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李遺址

鎖定
後李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地上,地處泰沂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西南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 [1] 
由於受淄河河水的沖刷,後李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遺址東西約400米,東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15萬平方米,濟青高速公路從遺址中間穿過。該遺址屬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約8200—7800年,而文化特徵不同於北辛文化,因而被命名為“後李文化”。後李遺址是山東地區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和人類遺存。 [1] 
1992年,後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後李遺址
所屬時代
新石器時代至清代
所處地區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
佔地面積
約 15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Ⅰ—114

後李遺址歷史沿革

20世紀60年代初期,後李遺址被發現。 [1] 
1965年,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師生曾對後李遺址進行過一次試掘。 [3] 
1987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後李遺址做了進一步的勘探和試掘。 [3] 
1988 年,濟青高速公路文物考古隊後李分隊,對後李遺址進行了總共5個半月的發掘,揭露面積1608平方米。 [3] 
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東省文化廳擠青高建公路工程文物工作隊,對後李遺址進行四次大規模的號古發掘,共開探方179個,揭露面積約6500平方米。 [1] 
20世紀80年代末,後李遺址上的一座春秋時期大墓被髮掘,裏面埋藏着古車10輛、殉馬35匹,是中國發現的同時期規模最大的殉車馬坑,其中後李春秋殉車馬被評為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 [3]  [4] 
20世紀90年代中期,濟青高速公路建成後通車,恰好從後李遺址上穿過。 [3] 
後李遺址 後李遺址

後李遺址遺址特點

後李遺址地處泰沂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的前緣,魯北平原的東南部,淄河經遺址的西南部而北流。由於淄河的長期沖刷,遺址的西面和南面形成了高達10多米的斷崖。現存的遺址範圍,南北長500米,東西寬400米,總面積大約15萬平方米。後李遺址文化堆積序達2— 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層,自下而上的層次是:12—10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後李文化遺存,9層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遺存,8—6層為周代遺存,5—3層為西漢至明清遺存。 [4]  後李遺址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週(西周、東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埋藏着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清代,時間跨度近8000年的文化遺存。 [1]  [3] 

後李遺址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
文物遺存(2張)
“後李文化”分為後李一期文化和後李二期文化。
後李一期文化的遺蹟有房址、陶窯、灰坑、灰溝和墓葬等。房址多不完整,面積一般較大,灶坑周圍有條石支撐。灰坑分圓形筒狀、圓形鍋底狀及不規則形三種。以圓形簡狀坑為主。墓葬有土坑豎穴墓和土坑豎穴側室墓兩種。有的隨葬陶支座及蚌殼等。陶窯只發現一座,為豎式,分為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出土遺物有陶器和少量的石、骨、角、蚌器。陶器均為夾砂陶,未見泥質陶。見有個別摻蚌殼和摻雲母的現象。陶器的燒製火候較低。陶色可分為紅褐陶、紅陶、灰褐陶和黑陶,以紅褐陶最為多見。器物造型以圜底器為主,圈足器極少,不見三足器,陶器的紋飾也十分簡單,未見彩陶和彩繪陶。器型主要有釜、缽、盆、罐、碗、盂、支腳等。
後李遺址二期文化,出土遺物以陶器為主,陶系以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器類流行三足器和圓底器,少見平底器,不見圈足器。器形有鼎、缽、小口雙耳罐等。另外有少量石、骨、角、蚌器。 [5] 

後李遺址歷史文化

“後李文化”分為後李一期文化和後李二期文化。後李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夾沙陶,陶器中的深腹開底釜為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總數約佔全部陶器的80%,比較獨特,這與山東及其周邊地區已發掘的其他考古文化藏然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學術界根據其獨特的文化面貌,將其稱之為“後李文化”,以區別於其他考古學文化。後李二期文化是後李一期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它與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類都以鼎、體小口雙耳罐為基礎。同時與北辛文化又有較為明顯的差別,被認為是屬於北辛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在後李遺址被髮掘和確認以後的兩年內。考古學者又在魯北和魯西北地區相繼發現了十多處同類遺址,對其中的幾處遺址進行試擁獲取的資料,進一步印證了後李遺址發服所證實的成果。 [1] 

後李遺址研究價值

後李遺址作為山東地區已知較早且持續較長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之一,後李文化在海岱地區史前文化史上有着其不可或缺的歷史地位。 後李遺址的發現,不僅僅在於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還在於它把整個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提前了一步,並最終連成了一個究整的體系。由於受資料、實物等諸多條件的限制,考古學者一直把北辛—大汶口文化視為山東地區最早的文化,但是,後李遺址的發掘將山東文化的發源年代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同時,整個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譜系脈絡也從此清晰地顯現了出來,即: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石文化 [1] 
後李遺存文化內涵豐富,包含着商文化、周文化因素,而以土著文化為主,表現出異常濃厚的地方特色。商末至西周前期,鄒平、臨淄、昌樂一帶曾有過許多方國,隨後又有臨淄作為兩週齊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800年,後李遺址的發掘對於研究該地區各種文化的傳承、交流及融合過程,對於研究齊地文化的年代分期,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  對魯北地區新石器文化及商周等文化的研究也提供了參考,對於齊地文化的年代分期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5] 

後李遺址保護措施

1992年,後李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93年,臨淄區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文物局就地保護的指示,投資800萬元,在20世紀80年代末發現的後李遺址上的一座春秋時期大墓—車馬坑原址上開始興建中國古車博物館 [1]  [3] 
1994年9月9日,建成開館。中國古車博物館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600平方米,包括古車陳列館和地下殉車馬展廳兩大部分。 [1] 
2006年5月25日,後李遺址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國古車博物館 中國古車博物館

後李遺址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後李遺址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後李官莊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地上,地處泰沂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西南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 [1] 
  • 交通信息
從淄博市出發經S233到達後李遺址。

後李遺址獲獎榮譽

2021年10月,該遺址入選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省考古學會承辦的“山東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