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世昌

(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導)

鎖定
徐世昌,男,1955年生,遼寧瀋陽人,研究員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博士生導師 [1] 
中文名
徐世昌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5年
畢業院校
瀋陽農業大學
出生地
遼寧瀋陽
研究所
植保所
專業學科
植物病理學

徐世昌人物經歷

1981年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農學專業,1990年獲碩士學位,1993年獲博士學位。1981年至1992 年在瀋陽農業大學任教,並從事作物高產栽培、抗性生理、遺傳育種等研究;1993年至今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工作,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植物病害研究室副主任、所黨委委員、所學術委員會委員,所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農業部植物病蟲害抗性檢測監督測試中心(北京)抗病性檢測室主任,中國植物病理學會理事,中國植物保護學會抗病蟲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

徐世昌研究方向

分子植物病理學。現主要從事小麥條鏽病抗性評價與檢測、抗病遺傳機制及相關基因克隆與功能、抗病基因分析及分子標記與定位、外源基因導入及新基因發掘、有效基因轉育與利用、抗條鏽病近等基因系創建、病害綜合防治等研究。

徐世昌主要貢獻

“十一、五”期間,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小麥條鏽病和白粉病抗病基因實用分子標記建立及其選擇效率評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小麥抗條鏽病近等基因系創建及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小麥抗條鏽病温敏微效基因發掘、定位及利用研究”、國家支撐計劃子課題“類麥基因資源發掘與種質創新”;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生物多樣性控制小麥條鏽病的方法及遺傳學原理和流行學機制研究”、農業部“948”項目“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的轉育”;參加了國家支撐計劃課題“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農業部“作物種質資源保護”項目“小麥種質對條鏽病和葉鏽病的抗性鑑定評價”、農業部專項“農作物病蟲害疫情監測與防治”、農業部專項“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生態治理技術研究”、農業部專項“國家小麥區域試驗品種抗病性鑑定”、農業部“農作物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及標準化試點”項目“作物種質資源抗病蟲鑑定”、中丹(麥)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中丹兩國小麥條鏽菌毒性進化研究”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小麥條鏽病菌源基地綜合治理與示範”等研究。在國家核心期刊和SCI源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80餘篇,制訂行業技術標準1項,審定新品種3個,通過省級區試品種1個,參加省級區試品種8個;共指導博士後2名, 博士研究生5名,碩士研究生50餘名。
多年來,圍繞着我國小麥條鏽病研究與防控中亟待研究解決的重大理論與技術問題,系統開展了以小麥條鏽病抗病遺傳和有效基因轉育與利用研究為核心的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
小麥抗條鏽病單基因近等基因系轉育是小麥條鏽病研究中的一項開創性工作,以春性品種Taichung29和冬性品種銘賢169為輪迴親本,轉育30個重要抗條鏽病基因 Yr1,2,3,23,4,5,6,7,8,9,10,15,17,19,22,23,27,SpP,SD,Res,CV,C591,Ju3,Ky2,Vir1,Su,
Son,Rei,Alba,Gaby,歷時16年,現已成功選育出15個以Taichung29為背景的抗條鏽單基因近等基因系,Taichung29*6/YrC591和9個以銘賢169為背景的抗條鏽單基因近等基因系,即銘賢169*6/Yr1、銘賢169*6/Yr2、銘賢169*6/Yr5、銘賢169*6/Yr7、銘賢169*6/Yr9、銘賢169*6/Yr10、銘賢169*6/YrSpP、銘賢169*6/YrKy2、銘賢169*6/YrC591。所獲成果填補了國際該研究領域的一個空白,達國際同類研究的領先水平,入選中國科協主辦的2002年重大科技進展《藍皮書》(年鑑)和中國植保學會編寫的《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紀念冊》。所獲近等基因系已應用於近等基因系鑑別寄主組建、抗病基因分子標記定位及基因克隆、抗病相關蛋白及功能研究、抗病基因分析體系構建和抗病遺傳機制等研究。
系統開展了中國小麥條鏽菌鑑別寄主和國內外重要抗源抗條鏽性遺傳基礎研究,查明瞭尤皮2號至少含4對,南大2419、早洋麥、丹麥1號至少含3對,阿勃、阿夫、豐產3號、洛夫林13、抗引655、維爾至少含2對,洛夫林10、水源11至少含1對主效抗條鏽基因;明確了重要抗源材料京核8811、891-1、Flinor、Holdfast、繁6至少分別含有2對抗條鏽病主效基因和1對温敏微效基因及其遺傳特點和抗性特點,初步明確了19個持久抗條鏽病品種(Atou、Flanders、Hybrid de bersee、Luke、Nugaines、Yeoman、Bouquet、Holdfast、Jubilar、 StarkII、Vilmorin 27、Widegeon、Champlein、Desprez 80、Elite、Flinor、Huntsman、Libellura、 Pagoda)的抗條鏽基因及遺傳特點和抗性特點。採用單體分析技術,將阿勃的主效基因定位在3B和7B、早洋麥的未知抗條鏽基因定位在3B、4D和5D、阿夫的未知抗條鏽基因定位在3B、丹麥1號的主效基因定位在2A、6A和1D、尤皮2號和抗引655的主效基因定位在2B、京核8811的主效基因定位在2A和4D染色體上。創建了採用潛育期變温處理分析温敏微效基因的方法,
採用SSR技術,建立了與小麥抗條鏽病基因Yr1(1.2cM)、Yr2(7.6cM)、Yr7(5.2cM)、Yr9(3.7cM)、YrV23(9.4cM)、YrKy2(6.5cM)、YrJu4(1.2cM)、YrVir1(4.2cM)、YrSpP(10.7cM)、YrSD(2.4cM)、YrZak(4.3cM)、YrBmm(9.1cM)連鎖的SSR標記,並將其定位在小麥遺傳圖譜上,已用於目的基因的分子檢測。採用複合區間作圖法對Flino抗條鏽性進行QTL分析,檢測到2個與温敏抗性相關的QTL,位於染色體5B上,共解釋表型變異的78.88%。
根據基因佈局方案,選育出一批農藝性狀較好且抗病基因明確的中間抗源材料,每年均有8-10份材料提供給全國30多家育種單位利用;分別於2002、2008、2010年選育並在甘肅省審定了小麥抗病高產新品種中植一號、中植二號、中植四號;與新疆農牧廳麥檢站合作,系統開展了小麥一號病的抗病育種工作,現已獲得244個組合不同轉育世代的中間材料和高代品系。採用中國春Ph1b突變體與異源八倍體中四雜交轉育的方法,創制了對當前流行小種條中31號、條中32號免疫的普通小麥-中間偃麥草抗條鏽病異代換系和異附加系。

徐世昌獲獎記錄

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2002年被評為中國農科院“文明職工”;2004、2006-2007年度評為中國農科院“優秀共產黨員”和中國農科院植保所“優秀共產黨員”;2006-2009年評為中國農科院植保所“文明職工標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