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房村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下轄村)

鎖定
後房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政府駐地東南2公里處,分佈在奎峯山東南麓。東鄰晉江東石鎮肖下村;西鄰山前奎峯工業區;南鄰江崎村;北鄰巷內村;全村面積2平方公里。泉州市沿海大通道從村東面海堤通過,有奎峯大道連接福廈公路,水石蓮公路連接石井碼頭。
中文名
後房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西南
地理位置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水頭鎮政府駐地東南2公里處

後房村村情概況

截止2008年,後房村村委會設7個村民小組,共544户、2135人(其中曾姓1941人、歐陽姓131人、洪姓63人),無耕地。
後房村

後房村歷史沿革

後房村民國年間轄於水頭聯保。1949年解放初屬江霞鄉。1966年併入巷內大隊。1978年自立後房大隊,1984年改稱後房村民委員會。

後房村經濟建設

村企業以建築業、石材業為主。截止2008年,主要企業有福建省華融建築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侯裏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豪聞、瑞泰、侯盛、磊磊、黎磊、新石磊、偉盛、嘉福石材有限公司等50多家企業。供銷人員遍佈全國各地。企業年產值2.8億元,社會總產值3.1億元,村民年均收入8千元。

後房村社會保障

在黨支部村委會與企業界人士共同努力下,該村從2007年元月起,全村60週歲以上村民每人每月發放300元的生活保障金。全村的教育、環保、治安、醫保等費用均由村集體承擔。

後房村歷史記載

後房村始建於元朝中期,有歐陽精華先生來此地定居。歐陽精華系唐代大書法家歐陽詢、宋代進士歐陽詹的裔孫。後房村洪姓系南安市從石井鎮古山村衍派而來。後房村曾姓完好保存着清咸豐四年修的族譜。據記載的姓氏最早典籍《世本、氏姓篇》雲:曾氏,夏少康封其子曲烈於鄫。魯襄公六年,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巫之四傳至曾參”。唐末886年,曾參的第三十六世孫曾延世由河南固始縣率眷屬(與其內兄王潮、王審知等)入閩後,定居於泉州城西龍頭山一帶。元朝末期,宋慶元巳末年曾從龍(曾延世十三世孫)的嫡系孫曾彥卿(曾延世十六世孫),自泉郡龍山徒居南安四十一都後房村,立為後房曾氏始祖,世代傳承瓜瓞綿延。並明確記載着明、清期間有一百多位族親到台灣居住。其中記載的歷史人物主要有:曾從龍、曾夢麟等。 [1] 

後房村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有路燈,有1154户通自來水,有190户飲用井水,有1344户通電,有1190户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户1193户(分別佔農户總數的100%、89.74%和89.97%);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移動電話的農户數867户,其中擁有移動電話農户數711户(分別佔總數的57.84%和46.83%);該村委會到鄉道路為柏油、水泥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88輛,拖拉機112輛,摩托車85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户21户,裝有太陽能農户210户;農户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32户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88户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825户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後房村人口

截止2008年,該村有農户1345户,鄉村人口5164人,其中男性2562人,女性2602人,其中農業人口5164人,勞動力3576人,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343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苗族、彝族混居地,其中苗族233人。

後房村經濟

該村農民收入以種殖業和養殖業為主。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594.0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3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746.14萬元,佔總收入的8.56%;畜牧業收入731.38萬元,佔總收入的9.93%(出欄肉豬3939頭,肉牛238頭,肉羊473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收入1632萬元,佔總收入的80.61%;工資性收入69.8萬元,佔總收入的0.86%;全村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77人(佔勞動力的13.19%),在省內務工647人,到省外務工30人,外出務工收入62.99萬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