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所村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街道後所村)

鎖定
後所村是一個擁有千户農家,三千人口的自然村,後所村最早稱為後所城,是個祖居姓氏眾多,“千户所軍”安營紮寨之地,村子裏還有34個姓氏。
浙東穿山半島後所村,地處黃峙江東岸,與大榭島一衣帶水,隔江相望。後所村的位置就是明清時期後所城的原址。 [2] 
中文名
後所村
位    置
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柴橋街道
姓氏數量
34個
人口數量
約為3000

後所村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間,倭寇剽掠東南沿海,百姓迭遭荼毒,朱元璋命大將湯和築瀕海城以防備倭寇。城建成後調定海衞後千户所官兵守禦,故名後所城。
最早的後所城建造在睡龍宮山,跨山而建。但由於“所城”跨山而建,空間太大,不便防守,就將原城遷移到睡龍宮南麓平地。改建後的所城比原來縮小一保,但仍設四個城門,一直保留到近代,也就是現 在後所村駐地。以後隨着時代變遷,後所的戰略意義逐漸退化,直至城毀。但這段經歷也給後所也留下了巨 [1]  大的歷史遺產。
後所原來是座城,因駐守千户所軍又稱後所城。由於地理位置瀕臨黃峙港大海,古時便常有倭寇來襲。洪武二十年(1394),信國公湯和命手下安陸侯吳傑造了這個城,作為海防重地。在興勢浩大的築城工程中,安陸侯動用各地招集的數千勞工,歷時七八個春秋,挖土、夯樁、砌石,最終大功告成。城池建好後,又調來定海衞後千户所軍守禦,取名“後所城”。
古時的後所城雄偉壯觀、氣勢非凡、固若金湯,“城周圍總長2400多米,高7米左右。城牆上設雉堞(古代在城牆上面修築的矮而短的牆,守城的人可藉以掩護自己)1604垛,戰樓(台)和窩鋪(臨時支搭以避風雨的軍事設置營寨或棚子)各12處。其次還在城牆東西兩側挖有2米寬的城池(即護城河)。
所城直到清末宣統後才逐漸被裁撤,變為了村莊,因而村民大都為戍邊將士的後裔。 [2] 

後所村人文遺址

新中國成立之初,位於後所村北門外,面朝大榭島的山麓處,曾有許多用野山石堆疊的墳墓遺址,那裏是四五百年前倭寇進攻後所城時那些戰死的寇賊墳冢。
1404年4月,倭寇糾集18艘寇船大舉進犯,由於當時城內守軍不足,官兵當即在烽火台上燃起烽火求援,指揮官馬興率軍迎戰。在奮戰中,馬興不幸被倭寇刺中腹部,但英勇的他不顧傷勢,拖着大腸浴血廝殺,最終精疲力竭而死。馬興的死激勵了眾士兵奮勇向前,當地百姓也深受感動和鼓舞,紛紛拿着鋤頭、斧子加入戰鬥。最後援兵趕到,將倭寇一舉圍擒。後人因此將這場戰役命名為“拖腸大戰”。而今,後所村村委會的文化牆上將其描繪成圖,以供後人紀念。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