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彌曼差派

鎖定
後彌曼差派,又稱“梵彌曼差派”、“吠檀多派”。古代印度哲學派別,與“前彌曼差派”相對。是古代印度六大哲學派別中影響較大的—派。相傳其創始人為跋達羅衍那,他所著的梵經,是該派理論的根本經典。主要思想圍繞於梵、我、幻(世界)的關係上,認為:“梵”(又稱最高我或普遍我),是宇宙精神、世界最高的主宰,是無限、永恆不滅的精神實體,它既無差別也無形態和屬性,不能用概念和言語來表達,是超越人類感覺經驗的。但它乂是世界各種現象產生、維持和毀滅的終極原因:“我”(又稱“自我”)是個體靈魂,即個體的內在主宰者。具有普遍我的內涵,是由“梵”演化而成的,故梵我本質同一,猶如瓶內空氣同於外界空氣一樣。但梵我在形式上不同,梵是永恆的精神性實體,我受自非永恆的肉體器官的侷限:“世界”同樣由梵構成,是梵通過一種魔力一摩耶——幻化出來的。梵是大自然的質料因、動力因、形式因和目的因。 [1] 
中文名
後彌曼差派
別    名
梵彌曼差派
吠檀多派
由於強調梵我在本質上相同,形式上不同,因此《梵經時代的吠檀多理論亦稱“不一不異論'此後,該派哲學的繼承者因對梵經》中梵、我、幻的關係理解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派別:其中最主要的有:商羯羅的“不二論”,亦稱“無差別不二論”即梵我同一不二,羅摩奴闍的“差別不二論亦稱“殊勝不二論”或“有限不二論”即梵我本質相同,形式和作用不同;摩陀婆的“二元論”即梵我不同,梵是宇宙萬物的終極原因,我和物質也是真實的永恆的實體此外尚有“二不二論”、“純粹不二論”等中世紀以後的後期吠澶多派思想。在近、現代仍有較大影響,印度思想家如辨喜、泰戈爾、奧羅賓多,高斯等都是吠檀多哲學的信奉者,他們從不同方面對吠檀多哲學進行了不同的解釋,辨喜提出“行動的吠檀多”、奧羅賓多,高斯建立起“完整的吠檀多”理論體系。
參考資料
  • 1.    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