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背鱸鯉

鎖定
後背鱸鯉(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 Cui et Chu,1990)是鯉科鱸鯉屬的一種動物。
中文名
後背鱸鯉
拉丁學名
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al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硬骨魚綱
鯉形目CYPRINIFORMES
鯉科
亞    科
䰾亞科
鱸鯉屬
保護級別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

後背鱸鯉形態特徵

測量標本3尾,體長149—212mm,採自雲南六庫、下關、劍湖。
後背鱸鯉
後背鱸鯉(3張)
背鰭iv-8;臀鰭iii-5;胸鰭i-16—17;腹鰭ii-8—9。側線鱗,背鰭前鱗32—35,圍尾柄鱗16—19。第一鰓弓外鰓耙10。下嚥齒3行,2·3·5—5·3·2。 體長為體高的3.9—4.3倍,為頭長的3.4—3.6倍,為尾柄長的5.9—6.2倍,為尾柄高的9.2—9.9倍。頭長為吻長的3.2—3.4倍,為眼徑的5.9—6.5倍,為眼間距的3.2—3.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5—1.7倍。 體延長,側扁,頭後背部稍隆起,背腹緣稍呈弧形。頭長,吻稍寬扁,吻長小於眼後頭長。吻皮止於上唇基部,與上唇分離,在前眶骨前緣無明顯缺刻。唇較肥厚,包在頜外表,上唇兩側擴大;上下唇在口角處相連,唇後溝較深,前伸至頦部中斷。口亞上位,成一斜裂,下頜稍突出,上頜末端伸達眼前緣的下方,上下頜內側有細密的角質顆粒。須2對,發達,口角須稍長於吻須,後伸超過眼後緣。鼻孔在眼的前上角,近眼前緣。眼側上位,眶間平坦,眼間距較寬。鰓孔較大,鰓蓋膜於眼後緣與前鰓蓋骨後緣之間的下方與峽部相連,間隙甚狹小,峽部裂溝較深,前伸達兩上頜末端連線的中點。鱗較小,胸腹部及背部鱗片更小,埋於皮下,無裸露區。側線完全,人後和緩下彎至腹鰭基上方後平直地伸入尾鰭基中央。背鰭基具鱗鞘,腹鰭基具腋鱗。
背鰭外緣平截微凹,末根不分枝鰭條基部較粗,後緣具鋸齒,末端柔軟分節;背鰭起點距尾鰭基小於或等於距眼後緣。胸鰭末端稍圓,遠不達腹鰭起點。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下方,其末端至臀鰭起點的距離小於吻長。臀鰭後伸不達尾鰭基。尾鰭叉形,最長鰭條接近中央最短鰭條的2倍。肛門緊靠臀鰭起點。
鰓耙短小而尖,排列稀疏。下嚥齒稍側扁,末端尖而彎曲。
浸製標本背側灰褐色,腹部灰白色,體側有零散不規則黑褐色斑點,不成條紋。頭背及頭側斑點較大,色較深。背鰭及尾鰭微黑,其它各鰭灰白。 [1] 

後背鱸鯉分佈範圍

國內分佈:
分佈於瀾滄江、怒江水系
[1-2] 

後背鱸鯉保護等級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僅限野外種羣)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