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繼沉澱

鎖定
繼沉澱(pastprecipitation)又稱為後沉澱,指溶液中某些組分析出沉澱之後,在放置的過程中,雜質離子慢慢沉澱到原沉澱上的現象。這種現象一般發生在該組分的過飽和溶液中。放置時間越長,繼沉澱所引入的雜質量越多,且温度升高,繼沉澱現象會更加嚴重。因此,避免或減少繼沉澱的主要方法是縮短沉澱與母液的共存時間,沉澱後稍攪拌一定時間就迅速過濾分離。
中文名
繼沉澱
外文名
pastprecipitation
別    名
後沉澱

繼沉澱基本性質

一般來説,繼沉澱所引入的雜質量要比共沉澱的多,而且隨放置的時間加長而增加;温度升高,繼沉澱現象會更加嚴重。另外,不論雜質是沉澱前就存在的,還是沉澱後加入,繼沉澱所引入的雜質量基本相同。由於在沉澱表面構晶離子的濃度比溶液中大,本來達不到溶度積產生沉澱的組分,在沉澱表面可以達到溶度積而沉澱。
繼沉澱會玷污沉澱,所以減少沉澱玷污採取的措施有:縮短沉澱與母液的共存時間或澱後稍攪拌一定時間就迅速過濾分離。

繼沉澱舉例分析

例如,向含有0.01mol·L-1Zn2+的0.15mol·L-1HCl溶液中通入H2S氣體,由於形成過飽和溶液而使ZnS析出緩慢。但是,若在該溶液中加入Cu2+,則通入H2S後就會析出CuS沉澱,這時沉澱所夾帶的ZnS沉澱的量並不顯著,若將沉澱放置一段時間,ZnS沉澱就會在CuS沉澱表面不斷析出。
產生繼沉澱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表面吸附導致沉澱表面的沉澱劑濃度比在溶液本體的高;對於上述例子,也可能是表面吸附了S2+,作為抗衡離子的H+與溶液中的Zn2+發生離子交換作用,從而使繼沉澱組分的離子積遠遠大於溶度積,析出沉澱。 [1] 

繼沉澱區別

共沉澱是一種沉澱從溶液中析出時,引起某些可溶性物質一起沉澱的現象。例如,用氯化鋇沉澱硫酸鋇時,若溶液中有K+、Fe3+存在,在沉澱條件下本來是可溶性的硫酸鉀和硫酸鐵,也會有一小部分被硫酸鋇沉澱夾帶下來,作為雜質混在主沉澱中。
繼沉澱現象共沉澱現象的區別如下:
1、繼沉澱引入雜質的量,隨沉澱在試液中放置時間的增長而增多,而共沉澱受放置時間影響較小。所以避免或減少繼沉澱的主要辦法是縮短沉澱與母液共置的時間。
2、不論雜質是在沉澱之前就存在的,還是沉澱形成後加入的,繼沉澱引入雜質的量基本上一致。
3、温度升高,繼沉澱現象有時更為嚴重。
4、繼沉澱引入雜質的程度,有時比共沉澱嚴重得多。雜質引入的量,可能達到與被測組分的量差不多。
沉澱重量法中,共沉澱和繼沉澱現象對測定結果的影響,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
參考資料
  • 1.    郭興傑.分析化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