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赤壁賦圖

鎖定
《後赤壁賦圖》是北宋畫家喬仲常創作的一幅的紙本墨筆畫,現收藏於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該畫是一件山水人物作品,依照蘇軾《後赤壁賦》的敍述順序次第展開,將賦文分為若干片段移錄於畫面之上。該畫用筆蒼率簡逸,畫風清空灑脱,是傳世時代最早的關於“赤壁”這一主題的畫作。 [1] 
中文名
後赤壁賦圖
作    者
喬仲常
創作年代
北宋
畫作類型
墨筆畫
材    質
紙本
規    格
縱29.3釐米,橫560.3釐米
現收藏地
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

後赤壁賦圖畫作內容

作者將原賦分為九段,分別題於畫上,予以描繪。圖中羣峯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樹、溪橋陂陀、橫江闊水等景色,隨着蘇軾與客遊賞的進程一一展開。
該圖九段主題依次為:“人影在地”、“攜酒與魚”、“江流有聲、水落石出”、“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危巢”、“登舟放流,有鶴東來”、“夢二道士”和“驚悟開户”。 [2] 
第一段寫蘇軾與客在黃州“步自雪堂”,“過黃泥之坂”,“將歸於臨皋”。畫面表現兩客隨蘇軾到江邊,書童與漁人招呼對話。特以淡墨繪影,刻畫出“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的情景。
第二段表現蘇軾攜酒與魚而出,回首向倚門送別的妻、子打招呼。
第三段寫蘇軾主客三人復遊赤壁之下,坐在石坡上,面江飲酒,觀賞着“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並引起一番感慨:從上次遊赤壁到現在,僅僅三月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第四段寫蘇軾舍舟登陸,撇開兩客,獨自“躡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
第五段寫叢林、松針、夾葉、點葉偃仰交織,於一片濃郁中作“虎豹狀”山石,示意蘇軾踞而坐之。
第六段作山岩險峻,樹枝橫斜,水波流瀉,描寫“草木震動,風起雲湧”的景況,使蘇軾“悄然而悲,肅然而恐”。
第七段寫出“凜乎其不可留”,於是“返而登舟,放乎中流”。
第八段由實境轉入幻境,寫眾客離去,蘇軾舍舟登岸就寢,夢見兩道士(原文為“夢一道士”,仲常改作兩道士),披着“羽衣”,一邊作揖,一邊問道: “赤壁之遊樂乎?” 蘇軾這才領悟:昨夜“飛鳴而過者,非子也耶”!道士笑而不答。最後東坡驚寤,“開户視之,不見其處”,全圖以一片光明空闊作結。 [3] 
此圖無款印,從題跋中知作者為喬仲常。拖尾有趙德麟於宣和五年(1123)八月七日的跋文,尚有武聖可、趙巖等人跋文。乾隆御書引首“尺幅江山”四字,鈐“乾隆宸翰”一璽。畫中及隔水有“醉鄉居士梁師成美齋印”、“梁師成千古堂”、“永昌齋”、“漢伯鸞裔”、“伯鸞氏”、“秘古堂記”、“梁清標印”、“蕉林鑑定”、“棠村”、“觀其大略”、“蕉林梁氏書畫之印”、“蕉林書屋”諸印。 [4] 

後赤壁賦圖創作背景

前後《赤壁賦》是蘇軾文章的代表作,也是文賦中的精品,寫於蘇軾被貶謫黃州的最為困難的時期。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被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遭御史彈劾,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後經多方親朋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蘇軾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文賦,即《前赤壁賦》和《後壁賦》。該圖就是喬仲常根據蘇軾的名篇《後赤壁賦》繪製而成,可視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 [1] 
五代北宋間,山水畫空前發展,名家輩出,影響深遠。喬仲常在風格上和當時北方、南方畫派(如荊浩、關仝的雄偉峻拔,李成、郭熙的明淨挺秀,范寬的堅凝厚重,董源、巨然的朴茂靜穆)有所不同,他自出機杼,味雋神清,以富有白描情味的簡練筆墨,充分發揮了不同類型線條概括形象的功能,從而創造出了《後赤壁賦圖》。 [5] 

後赤壁賦圖藝術鑑賞

後赤壁賦圖主題

蘇軾的《前赤壁賦》寫實景實情,從“樂”字領出“歌”來,而《後赤壁賦》則將實境與幻想結合,從“樂”字領出“嘆”來,抒發觀賞山水景色時的閒情逸致,特別表現作者超塵絕俗的思想意識。而此圖則是中國現存最早描繪這一主題的作品。 [6] 
畫作雖筆墨簡括,但圖中羣峯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樹以至溪橋陂陀、橫江闊水等的景色變化,卻讓觀看者領略到了赤壁一帶的佳勝,感受到了當時蘇軾與客同遊的心情。 [6] 

後赤壁賦圖技法

喬仲常根據文意與情節的展開,使畫面空間自右而左地不斷轉換,於疏密開閤中表現內容的變化。尤其是以線條的聚散、輕重、粗細、虛實及其相互作用,構成作品的整體節奏。這種高度發揮線條的造形功能,在當時其他名家中較為罕見,充分顯示喬仲常對藝術手法和風格特色的追求。峯巒皴法,用筆有圓渾處,有方折處,而皴紋寓繁於簡,質實中有清空之感。至於第三第七兩段,凹處皴法稠密而又變化表現層巖紋理之美,凸處空勾無皴,單線簡潔,能使石面瑩潔。線條的濃郁和疏朗,共同顯現岩石結構的真實感,運筆瀟酒自如,反映了自然形象的規律。 [7] 
後赤壁賦圖(局部)
後赤壁賦圖(局部)(5張)
值得重視的是,該圖的畫法,不僅人物取白描法,圖中的山石、岡草、樹石也僅用墨筆勾皴,不事渲染,更不加色彩。用筆蒼率簡逸,時見帶有飛白的乾筆。畫風清空灑脱,與北宋畫壇流行的畫風迥然相異。 [8] 
此畫包含了宋人多家筆墨風格,其中以李公麟的最為明顯。 [9]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卷首岸邊四個人物腳下有“人影在地”,這是為了體現蘇東坡《後赤壁賦》中的文字:“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這種用淡墨描繪月色下人影的方式,為中國古代繪畫中首見。 [9] 
從《後赤壁賦圖》整捲來看,作者用筆時快時慢,筆墨技巧流露抒情氣息。此外此圖中小人物,基本上是少有頓挫方折的圓筆中鋒筆道,衣服圓轉的線多,但粗細有變化,而且比較明顯。但山石樹木等技法創造上用筆變化就比較突出,除了乾筆化技法的運用,同時也透露出元人創“散筆之法”的跡象。 [10] 

後赤壁賦圖構圖

為了更好地詮釋文本,作者採用了一系列特殊的圖像手法。這些手法主要概括為四點:異時同圖、虛實相生、分割與連續、主觀的人物比例。 [11] 
異時同圖
此畫採用手卷繪畫中特有的“異時同圖”構圖法,所謂的“異時同圖”就是在同一畫卷中出現不同時間的交叉內容,這種構圖方式在人物畫中或出現過,但在山水畫中很少出現。 [9] 
此畫根據賦的故事順序和不同情節,使蘇軾以第一人稱,在畫面中前後出現九次,每段相對獨立,整體一氣相連。這種運用連續空間轉換的構圖形式,打破了時空的限制,使畫面空間在不斷轉換間表現內容的變化,同時創造了一種心理的空間,完美地表達出東坡的賦意。 [8] 
此外,長卷是中國畫的特有形式,以時間的綿延和空間的轉換相結合來處理畫面情景,使藝術構思、畫面佈局突破時空的侷限,獲取了較大的創作自由。喬仲常運用“異時同圖”的手法,融會了時空的虛擬性和形象刻畫的具體性,以表達其主題。 [3] 
虛實相生
畫中虛實相生主要表現在兩個不同的方面:其一,在應該出現人物的地方,並沒有出現人物,而是將人物隱去,如:在“踞虎豹"這一場景中,蘇軾沒有出現,而是被虛化了。用文字"踞虎豹”和稜角躍動的山石暗示出攀登的危險和山勢的巍峨;其二,在某一場景中將現實和虛幻同時展現,如“夢二道士”場景,現實中的“蘇軾”與夢中的“蘇軾”同時出現在同一屋中。 [11] 
分割與連續
在一手卷中出現九個不同場景,同一人物多次出現,為了使得畫面顯得連貫完整,場景得以自然轉換,畫家巧妙地運用山石樹木進行自然阻斷。 [11] 
主觀的人物比例
《後赤壁賦》中的主角蘇軾,無論是從他出現的頻率、在畫面中所佔的中心位置,體量大小,還是他的正面(或正側面)來説,都可以看出他是被畫家給予特殊的“照顧”的對象。同時,在表現蘇軾時,也採用了肖像畫的特徵,即前後人物容貌、衣冠保持一致。 [11] 

後赤壁賦圖細節

畫中在每一個局部都有標誌性物件,如“攜酒與魚”畫面中,蘇軾手中便提一壺酒和一條魚;“江流有聲、水落石出”畫面中,在蘇軾和隨行們面前的江水中,散佈着露出水面的礁石;“履巉巖,披蒙茸”中,蘇軾獨自爬山;而“踞虎豹”畫面中居然出現一塊寫着“踞虎豹”的碑文,這可能是由於“踞虎豹”一語的抽象意韻難以圖繪;“登虯龍,攀危巢”中真的出現了一個烏鴉巢穴;“登舟放流,有鶴東來”中,仙鶴由畫卷右方(東方)向小舟飛來;“夢二道士”中出現了兩個道士與蘇軾論道,值得注意的是此時蘇軾仍然卧於牀上,表示論道的那位蘇軾僅是夢中形象;“驚悟開户”中則出現了站在門前的蘇軾。 [2] 

後赤壁賦圖名家點評

書畫收藏家翁萬戈:“我的結論是:世無喬仲常畫,如有,非此莫屬。” [9] 
中國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書畫鑑定家謝稚柳:“ 他的技法,表現在形象上,尤其是一些山與石,採取了扼要的、化繁為簡的形式,產生了一種清空的氣氛。正顯示了他的繪畫趨向。最前的一段,對‘人影在地’作了突出的描寫,這一種題材的表現,除在中唐以前的壁畫.上有過外,其他的圖繪中是從未見過的。這種山水畫風貌,在北宋,既不同於當時社會風尚所歸的董、李、範、郭,而有許多跡象表明,恐怕也仍是從李公麟而來。” [9] 

後赤壁賦圖歷史傳承

此畫著錄於《石渠寶笈》初編、《故宮已佚書畫目》、《國寶沉浮錄》、《海外所在中國繪畫目錄》美國加拿大編、《訪美所見書畫錄》。 [4] 
此圖卷從北宋末年到明末清初,約有四五百年左右的收藏“空白期”。清初為梁清標收藏,乾隆年間歸清宮內府收藏,弘曆為畫題簽。辛亥革命(1911)之後,被溥儀以賞賜溥傑為名將此圖偷攜出宮。抗日戰爭結束後流入市肆,俗稱“東北貨”,被香港收藏家王文伯購得,後攜往美國售於顧洛阜。1983年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以二十七萬美金從顧氏手中購藏。 [9] 

後赤壁賦圖重要展覽

2012年11月2日至2013年1月3日,上海博物館與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波士頓藝術博物館、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合作,舉辦了“翰墨薈萃——美國收藏中國五代宋元書畫珍品展”,《後赤壁賦圖》在這次展覽中展出。 [12] 

後赤壁賦圖作者簡介

喬仲常,生卒年不詳,北宋末畫家,河中(今山西永濟)人。工雜畫,尤長道釋人物故事畫。師法李公麟。曾作《十六應真圖》卷,眾羅漢外,山水樹石俱備。傳世作品有《後赤壁賦圖》、《山居羅漢》、《高僧誦經圖》等。 [13] 
參考資料
  • 1.    馬帥著.中國名畫全知道[M]: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2016.01:第251頁
  • 2.    施錡著.畫中之似 比較視野下重構的中國古代畫史[M]:上海書店出版社,2015.10:第167頁
  • 3.    張啓明主編. 中國名畫快讀[M]: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 , 2011.07:第121-122頁
  • 4.    周積寅,王鳳珠編著.中國曆代畫目大典 戰國至宋代卷[M]:江蘇教育出版社 ,2002.05:第443頁
  • 5.    張瑞生主編.私家藏畫 上[M]: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8.03:第85頁
  • 6.    全景博物館叢書編委會編纂.中國山水畫博物館 1 彩圖版:海燕出版社 ,2003.01:第80頁
  • 7.    伍蠡甫主編.中國名畫鑑賞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3.11:第302頁
  • 8.    雷灝編著.感動中國的100幅古典名畫[M]:武漢出版社 , 2008.11:第103頁
  • 9.    萬君超著. 翰墨真賞[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 , 2012.11:第15頁
  • 10.    上海博物館編.千年遺珍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M]:上海書畫出版社 ,2006.12:第656頁
  • 11.    鄭奇.鄭奇作品[J]:畫刊,2010,(7):第32-33頁
  • 12.    中山大學藝術史研究中心編.藝術史研究 15[M]:中山大學出版社 ,2013.12:第281頁
  • 13.    夏徵農,陳至立主編.大辭海 美術卷[M]: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2.12:第6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