全線開挖廢黃河中泓
1990年水力衝土機械化施工開挖大沙河
1997年機械化施工中運河擴大工程
建築物施工
1989年5月藺家壩船閘竣工通航
鋪設地下輸水管道
水庫涵閘
雲龍湖水庫
大沙河華山閘
崔賀莊水庫
大沙河夾河橡膠壩
趙莊閘站
徐洪河黃河北閘
排灌工程
解台抽水站
範樓抽水站
鄭集抽水站
小型機電灌溉站
機井灌溉
農田水利
田園化農田
溝、渠、路、林
裝配式田間建築物
田間配套工程
工廠化生產U型渠預製件
U型防滲渠道
引水上山工程
石埂梯田
土埂梯田
護埂玫瑰花
節水灌溉
固定式噴灌
移動式噴灌
菜田微噴
草坪微噴
髮絲滴灌
滴灌
水政執法
宣傳水法,保護水資源
執法隊伍
清障
打擊非法採沙
科技興水、依法治水宣傳
取水登記
多種經營
鄭集抽水站禹欣種花基地
豐收果實
大棚育花
養鹿
徐州水利實驗站養雞場
水庫銀魚豐收
防汛抗旱
徐州市防汛防旱指揮調度中心大樓
防汛防旱水情調度室
抗排隊架機抽水抗旱
固定站抽調水
防洪河堤
水利景觀
蘇軾領導徐州人民抗洪勝利的標誌——黃樓
雲龍湖水庫風景區
黃河南堤“大河前橫”牌坊
國家級水利旅遊風景區——濱湖公園
徐州市區黃河鎮水鐵牛
京杭運河夜景
大沙河華山閘景區
明潘季馴登雲龍山詩碑
圯橋遺址
徐州市水系舊貌圖
徐州市水利工程現狀圖
徐州市江淮水北調工程現狀圖
徐州市主城區防洪工程現狀圖
目錄
概述
第一章自然概況
第一節地貌地質
一地形地貌
二區域地質
三水文地質
四工程地質
第二節土壤和植被
一土壤
二植被
第三節水系
一古代水系
二南宋後水系
三當代水系
第四節水文特徵
一降水
二蒸發
三水位
四流量
五地表徑流
六泥沙
第五節水資源
一水資源量
二可供水資源
三水資源的供需平衡
四水質
第二章沂沭泗防洪
第一節沂河
一古代治理
二建國後治理
三河道現狀
第二節總沭河
一治理
二河道現狀
三跨河建築物
第三節邳蒼分洪道
一治理
二河道現狀
三跨河建築物
第四節中運河
一治理
二河道現狀
三跨河建築物
第五節南四湖西大堤
一大堤建設
二湖西支河堤防加固
三採煤塌陷地段堤防加固處理
四大堤現狀
五藺家壩
六湖腰擴大和西股引河
第六節駱馬湖
一歷史演變
二治理
三工程現狀
第七節黃墩湖滯洪區
一滯洪設施建設
二滯洪運用
第八節廢黃河
一治理規劃
二河道治理
三開闢分洪道
四建庫蓄水
五梯級控制
六建站調水
七河道現狀
第三章區域除澇
第一節湖西地區
一大沙河以西地區
二大沙河以東地區
第二節運西地區
一不牢河
二房亭河
三民便河
四彭河和邳洪河
五小閻河
第三節邳蒼和郯新地區
一邳蒼地區
二郯新地區
第四節濉安河地區
一濉河水系
二安河水系
第五節沂北地區
一淋頭河
二大沙河
三虞姬溝
四泥墩溝
五時集截水溝
第四章江淮水北調
第一節京航運河輸水線
一輸水河道
二梯級樞紐建設
第二節徐洪河輸水線
一河道開挖
二續建配套
三工程現狀
第三節鄭集河輸水線
一河道治理
二閘站建設
第五章水庫工程
第一節中型水庫
一慶安水庫
二雲龍湖水庫
三崔賀莊水庫
四阿湖水庫
五高塘水庫
第二節小型水庫
一設計施工
二除險加固
三工程現狀
四管理與效益
第六章灌溉供水
第一節河湖灌區
一洪澤湖灌區
二駱馬湖一級灌區
三駱馬湖二級灌區
四下級湖一級灌區
五下級湖二級灌區
六上級湖灌區
第二節水庫灌區
一阿湖水庫灌區
二高塘水庫灌區
三崔賀莊水庫灌區
四慶安水庫灌區
五小型水庫灌區
第三節節水灌溉
一工程節水
二灌溉制度節水
三管理節水
第四節鄉鎮供水
一供水服務內容
二供水系統類型
三供水系統結構
第七章農田水利
第一節治理規劃
一制定規劃
二修訂規劃
三提高規劃標準
第二節分類治理
一平原坡地
二低窪圩區
三丘陵山區
第三節水土保持
一調查、監測和試點
二山丘區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三平原緩坡沙土區水土保持綜合防治
第四節中低產田改造
一治理標準
二改造措施
三投入渠道
第五節配套建築物
一小型水閘和涵洞
二閘站結合
三農橋
四田間配套建築物
第六節管理
一社隊集體管理
二依法管理
第八章機電排灌
第一節機電站排灌
一泵站建設
二泵站改造
三泵站管理
四流動機組
第二節機井灌溉
一水井建設
二地下水源和水質
三井灌配套
四井灌管理
第九章建設管理
第一節施工管理
一施工組織
二施工隊伍
三施工技術
第二節工程監理
一機構人員
二監理業務
三監理實績
第三節財務管理
一管理體制
二基本建設經費管理
三事業經費管理
第四節審計
一工程預決算審計
二經營成果審計
三任期經濟責任審計
四專頂審計調查
第五節物資供應
一管理機構
二管理制度
三物資供應
四機具設備供應
五倉儲管理
第十章防汛防旱
第一節水旱災害
一黃泛災害
二洪、澇、旱災
第二節組織機構
一市防汛防旱指揮機構
二縣、鄉組織
三防汛防旱責任制度
四搶險組織
第三節防汛防旱信息
一氣象信息
二水文信息
三抗災信息
四信息傳遞
第四節防汛預案
第五節水情調度
一洪澇調度
二用水調度
第六節物資和經費
一防汛物資供應管理
二經費負擔
第十一章工程管理
第一節機構體制
一河道堤防
二涵閘
三抽水站
第二節觀測檢查
一常規觀測
二水下檢查
三流量測試
四三查三定
第三節防汛歲修工程
一工程安排
二技術措施
第四節清障工作
一拆除河道內人為設障
二清除行洪灘面植物障礙
三制止湖蕩內擅自圈圩
四處理管理範圍內違章建築物
第五節確權發證
第十二章水政水法規
第一節機構設置
第二節政策法規
一水利建設政策
二規範性文件
第三節水政執法
一執法隊伍
二水事案件查處
第四節水資源管理
一管理體制
二監測、調查、規劃
三管理制度
第十三章經營和水費
第一節綜合經營
一機構設置
二產業結構
三經營管理
第二節水費
一機構設置
二收費政策
三收費辦法
四管理使用
第十四章基礎工作
第一節水文
一水文體制
二水文站網
三水文測驗
四水文報告
五資料整編
第二節勘測、規劃和設計
一勘測
二規劃
三設計
第三節科研
一科研機構
二獲獎科技成果
三學術研討和技術交流
第四節教育培訓
一徐州水利學校
二職工教育培訓
三培訓基地
第十五章機構人物
第一節水利機構
一國家和省駐徐州市水利機構
二地(市)水利機構
三縣(市)水利機構
四鄉(鎮)水利機構
五職工隊伍
第二節黨羣組織
一中國共產黨水利局組織
二共產主義青年團水利局組織
三工會
四水利學會
第三節治水人物
一歷史治水名人
二治水“三老”
三羣眾治水模範
四表彰先進
第十六章人文景觀
第一節徐州“三洪”
一呂梁洪
二百步洪
三秦梁洪
第二節徐州河患與古城變遷
一徐州古城
二水患毀城
三城下城奇觀
第三節古代水事景點
一蘇軾與徐州黃樓
二潘季馴與徐州雲龍山詩碑
三劉仁師與陝西省高陵縣“彭城堰”
第四節雲龍湖國家水利旅遊風景區
一週邊景點
二湖內風光
三濱湖公園
大事記
堯舜時期
周代
春秋時期
戰國時期
秦代
漢代
三國時期
兩晉和南北朝時期
唐代和五代時期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附錄
附錄一水旱災害
一黃河氾濫成災
二建國前水旱災害
三建國後水旱災害
附錄二規範性文件(選錄)
一徐州市京杭運河不牢河段工程管理暫行規定
二徐州市水利工程管理實施辦法
三徐州市徵收防洪保安資金暫行規定
四關於貫徹執行《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管理的有關規定》的通知
五關於加強河道採沙管理的意見
六關於水資源費徵收管理使用有關問題的通知
七徐州市水利工程水費核訂、計收和使用管理實施細則
八關於貫徹執行《江蘇省佔用農業灌溉水源、灌排工程設施補償實施細則》的通知
九關於進一步理順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的通知
十關於建立水利建設基金有關問題的通知
十一關於調整地下水資源收費標準的通知
十二關於徐州市河道堤防工程佔用補償費徵收使用管理實施意見
十三轉發江蘇省物價局、水利廳《關於調整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的通知》的通知
十四徐州市堤壩管理條例
附錄三省際邊界水事
一徐州與安徽邊界水事
二徐州與山東邊界水事
附錄四統計資料
《徐州市水利志》編纂始末
索引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