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徐一夔

鎖定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號始豐,天台屯橋鄉東徐村人。元末任建寧儒學教授,明初任杭州儒學教授。著有《始豐稿》。
別    名
號始豐
惟精、大章
始豐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天台平屯橋鄉東徐村
出生日期
1319年
逝世日期
1399年
主要成就
參與修著《大明集禮》《大明日曆》
主要作品
《始豐稿》十五卷
洪武《杭州府志》
《藝圃搜奇》等
本    名
徐一夔

徐一夔人物簡介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號始豐,天台屯橋鄉東徐村人。他的父親伯仁“通羲易,精堪輿,善吟詠”,曾於越中嵊縣一帶教授生徒,因為學問淵博,深受當地和杭州一帶僧俗的歡迎和敬重。徐一夔秉承家學淵源,加上“賦資絕倫”,少年即有文名。 [1] 
擅長文學。二十歲以後,為了“立言明道”,遊學異鄉,與義烏學者王禕交好,足跡遠至元大都。
元末大亂時,避居浙西。朱元璋平兩浙後,被徵至金陵,與著名文士楊維楨、朱右、林弼等撰寫誥文。
洪武二年(1369)八月,朱元璋下令編修禮書。徐一夔和儒士梁寅、劉於、曾魯、周子諒、胡行簡、劉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等學者一起被徵召。第二年,書編成了。朝廷又將編修《元史》,王禕是總裁官。王禕知道徐一夔的能力與水平,就向有關部門推薦了徐一夔,要求他參與編修。徐一夔於是給老朋友王禕總裁寫了一封信,堅決不肯參與編修《元史》工作。徐一夔認為,編修可信歷史的前提是資料要充分。宋代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官方資料完整、豐富、精確,所以,編成的《宋史》就非常出色。現在有關元代的史料非常缺乏,即使現存的資料,也是漏洞百出,無法首尾相通。加上自己身體不好,恐怕不能幫上老朋友的忙。《明史》全文刊出了這封信,説明他的識見和水平確實不同尋常。最後,愛惜自己羽毛的徐一夔終於沒有參與編修。
洪武五年(1372)九月, 徐一夔又被推薦為杭州府教授。被徵召參加《大明日曆》的編修工作。《大明日曆》成書一百卷,徐一夔之力居多。編修工作完成後,朝廷要任命他為翰林院的官職,他以自己身體不好為由推辭。朝廷賞賜了徐一夔文綺、纖繒各三袋、錢六緡,讓他回杭州任職。他在杭州府教授任上終老,建文元年(1399)去世,終年80週歲。網上有關於他死於朱元璋文字獄的記載,是張冠李戴。
徐一夔通經博古,著述頗豐,遺有《始豐稿》十五卷、洪武《杭州府志》、《藝圃搜奇》等。去世後,遺體歸葬於家鄉天台護國寺前西山之原。
徐一夔患足疾,數十年執教於杭州,為杭州的文教事業貢獻甚巨。《萬曆杭州府志》贊他:“今稱教授之賢,難乎為繼。

徐一夔文獻記載

洪武初,(公元一三六八年)徵修禮書。與王禕善。禕又薦修元史,辭不往。後起為杭州教授,又召修大明日曆。書成,特授翰林官。以足疾辭歸。一夔著有始豐集十四卷,藝圃搜奇十八卷,補闕二卷,(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號始豐,天台縣屯橋鄉東徐村人。博學善屬文,擅名於時。元至正八年(1348),為避兵亂,隱居嘉興,與宋濂、王禕、劉基等結交,相與切磋詩文。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廣徵宿學耆儒,詢安邦治國之計,四方名士雲集南京。朝廷設置律、禮、誥3局,一夔入誥局,與著名文士楊維楨、朱右、林弼等撰寫誥文。
明洪武三年(1370),詔一夔等撰《大明集禮》。王禕薦其續修《元史》,以足疾辭。五年九月,薦授杭州府學教授。次年九月,復受命參修《大明日曆》,成書100卷,一夔之力居多。朝官皆推入翰林,仍以足疾堅辭。詔賜文綺、纖繒各3襲,錢6緡,準其回杭任職。後卒於任,人皆為之痛惜,稱“教授之賢,難乎為繼”。

徐一夔著作

通經博古,著述頗豐,有《始豐稿》15卷、洪武《杭州府志》、《藝圃搜奇》等。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