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峯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博系教授)

鎖定
徐峯,1982年生於靖江,2010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考古系,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文博系教授
中文名
徐峯
出生地
靖江
出生日期
1982年
畢業院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專業方向
考古學
職    稱
教授
學    位
博士
主管單位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

徐峯人物簡介

徐峯,1982年生,江蘇靖江人。現任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2010年,先後在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博士學位。2010年8月入職南京師範大學文博系。2016年9月-2017年9月,任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亞洲與中東語言文明系訪問學者。2018年3-7月,任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兩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區域文明起源、精神文化考古等。曾在淅川下王崗、松江廣富林、馬鞍山五擔崗、高淳薛城等多個遺址參與或負責過田野考古發掘工作。社會兼職有大運河研究院南京分院研究員、江蘇省考古學會理事。 [1] 

徐峯學術成果

徐峯專著

《過渡帶——兩淮地區早期社會進程》,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3月。本書獲2021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一等獎;
《建構神聖——良渚文化的玉器、圖像與信仰》,浙江古籍出版社,2021年11月。

徐峯譯著

趙鼎新:《儒法國家:中國歷史新論》,徐峯、巨桐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2年6月;
夏含夷:《重寫中國古代文獻》,參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王愛和:《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金蕾譯、徐峯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李峯:《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徐峯譯,湯惠生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增訂本2016年12月;

徐峯學術論文

1.THE WESTERN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CHINESE ROCK ART,Rock Art
Research, 2022,Volume 39, Number 1, pp.15-21;
2.《稻米和玉器:良渚文明的雙翼》,《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9月15日;
3.《水資源管理如何影響文明進程》,《光明日報》2020年5月3日。
4.《鴻書傳真情:張光直與何玆全的一段往事》,《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12月17日,007版;
5.《東西攸同:良渚玉琮與瑪雅金字塔的一個比較》,《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年7月25日;
6.《良渚文化時期環太湖地區的水資源管理》,《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
7.《中心-象徵:良渚琮璧形而上的思考》,《形象史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下半年;
8.《聖體的營造:對薩滿服飾與玉斂葬的比較》,《社會科學戰線》2017年第7期;
9.《圖像與空間——良渚玉璧鳥立階梯狀邊框圖像新考》,《民族藝術》2018年第4期;
10.《藏品概念的擴展與遺址博物館的興起——基於公眾史學的視角》,《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2期;
11.《古代宗教與藝術語境中的“骨骼式人像”》,《民族藝術》2015年第5期;
12.《隔代相映:史料觀與方法論——以傅斯年與張忠培為中心》,《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4年第4期;
13.《遺棄、反抗與記錄:論當代藝術之“拆遷廢墟”》,《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4年第2期;
14.《傅斯年的史料觀與古史重建》,《華夏考古》2013年第3期;
15.《三位一體:凌家灘玉鷹的文化闡釋》,《四川文物》2013年第6期;
16.《從膨脹到萎縮:“青蓮崗文化”研究的回顧與思考》,《文物研究》第20輯,科學出版社,2013年;
17.《史前江淮地區的生態環境與生業經濟》,《中國農史》2013年第2期;
18.《中國古代的龜崇拜--以龜負的神話、圖像、雕像為視角》,《中原文物》2013年第3期;
19.《漢魏六朝文獻與文物視野中的“孔穴與勝境”》,《中華文化論壇》2013年第3期;
20.《“王油坊類型”龍山文化南徙路線重建——兼論江淮地區的“廊道”性》,《中原文物》2012年第2期;
21.《先秦兩漢考古所見交合藝術考——以巖畫、青銅器、畫像磚為例》,《民族藝術》2012年第3期;
22.《良渚文化玉琮及相關紋飾的文化隱喻》,《考古》2012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先秦、秦漢史,全文轉載,2012年第3期;
23.《死亡與再生:新疆小河墓地葬俗管窺》,《民族藝術》2011年第4期;
24.《評〈西周的滅亡:中國早期國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機〉》,《考古》2010年第1期;

徐峯其他文章

1.《薛城遺址發現南京地區最大規模史前墓地,出土“龍形”蜆殼堆塑遺蹟》,《中國文物報》2022年1月7日,考古專刊;
2.《回訪:暗流與低音》,《中國文物報》,2021年7月30日,6版,圖書專刊;
3.《史前藝術的“情境”與“靶向”思考》,澎湃新聞上海書評,2021年9月30日;
4.《顧名思水:武進寺墩、淹城與焦墊》,《中國文物報》2021年3月19日第7版;
5.《重慶萬州瓦屋墓羣2005年度發掘簡報》,《東亞文明》,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年;
6.《武進淹城遺址功能新考》,《東方考古》第13集,科學出版社,2017年;
7.《傅斯年:我們不是讀書的人》,《大眾考古》2015年第1期;
8.《西周鄂國地望略論》,《三代考古》(五),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著,科學出版社,2013年;
9.《春秋時期淮北江淮地區的政治生態與地理結構》,《南都學壇》2014年第2期;
10.《石峁與陶寺考古發現的初步比較》,《文博》2014年第1期;
11.《江淮與皖南商周青銅器若干問題的思考》,《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3年第5期;
12.《蘇北人與淮夷:同一片地域的兩次族羣建構》,《百色學院學報》2013年第2期;
13.《邊界與族羣認同——論淮夷及其與周人之關係》,《中國人類學評論》第21輯,王銘銘主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1月;
14.《〈中國古代宇宙觀與政治文化〉評介》,《中國史研究動態》2012年第4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