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牙反頜

鎖定
上頜後牙咬在相應下頜後牙內側並且有咬合接觸時稱為後牙反頜。後牙反頜可發生在乳牙期或恆牙期,有個別牙反頜,也有多數後牙反頜;可發生在單側,也可發生在雙側。
西醫學名
後牙反頜
英文名稱
posterior crossbite
所屬科室
五官科 - 口腔科
發病部位
牙列後部區段
主要症狀
單側後牙反頜,雙側後牙反頜
主要病因
牙源性病因,功能性反頜,骨性原因

後牙反頜發病原因

1.牙性因素:由於替牙期障礙所致的上頜牙齒的齶向萌出或/和下頜牙齒的頰向萌出引起的後牙反頜;
2.功能性因素:
1)偏側咀嚼:一側深齲,只能用另一側咀嚼,導致長期一側後牙廢用,可以引起對側後牙的反頜;
2)不良習慣:如長期有一側托腮的習慣,對一側下頜產生不正常的壓力,可使下頜逐漸偏向另一側,也可引起另一側多數後牙反頜。長期吮指習慣可引起上頜牙弓變窄,引起後牙反頜。
3.骨性因素: 由於上下頜骨間寬度發育的不協調,上頜發育過窄,下頜過寬造成。例如唇齶裂患者,上頜及上牙弓寬度發育不足,常有雙側後牙反頜。而長期口呼吸患者,兩腮壓力增大,上牙弓逐漸變窄,可引起雙側多數後牙反頜。 [1]  [2] 

後牙反頜臨牀表現

乳牙列,替牙列,恆牙列均可出現;可見單側後牙反頜或雙側後牙反頜,亦可合併前牙反頜,嚴重時可累及咬合功能、頜面部發育,引起顏面不對稱,影響顳下頜關節健康。 [1] 

後牙反頜疾病危害

1.個別後牙反頜: 可能對咀嚼功能及頜骨影響不大,但可能對顳下頜關節有不良影響。
2.單側多數後牙反頜: 常合併前牙反頜,其下切牙中線、頦部及下頜多偏向反頜側,導致顏面左右不對稱。後牙反頜牙數愈多,反頜程度愈嚴重,對咬合的鎖結作用及對咀嚼的功能障礙也愈大,對頜骨的發育及關節的影響也愈大。多數後牙反頜合併前牙反頜者,其前頜骨發育不足,顏面的側面還會呈現凹面型。
3.雙側多數後牙反頜: 上牙弓及上頜骨寬度發育多受限制,上頜弓狹窄,面部表現為狹長,常左右對稱。 [3]  [4] 

後牙反頜疾病診斷

1 病史:對於伴有顏面偏斜等生長髮育問題的患者,要詳細詢問有無遺傳史、唇齶裂病史,有無外傷史,有無長期張口呼吸習慣,有無慢性鼻咽部疾病,有無偏側咀嚼、長期一側托腮、長期吮指等不良習慣。
2 口外檢查:檢查面中線,上下牙齒中線是否一致,以及是否與面中線一致。顳下頜關節檢查。
3 口內檢查:咬合關係檢查,同時要檢查正中頜位,正中關係位。特別要注意下頜關閉過程中是否有功能性下頜移位,是否存在咬合干擾。
4 臨牀資料採集:包括面頜像,記存模型,x線檢查(其中CT檢查在反應寬度不調上有明顯優勢)。 [1]  [2] 

後牙反頜疾病治療

後牙反頜可以出現在乳牙期、替牙期及恆牙期。在乳牙期後牙的反頜一般較輕,可以暫時不進行矯治。替牙期輕度的後牙反頜對功能的影響較小,也可以暫時不進行矯治。但乳牙期和替牙期的較嚴重的後牙反頜需要及時進行矯治,避免影響頜面部橫向的正常生長髮育。恆牙期個別後牙的反頜一般不需要單獨進行矯治,可以與其它錯頜畸形在綜合矯治中同時解決。
1.單側後牙反頜的矯治:可以使用活動矯治器,也可使用固定矯治器。
(1)對於單純的一側後牙反頜,可以使用對側後牙頜墊加上反頜側後牙區舌簧的活動矯治器。
(2)一側後牙反頜伴隨其它較複雜因素時可應用固定矯治器:①通過在矯治弓絲上彎制曲起到頰向擴展上頜牙弓或者縮窄下頜牙弓的目的;②通過上下頜間交互牽引矯治後牙反頜;③通過配合使用各類上頜擴弓矯治器調整上頜牙弓寬度,解除後牙的反頜
2.雙側後牙反頜的矯治:生長髮育期的患者可以採用齶開展的方法,通過打開齶中縫增加上頜骨量從而增加上頜骨寬度。還可以使用牙弓開展的方法,如分裂基託,四角齶弓矯治器等調整上頜牙弓的寬度。對於反頜不嚴重者可以在使用固定矯治器的同時使用頰側的擴弓輔弓裝置解除反頜。
3.對於嚴重的骨性單側後牙反頜伴有明顯下頜偏斜的患者,以及嚴重上頜骨寬度狹窄的患者,要首先考慮正頜外科手術治療。正頜手術的時機和矯治計劃,需要正頜外科醫生和正畸醫生共同參與制訂。 [1]  [2]  [3]  [4] 
參考資料
  • 1.    林久祥,許天民 主編。現代口腔正畸學--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280-293。
  • 2.    曾祥龍 主編。現代口腔正畸學診療手冊。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209-213。
  • 3.    李煌,吳拓江。正畸齶擴展矯治的研究進展[J].臨牀口腔醫學雜誌,2010,26(7):438-440
  • 4.    Phatouros A, Goonewardene MS. Morphologic changes of the palate after rapid maxillary expansion:a 3-dimensional computed tomography evaluation.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 2008 Jul;134(1):1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