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健生

(貴州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主席)

鎖定
徐健生(1912一1993),貴州省畢節縣(今七星關區)人,1934年4月參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全國人大一、二、三、五、七屆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 [1] 
曾任貴州省委副書記、省政協主席。 [1-2] 
中文名
徐健生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貴州省畢節縣(今七星關區)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93年

徐健生人物經歷

徐健生曾任地下黨貴陽一中黨支部書記,中共貴州省工委交通特派員。1935年年底,他借寒假之機回畢節向省工委委員、畢節地下黨負責人鄧止戈彙報工作。在畢節得知工農紅軍二、六軍團將向黔西北轉移的消息後,與鄧止戈共同召集地下黨員,發動廣大羣眾做好迎接紅軍的準備。
1936年暑假,徐健生再次來到畢節,與愛國知名人士劉端緒、地下黨員王錫幀等發展鞏固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並組建畢節民眾俱樂部,以民力球隊和猛鳶球隊為掩護,進行黨的地下活動。
1937年10月,按省工委指示,組織了他領導的有熊藴竹、邱在先、邱在模、葛發聲參加的“畢節地區黨的組織清理委員會“先從畢節逐步向黔西、大定、織金、威寧、水城等縣展開,對黨員進行審查、考核、登記;同時,將在鬥爭中湧現出的積極分子寧起假、寧起糊、周曉山、宋達廉等發展為黨員,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地下鬥爭。清理委員會還將清理登記黨員和新發展的黨員按居住條件與從事的職業劃分了4個黨支部。1938年11月,清理委員會召開會議,研究和討論關於建立畢節縣工委的問題。委員會一致認為,畢節地下黨自建立以來,經歷了嚴峻鬥爭的考驗,建立縣工委的條件已成熟。經過充分醖釀,一致推舉邱在先、熊藴竹、邱在模、葛發聲4人組成畢節縣工委,他以特派員的名義代表省工委批准畢節縣工委正式成立,邱在先任書記,熊藴竹任副書記,葛發聲任組織委員,邱在模任宣傳委員和婦女委員。
1938年3月,經貴州黨工委決定,派徐健生、周曉山、張震聲、孫煊等到延安學習,指定他到延安後代表省工委向中央彙報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情況。在學習期間,他先後擔任中央黨校十九班黨支部書記、校黨總支委員、二十六班班主任;後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並擔任二班黨支部組委、院黨總支常委、組織科副科長,抗日軍政大學三分校直屬二隊(東北幹部訓練隊)總分支支委、政治指導員,延安馬列學院研究室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宣傳鼓動工作隊隊長、黨支部書記、研究院秘書長、委員,中央黨校三部秘書、二部支部委員,延安解放日報社黨總支書記、秘書長、社委會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徐健生歷任河北省建屏縣中央機關土改工作隊隊長,區委書記、縣委委員,河北省平山縣西北坡中央黨校秘書長,新華通訊社總社秘書長,中央直屬機關黨委委員等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共貴州省委委員、省政府委員、省政府秘書長,省委常委、省委統戰部部長、省人民委員會秘書長、副省長,省一屆政協主席、省委候補書記、書記處書記,省經委主任、省委宣傳部部長、省財貿辦主任兼黨組書記,省委秘書長、省委副書記兼貴陽市委第一書記,貴陽警備區政委、省五屆人大常委會主任,省顧問委員會委員、常委、主任;全國人大一、二、三、五、七屆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
在任人大常委會主任和省顧委主任期間,對貴州旅遊資源的開發極為關注。貴州有名的旅遊景點黃果樹、天生橋、龍宮、紅楓湖、織金洞、百里杜鵑、九洞天、岳陽河、六台山、梵淨山、小七孔、納雍總溪河、畢節靈峯寺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不顧年高,真情常縈山山水水,特別是對家鄉黔西北的旅遊資源開發,更是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帶領專家親自到打雞洞(織金洞)考察,為織金洞的開發立下了不朽的功勳。1984年4月,他帶領有關人員前往黔西、大方,查看了黔西的金坡及大方普底的杜鵑花,之後又組織人員拍攝、採訪,並和當地黨政領導制定了“百里杜鵑“保護區的範圍,落實保護措施。“百里杜鵑“就是他親自命名的。對畢節靈峯寺的古玉蘭、古杉,他與秦天真捐資培土,極力保護。 [1] 

徐健生人物逝世

1993年逝世,享年82歲。 [1] 
參考資料
  • 1.    唐光啓;張正祿;周遵鵬,畢節市七星關區地方誌編篡委員會辦公室;七星關區史志人物選/一 中共黨史重要人物愛國民主人士;方誌出版社;第 2018.05 ;第35-36頁
  • 2.    貴州省委原副書記、省政協主席徐健生  .安順日報[引用日期2023-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