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藏

鎖定
“後藏”指日喀則市。而拉薩山南稱為“前藏”,整個藏北高原稱為“阿里”。前藏和後藏之間的孔道,就是雅江中游的尼木峽谷。整個後藏地區地形複雜,由北至南可分為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雅魯藏布江河谷、拉軌岡日山脈、朋曲流域、喜瑪拉雅山脈五部分。歷史上,前藏是達賴的地盤,後藏是班禪的地盤。
中文名
後藏
釋    義
日喀則市
中    心
日喀則為中
歸    屬
西藏
開放時間
全天
門票價格
建議遊玩時長
2-3天
建議遊玩季節
四季

後藏劃分依據

後藏 後藏
習慣上,藏區按方言劃分可以分成衞藏、康巴、安多三塊。以拉薩為中心向西輻射的高原大部叫做“衞藏”。這一地區是藏區(不僅是西藏,還包括青海、四川和雲南的藏族自治州)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的中心;念青唐古拉山——橫斷山以北的藏北青海甘南、川西北大草原叫做“安多”。安多一帶是萬里無垠的廣闊草原,所以安多藏區以出良馬、崇尚馬而聞名;“康巴”藏區位於橫斷山區的大山大河夾峙之中,具體説來,也就是川西的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市和雲南的迪慶藏族自治州。康巴最有名的是康巴人:康定的漢子丹巴的女子,恩怨分明,彪悍神勇,崇尚橫刀立馬,康巴女人們,卻是難以言狀的嫵媚。藏區有典:法域“衞藏”,馬域“安多”,人域“康巴”。很好記的。
衞藏又分三塊:拉薩、山南市稱為“前藏”,日喀則市則稱為“後藏”,整個藏北高原稱為“阿里”。前藏和後藏之間的孔道,就是雅魯藏布江中游的尼木峽谷。整個後藏地區地形複雜,由北至南可分為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脈、雅魯藏布江河谷、拉軌岡日山脈、朋曲流域、喜瑪拉雅山脈五部分。歷史上,前藏由以達賴喇嘛為首的前藏噶廈地方政府管理;後藏由以班禪·額爾德尼為首的後藏朗瑪崗(內務處之意,也稱“班禪拉章”)地方政府管理。兩大地方政府組織機構,均由清朝中央政府領導,受駐藏辦事、幫辦大臣的監督指導,並與之共同遵奉諭旨,掌理全藏地方政教大權。班禪額爾德尼系統的官職品級大體等同達賴喇嘛系統,其最高政權中樞是朗瑪崗(1923年九世班禪東赴內地後始用漢稱“堪布會議廳”),管理班禪 屬區的一切政教事務。內由三品札薩喇嘛諾門罕(也稱扎什倫布商卓特巴)領導,秉承班禪旨意,掌後藏一切政教事宜。譯倉設四品僧官仲譯欽莫(秘書長) 1人,掌文書事項;孜恰3人,掌會計庶務事項;大卓涅爾1人,管交際、訴訟事項;涅爾倉巴1人,管徵收錢糧;五品雪第巴1人,管理江孜一帶民眾及市政等事項;大期奔1人,管理馬廠;小仲譯不定人,佐大仲譯掌辦文書;小卓涅爾不定人,佐卓涅爾辦理交際、訴訟等事;小涅爾倉巴不定人,佐大涅爾倉巴徵收錢糧;六品以下至七品有巴奔巴1人,管理印務;羅遠1人,管理扎什民眾。其他還有一些既未定職,又未定員的官吏。拉章官設四品堪布1人,隨侍班禪起居,對內對外權力甚大;蘇本堪布1人,管理班禪飲食、盥洗等事項;卻本堪布1人,管理班禪誦經、供養等事項。四品以下還有從屬於上述3位官員之下的森約、麻慶欽布、仔卻本布等官。 [1] 

後藏後藏景點

後藏夏魯寺

扎什倫布寺 扎什倫布寺
夏魯寺位於日喀則東南30公里處日喀則市夏魯鄉境內,最早始建於1087 年,由界·熱窮乃所建,在元代經歷了三次不同的修葺和擴建,才形成今日規模。夏魯寺主體建築為三層藏漢合璧建築,由金殿、迴廊、護法神殿、般若母殿和東西南北無量宮殿等主要建築單元組成,屬西藏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扎什倫布寺藏語:bkra-shis lhun-po,英語:Tashilhunpo Monastery),意為“吉祥須彌寺”,全名為“扎什倫布白吉德欽曲唐結勒南巴傑瓦林”,意為“吉祥須彌聚福殊勝諸方州”。 扎什倫布寺是西藏日喀則市最大的寺廟,位於日喀則市城西的尼瑪山東面山坡上。扎什倫布寺為四世之後歷代班禪駐錫之地。它與拉薩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並列為格魯派的“六大寺”。
1961年3月4日,扎什倫布寺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藏江孜城堡

江孜是古代蘇毗部落的都城,松贊干布的父親囊日松贊征服了蘇毗,江孜則成為貴族的封地,併成為溝通前後藏的重要通道。平原北部有座凸出的山包,依稀還有殘存的古堡,這就是聞名遐邇的“英雄城堡”。
1903 年,英國派榮赫鵬率領一支萬人大軍,從亞東春丕谷偷偷越境,1904 年4月佔領了江孜。江孜軍民緊急動員起16000 人的部隊,以極為落後的武器英勇殺敵,奪回了江孜堡壘,進襲英軍大本營,包圍敵軍達月餘之久。後英軍增援,藏軍仍殊死拼搏,直到彈盡糧絕,才退出堡壘,雖因敵眾我寡以失利告終,但在我國各族人民反帝鬥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後藏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
帕拉莊園位於江孜縣班久倫布村,距縣城4公里,是舊西藏12大莊園之一。因妥善保護,成為西藏保存得比較完整的貴族莊園。帕拉原系不丹王國一個部落酋長,後遷住到西藏,隨後在西藏受封了地方政府的官銜,曾擔任過西藏的四品噶倫、總堪布和達賴的珍尼慶母牗大秘書牘等。在西藏民主改革前已擁有22個莊園,有6個牧場,牲畜達14250 頭,佔有農奴、朗生2440 餘人。現存房間57間,主體建築為3層樓。在莊園正門斜對面有朗生院,共有13間,該莊園現作為日喀則市的重點文物,仍然保存着。

後藏服飾特徵

藏民族的服飾,各地方有各自的特點。一千三百年前,在吐蕃王朝的祖孫三法王時期,出現了國王和王后、大臣等等級次序分明的服飾,後來薩迦派朝政時期,八思巴創制了包括適合於十三科制的官帽、官服等服飾禮制。帕竹王朝和藏巴王朝等時期,依據古代服飾,相繼不斷出現了盛行與世的珠寶服飾和王子裝束等不失古風的珍貴服飾,並有各史書記載。藏民族的古風服飾,高、中、低等的風習,各地方有很多差異,不易於-一細細舉。在此專門介紹過去後藏各階層的男女服飾裝束特別是過去上層人士和統治階層內有何服飾差異及大概的特徵。
藏民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長袍,繫腰帶。男士們在長袍後襬打褶,女士們在長袍後襬左右兩邊打褶。也有不分男女一樣在長袍後襬的兩邊打褶的裝束習慣。但過去官吏的服飾,以官職的高低有特殊性的象徵意義。民間也有稱貴人、普通人和平民的詳略和優劣等各類型的服飾。在後藏官員服飾,昔日內務廷僧俗侍從上、中、下三等和以前地方政府日喀則總長官上下的日常裝束的特點及各種慶典中根據官位的禮服着裝和與有關的民間服飾如下:
原內務廷僧俗侍的官帽、官服
l、各僧俗侍從的日常和慶典時服飾的裝扮。兩位札薩在平日的黃色庫緞的大袍上披一件章褂子和冬裝的章褂子邊上以獺皮鑲邊的裝束,各慶典上穿黃色大庫緞大袍上披一件蒙古彩雲騰龍的緞子或綢緞等和俄羅斯緞子的章褂子。冬裝象前面講的一樣章褂子領邊以獺皮鑲邊。冬夏無別穿深紅色的彩靴。夏天戴紗帽,冬天戴金頂帶尖以紅寶石鑲綴的大帽子。
後藏服飾 後藏服飾
上廷大喇嘛穿澤當譁嘰裙和協瑪(上品細氆氌)、上品氆氌、毛譁嘰、紫色毛呢等面料鑲邊的俄羅斯緞子的坎肩。夏天穿毛譁嘰披單,冬天穿杜爾瑪披單,官服披一件黃色庫緞大褂子,佩戴古舊蒙古緞和俄羅斯金絲緞做的漱罐,漱罐用銀質小瓶鑲飾,鍍金的小瓶以小玉點綴,用紫色絲線編制的系環掛身。穿黃色綢子和紅黃色的面料做的襯衫及腰帶,夏天平時用錦緞袼褙的布彩靴。冬天穿硃紅色彩靴,各大慶典上用譁嘰披單以蒙古彩雲騰龍緞和嵌花緞等,用俄羅斯緞鑲邊的夾帶漱罐的服裝,上面披一件用古舊蒙古緞作的大褂子。夏天在馬背上戴一頂帽尖金座上有紅寶石頂珠兒的色爾貼帽。冬天戴後墊黃色譁嘰上布拉等皮粘貼的帽子。
台吉的平時制服用黃色庫緞的大袍和大白綢的襯衫,系綢子的腰帶,佩戴刀、碗套、荷包。各大慶典上穿四相緞等蒙古緞的大袍。左耳佩戴牡索,右耳佩戴頂玉。夏帽戴一頂鐵環帽,后冠以編制的絲線點綴並中間鑲嵌英雄六徵圖。冬帽戴一頂狐皮帽的尖頂金座上用紅珊瑚點綴的帽子。冬夏不分穿硃紅色彩靴。穿蒙古裝的台吉制服,基本上與扎薩相同的裝束,但頂戴上習慣用珊瑚頂子。
大堪布和司膳、司寢、司供等,不分身份穿澤當譁嘰裙和坎肩(前面提起的上品料)。夏天穿毛譁嘰、冬季穿普通披單。平日穿單披單和慶典上穿鑲綢緞的揚技單,沒有習慣披緞褂。汗衫和貼身裏衣、腰帶等同於前面。用古舊緞子和俄羅斯緞等制的佩戴銀質小瓶的漱罐等裝飾與前面相同。夏天穿布彩靴和冬季穿硃砂色的彩靴。馬背L所戴的帽子習慣穿大喇嘛所戴相同的色爾貼帽。大秘書和小堪布同樣穿澤當譁嘰裙和坎肩。冬夏的披單穿毛譁嘰和杜爾瑪、汗衫和貼身裏衣、腰帶都與上面相同。平時的制服穿一件謂“修飾服”的服裝,袖子上印有黃紅的六相章噶和梵文等的金色圖紋的緞褂,及用古舊緞和俄羅斯緞制的佩戴銀製小瓶的漱灌。夏天穿布彩靴,冬天穿硃紅色的彩靴。各大慶典上穿古舊蒙古緞和俄羅斯緞製做的揚頓、揚褂及佩戴相同料子的漱罐。大秘書佩戴筆墨筒,象徵筆筒和墨瓶。筆筒用德格地方的蜇花鍍金的風格和墨瓶包囊的錦緞上以絲線編製成彩虹花紋的套環,編織成的絲線中間嵌有金色的英雄六徵圖紋及藍色絲線的飄帶。夏天穿布彩靴和冬天穿硃紅色的彩靴。冬夏在馬背上戴與前面相同上飾珊瑚的頂子。
下廷四品俗官的平常制服穿黃色庫緞的大袍和白綢子襯衣,硃紅色綢子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各慶典上穿四相緞等古舊緞子的花袍。除了頂戴用松耳石外其餘裝束與台吉裝束相同。穿蒙古裝的四品官,平時制服穿深紅色的庫緞大袍,上披一件黃庫緞的馬褂。冬夏無別穿硃紅色的彩靴。夏天戴一頂紗帽和冬季戴大俠帽,帽頂飾一鬆耳石。
副大秘書和大卓尼(接待官)無別,穿澤當譁嘰裙和披單。冬夏穿技單、汗衫和貼身裏衣,繫腰帶,穿修飾服緞褂,佩戴銀質小瓶的漱罐。各大慶典上穿古舊緞子和俄羅斯緞的肩幀、坎肩等與上面相同。大接待官和上延接待官佩戴竹筆墨盒。夏天穿布彩靴,冬季各慶典上穿黃布拉的彩靴。冬夏帽子和頂戴與上面相同。
下廷內侍從官平時穿黃緞或紅黃色緞做的大袍和黑黃色的裏衣,系綢絲腰帶,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各大慶典上穿四相給等縫製的藍色緞子的大袍。夏季戴鐵環帽,冬季戴一頂青白瑪瑞為頂戴的狐皮帽。不分冬夏穿一雙紫紅色絨靴。
穿蒙古裝的內侍從官的制服,穿紅黃色大袍上披一件陶土色的馬褂,穿深褐色的內衣,系綢絲的腰帶,夏天戴紗帽,冬季戴一頂青白瑪捆為頂珠兒的大帽子。不分冬夏穿一雙紫紅色絨靴和上述相同。
上廷專職人員穿澤當譁嘰或藏式譁嘰的裙,夏天穿毛譁嘰,冬天穿藏譁嘰的技單,黃綢子的汗衫和貼身裏衣,繫腰帶,穿修飾服緞褂,佩戴銀質小瓶的緞制漱罐。各大慶典上穿古舊的緞或俄羅斯緞的揚帆揚褂,不分冬夏穿錦緞鑲邊的布彩靴,夏天戴一頂色爾貼帽,冬天戴一頂大俠帽上帶青白瑪罐頂子的帽於。
下廷專職人員平時的制服,穿一件黃緞或紅黃色的大袍子和深褐色的貼身裏衣,硃紅色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各大慶典上穿藍色四相緞或青藍色彩緞的大袍。夏天戴鐵環帽,冬天戴以藍玉石頂珠兒的狐皮帽。戴松耳石的石垂和牡索(一種耳飾),不分冬夏穿一雙紫色的絨靴。
普通仔仲(一官名)穿一件藏式譁嘰裙和毛譁嘰或藏式譁嘰的技單,黃綢的汗衫和貼身裏衣,不分官位的大小技修飾服緞褂,各大慶典上穿古舊大緞或俄羅斯緞縫製的揚帆揚褂。不分冬夏穿一雙用硃砂色毛呢鑲邊的布彩靴,出行時穿布拉或傑唐的彩靴。夏天戴色爾帖帽,冬天戴珊瑚或假珊瑚頂珠兒的大俠帽。
後藏 後藏
普通俗官,平時制服穿一件協瑪或毛呢、毛譁嘰等黑色或紫色、青藍色的大袍和深褐色的貼身裏衣,硃紅色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帶牡索和耳玉。各大慶典上穿紅黃色或陶土色、黃綠色的大袍,上披一件毛呢外套,不分冬夏戴布楚帽和穿一雙紫色的毛呢彩靴。
穿蒙古裝官僚的平時制服,穿譁嘰和毛呢等硃紅色的大袍,上面披一件陶土色或棕紅色的馬褂。慶典上穿紫色緞子或藍黑色的馬褂的大袍,上面披一件陶土色或紅黃色的馬褂。穿深褐色的貼身裏衣,系一條綢絲的腰帶,戴一頂水晶石頂珠兒的紗帽,穿一雙紫色毛呢的彩靴。
上述上、中、下三等僧俗官員的頂戴除官銜的高低外其餘根據自己的財力和興趣可帶黃金或鍍金的頂子。
倉庫機構的管事秘書和座墊管理員的平日製服穿協瑪和毛呢或細錯也的大袍,深褐色貼身裏衣,系綢絲的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戴耳墜和牡索。不分冬夏穿黑絨布或黑皮校布的靴子。披一件棕紅色的披單。馬廄機構的內侍從制服與上面相同。
2、有關僧俗官吏的身分地位的制服,平日和命駕時的主僕的服裝和僕人的服裝。札薩和大喇嘛、台吉、堪布級以上平日給主人的馬套用京絨墊子或後藏墊子的鞍恭,上面蓋硃紅色毛呢的鞍套,鑲邊的四面用絲線的捎繩和銀質或鍍金、塑黃銅的轡、軟鞘三套裝飾,盛裝備蒙古條絨的馬鞍褥。內侍從官以上的僕人的馬鞍,蓋青黑藍色氈揭外沒有備鞍褥子的慣例。其它內侍從接待員、上下普通侍從,平日使用後藏墊子的鞍翰褥子,鞍套方面因有僧俗區別,分別用硃紅色和青藍色的鞍套,像上述一樣使用帶絲線的捎繩及鑾黃銅或浮雕白鋼等的轡、敬鞘。堪布級以上坐騎飾雙纓和內侍從及普通官吏飾一隻胸纓。命駕時札薩至堪布級以上馬套備一謂“大縛小翰”的紅黃色的四邊用絲線鑲邊及帶絲線捎繩的鞍翰。所謂“金鞍”是鍍金的鑾黃銅質馬鞍、用現玉裝飾,蓋條絨的鞍褥和墅黃銅的轡、鞍鞘飾兩層胸纓。僕人馬套用漢鞍及轡、鞍鞘三配套和漢墊之馬鞍。內侍從和接待員、管事、普通職員的馬套稱謂“權鞍”的邊上用黃銅鑲邊,襯鑄用布拉或傑塘面子做的邊上用絲線編織彩花,累黃銅的轡及缺8酋上飾單纓和僕人的馬套設有習慣備漢鞍,累黃銅的轡和鞍8酋配套。札薩和台吉、大喇嘛、堪布級以上的俗身僕人發警上飾金寶盒和珍珠的長耳墜,戴纓帽,穿朱黃色的大袍,系綢絲的腰帶,上面佩戴刀、碗套、荷包。其它內侍從及接待官的僕人穿毛呢或譁嘰的棕紅色大袍,戴纓帽。
原日喀則總縣長、僧俗主事們衣着和禮服
總縣長和堪布級,堪穹(副堪布)的平日製服,僧服穿澤當譁嘰裙,夏天穿毛譁嘰的技單,冬天穿拉達克的杜爾瑪技單。夏天的靴子,穿金絲緞或花紋裝飾及藍黑色絲線鑲邊的紫紅色布靴,用紅稽擔作靴勒。冬天穿硃紅色的彩靴。腰間掛古舊緞子和紫黃色緞子的漱罐,佩戴的銀質瓶浮雕使用火鍍金上又用瑰玉嵌飾,用硃紅色絲線編織的繫繩。面料用毛譁嘰或澤當譁嘰做的緞褂的左右袖子使用紅黃色六相、金章噶、梵文及龍鳳等圖案的緞子,領子和袖子口夾紅色細惜攝,裏面穿大綢等做的黃色或紅黃色的貼身裏衣。四品官的冬夏服裝,冬天穿用獺皮鑲邊的黃庫緞大袍,裏面穿翻領子的白大綢的貼身裏衣,系硃紅色的綢絲腰帶上佩戴刀、碗套、荷包。夏天戴硃紅色絲線飄帶裝飾的鐵環帽,帽後絲線編織的飄帶中鑲嵌金子或鍍金的英雄六徵圖。帽尖上用黃金或鍍金裝飾的瓶形上飾身份象徵的珊瑚頂子。冬天戴夾黑皮的圓圓的全狐皮大帽,頂子與上面相同。右耳飾亞瑪瑞或松耳石,左耳飾金、挽玉或珍珠的長耳墜。用硃紅色的綢絲束髮,上系鑲嵌的金髮盒。靴子,不分冬夏穿一雙硃紅色的彩靴。
管家若是僧人,夏天穿棕紅色的毛呢或毛譁嘰和深紅色的協瑪或細氈圍的大袍。夏天戴氈帽,冬天戴大慶帽。穿印度軟皮或黃布拉做的靴子。
司庫若是俗人,穿紫色毛譁嘰或毛呢、協瑪面子的大袍,裏面穿白大綢的貼身裏衣。印度皮或布拉、黑條絨的靴子。戴博朵帽(黃碗帽)、佩戴長耳墜。
執事們和房管員、郵管員穿毛呢或紫色漢譁嘰。協瑪的大袍,穿印度皮或布拉。黑條絨的靴子,戴博爾朵帽,佩戴長耳墜。上述是主要人士的常規性服飾。
宗(縣)和札什倫布拉丈的過年時慶典和有關初三跑馬活動時的盛裝,宗堪穹平日一樣穿僧衣上披彩雲騰龍緞或綿緞、俄羅斯金絲緞、紫色印花等嶄新的古緞子的揚破、揚褂,佩戴同面子的漱罐和冬夏的帽子同上。平日駕馬行駛時,夏天戴色爾帖帽,冬天戴有黃色毛呢加墊的環圍用精質皮鑲邊的色爾帖帽,以黃金或鍍金的瓶形座上飾象徵身份的珊瑚頂子的大俠帽。平日駕馭馬來回時主人的馬套備馬鞍及馬鞍上用硃紅色毛呢以錦緞鑲邊的左右四面飾絲線飄帶的鞍套,馬鞍褥備漢墊或條絨等面料,鑾黃銅的轡、勒S酋三套上飾兩層馬纓,兩僕人的馬套用後藏墊子的馬靴上用青或藍黑色的布鑲邊的鞍套,沒有備馬鞍褥子的常規。戴紅纓帽,主人的馬鞍鞍褥子黃顏色外其餘主僕皆相同。
東宗(城)堪穹的僧人管家穿陶土色的大袍上系硃紅色的腰帶,腰間佩戴刀、碗套、荷包,戴紅纓帽,其它靴子與上面同。
西宗(城)世俗司庫,穿陶土色的緞袍,系硃紅色腰帶,腰間佩戴刀、碗套、荷包、戴博爾朵帽,穿紫色毛呢的彩靴。
執事們在宗上過年時,穿四相緞或彩雲騰龍緞等花色的大袍上披一件硃紅色毛呢的外套,其它寺院過年的慶典和初三的跑馬活動上穿陶土色的大袍和系綢絲的腰帶,佩戴刀、碗套、荷包、筆墨袋,戴博爾朵帽,穿紫色毛呢的彩靴。房管員和郵差也穿黃陶土色的大袍。佩戴刀、碗套、荷包、紫色毛呢的彩靴,戴博爾朵帽。
藏曆新年初三,去觀看跑馬活動時,宗主事們特別穿盛裝並騎着馬,排列行駛。宗堪穹的盛裝,上述一樣穿僧裝外,其它沒有特別,但帽子方面,戴一頂如同説唱藝人的帽子,有四個耳兒,皮子鑲邊,並用日本緞的後飄帶的噶布帽,頂子同上述。
宗四品仲科的服裝,穿一件稱謂“庫倫裝”的蒙古袍子,用俄羅斯緞子的領邊,袖子邊上用藍黑色絲線編織成的永仲連環的圖案嵌飾及用獺皮等精質皮的圓領肩破,其它着裝全狐皮帽等基本上與上面相同的冬裝。這時兩個縣長和僕人的馬套,不同的是兩縣長的馬鞍備稱之“金鞍”的馬套,使用莖黃銅及鍍金的鑲飾上用玉鑲嵌。稱謂‘大翰小鰱”的馬套用金色金絲緞,周圍用白青色的絲線織成彩虹花紋,左右四邊裝飾絲線的飄帶捎繩。用銀鑲邊和鍍金或鑾黃銅的精製的轡及勒¥酋配套,備格情俄羅斯條絨的鞍褥墊。包括接待官的四位侍從穿黃紫色緞的大袍及系硃紅色的腰帶,佩戴刀、碗套、荷包。穿紫色彩靴,戴紅纓帽,飾珍珠的長耳墜及發警上系嵌玉發盒。馬套備漢墊的馬鞍,漢鞍上備轡及勒鞘配套。各宗的牽馬人也穿黃紫色的大袍,系硃紅色的腰帶,腰間佩戴刀、碗套及荷包和牡索。發譬上系發盒,穿大白綢子的裏衣,左肩上搭一件有絲線飄帶的黃色提花緞子的鞍衣,用白淨的哈達繫住。宗上僧身管家的馬套,除了不用鞍套外,其它俗身管家和執事、仲科等的馬套備藍毛呢的鞍套,用絲線的捎繩,備後藏墊的馬鞍褥子和繫馬纓各一隻。這些人的僕人的馬套及服裝稍新外一般都是普通裝束。
民間的服飾
對社會的上層人和富人及普通百姓的服飾來説,古代藏民族只穿本土生產的氆氌及皮裝,後來在逐漸發展與漢地和印度等的貨物交換的影響下豐富了藏民族的服飾種類,比如上層貴族和商人等富有者男女的冬夏服裝方面,西藏的氆氌協瑪和次等協瑪。細氆氌、毛呢、漢譁嘰。布絨、緞子、大綢、綢子、繭綢和猞猁皮、狐皮、羔羊皮的服裝。男姓的靴子有印度皮和黑條絨,布拉料做的靴子,長簡靴子,毛呢裝校的夾底靴子和管筒靴。女式用毛呢鑄飾的夾底靴,管筒靴,靴子不僅用各種彩色絲線繡成的衣紋裝飾,還在稱謂“貴夫人”和‘小姐”的最上品的靴上還有用珍珠鑲襯的習俗。藏式協瑪和毛呢面料及絲絨紗成的彩虹紋的圍裙角上腰帶處用各種金絲鍛鑲綴,系各種綢子的腰帶,有的還用絲線織成的鞋帶,貴族紳士,冬季戴緞子面料上用錦緞的間襯及俄羅斯緞的面底上用海龍和獺皮鑲邊的大仄帽,還有人戴一種叫長壽金絲緞的帽子和氈帽等品質上乘面料的帽子,中等人家的少數男女也穿協瑪和次等協瑪、細氆氌、毛呢及漢譁嘰,繡綢、綢子等面料的飾裝。次下大多數人穿細氆氌和開毛氆氌、粗氆氌、薄毛譁嘰、綿絲譁嘰、假絲、錦厚絲、代繭綢、薄紗、有毛錦、喀拉等面料的服裝及男式鞋;少數人穿印度皮和布拉、條絨的靴子及皮鞋,女姓穿藏式靴、管筒靴、帖裏等毛呢及氆氌裝嵌的靴子,系厚絲和布做的腰帶,女姓還系協瑪及細氆氌的面料上金絲緞加村的圍裙。
普通百姓男女的服裝方面,少數人穿上等細氆氌和毛呢的服裝,其它大多數百姓穿上等細氆氌和開毛細氆氌、薄毛氆氌、氈子、代繭綢及普通棉布的服裝,部分人穿皮鞋或印度皮做的靴子外,其它大多數人穿自產皮的靴子和毛呢、氆氌革的藏式靴子、管銅靴、貼裏、草靴、皮革靴、襪子,系布類的腰帶和鞋帶,圍細氆氌和一般氆氌上刺繡的圍裙,系用絲線和羊毛織成的裙帶。冬夏戴粗麪子做的帽子。
另外戴金子、銀子、珍珠和瑪瑙等高、中、低的裝飾品,比如貴族男姓右耳戴松耳石和珊瑚的耳環,左耳戴金子、瑰玉、珍珠的長耳墜,此外大部分有錢的男姓右耳佩戴松耳石和珊瑚的耳環,左耳戴鑲玉的金耳環。左手的拇指上戴扳指,手上戴金質戒指、金質指環,金制指環以翠、藍寶石、綠寶石等裝嵌,有的用鑽石鑲嵌指環。另外佩戴的還有瑪瑞和珊瑚間雜的項鍊,富有的人戴一件稱為“瑪瑙鏈”的裝飾品,是用瑪瑙或稱“九眼珠”、珊瑚、松耳石等串起,中間飾一盒寶珠的圓屋狀的匣子或圓形的盒子,也有左右兩側都佩戴的習俗。
後藏婦女在頭上戴的珠冠的形狀,是兩條竹子像弓一般的左右兩端用硃紅色的絲線纏起,中間用硃紅色的綢子纏起的稱為“巴隆”的裝飾品,因和頭髮編織在一起,所以古代不分晝夜戴在頭上,便針對此物,修有稱為“木頭枕座”的東西。日喀則城附近的拉娥裏卓的婦女們的頭飾與其它有點不同,她們有一種叫“覺什爾裏”的用玉和珊瑚單一的巴隆,纏繞在左右耳朵上,就像給綿羊頭上套籠頭。總之後藏婦女的頭後飄緒及巴隆二飾品,鑲嵌於珠冠上,在硃紅色的面底上以忽玉、珊瑚、珍珠編嵌而成。後藏有些大貴族夫人的巴隆上,有鑲飾雙重頭後緒的習慣。
上層富裕人家的頭飾巴隆,有一件叫“珍珠囊”的裝飾品,飾於巴隆的前面,中間鑲飾四粒珊瑚的珠裏節,其間隙嵌兩面玉石,左右兩邊裝飾各珊瑚兩粒的珠亟節及間隙嵌飾一面掘玉,其餘巴隆前頭的左右兩邊串就的珍珠是一種掩飾,前後的飄緒是用忽玉和珊瑚交織在前頭,左右各邊以瑰玉鑲邊及後頭的上部掘工和珊瑚間嵌金質的四環飾。稱“橫延”的裝飾品,是一個在珠冠的左右串就的珍珠平綴上有鑲玉的三個金格子的頭飾在慶典和着盛裝時珠冠前頭飾一傳聞叫“蠍子腰鏈”的裝飾品,是用銀鏈子的飄帶及後頭帶一件叫“私囊宿口”的裝飾品,是用錦緞縫製的小囊,帶有銀質鑲邊及絲線飄緒的裝飾之物,所套的鈎子用銅質或金質的鈎。
慶祝活動或祭神等較大的典禮上所着的服裝上披一件叫“登廠’的短褂,是一種毛呢等面料上用錦緞加村的無袖的外套。後頭披一件稱為“策娥·五寶”的披衣。項鍊由一百多餘石榴大的雜珊瑚或上好的珊瑚串就的長丞,中間飾一塊稱“中結”的優質大琉用和左右各邊飾六塊統用。間隙用幾對小瑪稻作珠丞節,稱“上提”的裝飾品,就是一件串成珍珠,有鑲嵌的金格子,中間飾一件用松耳石鑲嵌的金環,頸部項鍊的邊上飾有一件稱為“後緒”的裝飾品,這是一件編織成的金格子邊飾珍珠的飄緒。金盒子有三個不同的形狀,起初的盒子是鬥(藏升)形,新形的盒子有八個角,還有一個叫“蔡黎頭”的多角的盒子,用瑰玉等各種珍寶嵌飾,周圍用珍珠或松耳石裝飾,還有三、四個大塊的優質珊瑚和兩三對九眼珠及間隙用翡翠或鏡拍等串就,佩帶左肩的珍珠飄緒飾一件珠運節,珠亟節也用瑪瑞、珊瑚、松耳石、翡翠等間雜飾品串起,左右耳朵上大都佩戴松耳石或珊瑚的耳環。有些富足的人也有佩戴鑽石或翡翠的習慣。左右手腕上戴金子、翡翠、玉製手錫及黃金、翡翠和玉的戒指,有些人用鑽石、翡翠、玉等鑲嵌戒指。珊瑚或珍珠、象牙、琉用等的手珠,用黃金的十顆珠亟裝飾。
中層人家的後緒及巴隆,也有用松耳石和珊瑚的間雜的飾物,巴隆的前面左右邊各飾一代珍珠的飾品的及後飄緒的前後環圍,用金銀混雜上鑲飾松耳石。蚌殼的“橫延”上用黃銅的格子嵌松耳石。有些人的後飄緒上用鍍金的黃銅格子及金銀混雜的項盒子的項飾上飾串幾對珊瑚和九眼珠、青白瑪騰。佩戴珊瑚和松耳石的耳環及翡翠和玉製手鍋,少數人還戴松耳石等鑲嵌的金戒指。還有珊瑚鬢和象牙墨等串珠。
沒有多少錢財的人佩戴松耳石及珊瑚的飄緒和“巴隆”配套。有的戴沒有飄緒的巴隆,環圍用銀質或黃銅質的飾物。“橫延”用蚌殼或小珊瑚。金銀混合或鍍金的黃銅等項盒及項飾用假珊瑚和假瑪瑞串成的飾物。手上佩戴黃銅、假戰琅、玻璃等手錫。總之,後藏婦女的高、中、低的裝飾,樣式及條件等基本上沒有差異,但因質量的優劣,價值上有天地之差的區別。
昔日婦女們在右手的手腕上一定要戴一環珠貝腕鍘,這是因為擠牛奶時奶汁會滴到海螺的手鋪上,然後流人袖子裏,據説珠貝腕別是為了奶汁的清潔而佩戴的。
佩戴裝飾方面,如果姑娘未嫁人,飄緒及巴隆的後面環圍上飾一塊青白瑪膨,象徵姑娘未嫁,有些姑娘的一股辮子上飾一件叫“項穗”的飾物,是用松耳石或珊瑚混合的裝飾上嵌一塊青白瑪珍。所以需迎親的人看此標誌將進行擇偶。
過去城市和農村的男女穿着款式特徵和階層的特徵,可以這樣講,舊社會里上層人和各大商人,此外富足人家的男士模仿外國的服裝,穿一條稱為“巴士裏”的褲於外,大多數人穿一條褲腰上有領邊及前面折一疊後,便繫腰帶的叫“嘉朵兒”的褲子。褲子的後面用緞子及毛譁嘰等,一般大多數人用細惜擔和外國絨布等高中低的布類面料。兒童和農村的男子穿一條開褲檔及左右髓骨上好似去涼風的開縫的藏式褲子,上身穿一件無袖子,肩上可以扣絆的絆繩配套的上衣,鄉里人系一條彩色毛線編織而成的扁平腰帶及一代繭綢、紅布等的腰帶,至今未失此習,人們仍在穿帶。
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們的褲子樣式,大概都與上面相同。
有關婦女們的褲子,根據自家的條件,穿用繭綢、絨布、紅花繭綢,還有錦緞、條絨等各種布類的貼身褲及鄉里的大多數女性用紅花細豫攝作內褲。款式象現今的裙子一般的叫“圓筒”的褲子。有的穿一件與“圓筒”褲子配套的肩上可以扣絆的無袖上衣。婦女們在胸前披一件錦繡或毛譁嘰\布面子類做成的護胸的領邊有方形金絲緞或錦繡嵌飾的叫“裹肚”的襯巾。上層僧俗穿一件左右邊招疊,到腰間的象硃砂色袍子樣式的稱“束衣”的東西,它是一種為了外衣的沼子更美觀和不變形的副飾品。
另外喇嘛和僧人、上層僧俗、民間的有些老人,夏天戴一種能遮陽光,左右裝竹子輻條,上層人士用緞子或綢子作為面子和下層老百姓用普通布類作面子的稱“格桑涼帽”的夏季帽子。冬天戴一種像茶壺罩的左右耳朵上,有夾皮子或沒夾皮子各種和所使用的面子象上面提到的“格桑涼帽”一樣的稱“護耳子”的冬帽。此外,有些上層人士和富有的人,在褲子上穿一件用緞子面做的,配有伴繩,長到膝蓋,稱“套褲”的無腰褲。作為普通百姓的男子穿用皮子或柔軟的“套褲”。日喀則城附近的“佳夏兒”地方的婦女喜歡戴一種花稽植面子,形狀端端兒的,稱飛帽”的特別的帽子。鄉村的婦女還穿一種“小紫氈圍”的長袍。兒童的穿用方面,包嬰兒的尿墊上披一件有短袖的白鍵用的,稱“松拉”或護衣的帶組結的施衣曳襟。稍大些的兒童穿一件稱“灰衣”的花措攝的小袍子,背起時用紅色稽氈面子縫製,中間飾有方形錦緞或金絲緞的敷具。
我們以日喀則和江孜地方為主,較系統地對日喀則市各階層的昔日高中低三等有關服飾進行了研究,並採訪了當地的長者,編寫了這一史料性的文章,但其中定有失誤和不全之處,望學者們指導教正。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