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代泉

鎖定
徐代泉,男,黃梅戲作曲工作者。安徽全椒人。 [1] 
中文名
徐代泉
國    籍
中國
職    業
作曲家
代表作品
《桃花扇》
《半把剪刀》
代表作品
《家》
《春》
《秋》 展開
代表作品
《家》
《春》
《秋》
《啼笑因緣》
《二月》
《潘張玉良》等 收起
任教學校
中國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
性    別

徐代泉廬劇轉向黃梅戲

他的家鄉流行唱廬劇,他小時候是浸潤在廬劇的音樂中長大的。1958年他憑藉拉得一手好二胡,以獨奏《良宵》考進了安徽省藝校,整整學了三年廬劇音樂,學會了作曲。他説自己對廬劇的熟悉程度和喜愛程度都遠遠超過了黃梅戲,當初他的同班4個人後來只剩下他一人,別人都不學了,他依然在堅守,立志要為廬劇藝術做出點成就。然而就在他畢業時準備大展宏圖的時候,學校卻撤銷了廬劇專業。當時學西洋音樂的何合濃被分配去了廬劇團,而徐代泉被宣佈留校從事教學。徐代泉很不理解,以為領導弄錯了,他認為按理應該把他分到廬劇團去才對。但學校領導説出的理由卻讓他心服口服:“我們是要為廬劇留一個種子。”但這個種子卻沒有機會發芽、開花、結果。省藝校直到1993年才招了一個廬劇班,這中間30多年徐代泉一直學無所用,沒辦法他只好下決心轉向黃梅戲。但廬劇音樂與黃梅戲音樂是根本不同的,為了儘早掌握這個劇種,徐代泉採取了一個笨辦法——與黃梅戲表演班的學生一起上唱腔課。老師上課時,他一面聽,一面記譜。由於功夫下得大,他比十幾歲的孩子學得還快,到後來藝校的黃梅戲教學曲目基本上都是由他來寫了。
與很多從事戲曲創作或表演的藝術家反對子女學藝不同,徐代泉毫不猶豫地將他的愛好也傳給了女兒。他的一雙兒女的名字都帶上了戲曲音樂的色彩,兒子叫徐冬,女兒叫徐鏘,合起來為“咚鏘”。
這一行幹起來是既苦且難的。苦是苦在熬人,難則難在從事戲曲音樂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而從事戲曲音樂的人卻往往免不了與清貧和寂寞為伍,正因為如此,學戲曲音樂的人少而又少。和許多作曲家一樣,徐代泉一進入創作就是全身心、全部感情地投入。碰上找不準感覺時,面對一個作品會連着七八天一個音符也寫不出來。那時的狀態真是坐亦想、走亦想、醒亦想、夢亦想,走火入魔,寢食難安。有時寫一些悲劇唱段時,寫着唱着自己也會流淚悲傷,似傻如狂。而一旦完成了創作,那種輕鬆又是難以形容的,再等演員錄完了音,坐在音響前細細聽那些唱段,陶醉之情亦難以言喻。

徐代泉成果

徐代泉説自己一生做了三項工作,一是教學,二是創作,三是研究。教學是他的本職工作,不僅在本校代課,還是中國戲曲音樂學院的客座教授,雖然現已退休,卻沒有一天能閒下來。創作上,除了黃梅戲音樂電視劇和舞台劇,他還為60多部教學劇目作過曲,涉及的劇種有黃梅戲、廬劇、京劇、泗州戲、皖南花鼓燈、徽劇、淮北梆子等等。研究方面,徐代泉於1987年到1994年間擔任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之一《中國戲曲音樂集成·安徽卷》副主編,主持編纂了“泗州戲”、“安慶彈腔”劇種篇,獲“編纂成果二等獎”。
説起安徽的黃梅戲音樂電視劇,有一個名字不能不提及,他就是創作了《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緣》、《二月》、《潘張玉良》、《祝福》等十幾部黃梅戲音樂電視劇音樂(含合作)的著名作曲家徐代泉。65歲的徐代泉曾任安徽藝術學校、安徽大學藝術學院戲音教研室主任近20年,退休了的徐代泉現在還擔任着中國戲曲學院、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客座教授。
創作的黃梅戲主題音樂有:《桃花扇》、《半把剪刀》、《家》、《春》、《秋》、《啼笑因緣》、《二月》、《潘張玉良》、《龍鳳奇緣》、《紅色記憶》、《祝福》等。

徐代泉出版著作

安徽省藝術研究院文庫項目《徐代泉黃梅戲新劇目唱腔選》-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