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屯村

(山東省廣饒縣大王鎮後屯村)

鎖定
大王鎮後屯村位於大王鎮區濰高路以南,陽河西岸。耕地面積177.93公頃,村民558户,2022人。
中文名
後屯村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大王鎮區濰高路以南,陽河西岸
耕地面積
177.93公頃
人    口
2022

目錄

後屯村歷史背景

後屯村是一個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村。相傳古時此處前有崔逯莊,後有小牛屯。三國時曹植曾在此駐軍,前屯屯兵,後屯屯糧。明永樂四年(1371年),張、李等姓遷此立村為張李莊。永樂十五年(1417年)三村合併為一村,永樂十八年(1421年)經村人協商,取其後屯屯糧之吉祥意,定村名為後屯村,沿用至今。

後屯村傳説

後屯村 後屯村
當地俗有“先有馬鳴寺,後有後屯村”之説。

後屯村遺址

馬鳴寺位於今後屯村西北。始建於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曾名為天王寺、大梵寺。當時寺院規模宏大,香火甚盛,遠近聞名。因寺內曾養馬百餘匹,馬鳴之聲聞於數十里外,後於北魏正光年間改名為馬鳴寺。馬鳴寺幾度被毀,又幾度重修,最後一次重修在明末清初,清嘉慶年間再次被毀。
馬鳴寺碑,又稱為馬鳴寺故根法師碑,是北魏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為紀念去世的根法師功德而鐫刻樹立的,一直陳列於馬鳴寺。馬鳴寺被毀後,該碑存於後屯村內,1981年縣徵集文物時被轉往縣文物組保存,現存於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
馬鳴寺碑為一石碑,碑首呈三角尖頂形,碑身為長方形,通高1.67米,寬0.87米。碑額高31釐米,寬30釐米。碑額上題“馬鳴寺”三字,正書“魏故根法師之碑”,皆為陽刻。馬鳴寺碑文前序後銘,均系真書,陰刻,計22行,每行30字,共600餘字,字徑約3釐米。整個碑文為魏體楷書,是我國目前魏碑中保存較好的珍貴石刻,具有很高的書法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
該碑文記載了故根法師的府籍系華涇,記述故根法師“爰自弱年,英年早集”,“禪念求道,終生莫輟”,“授講後生,四方慕義,雲會如至”,“造經數千,佈滿繢素,刊建聖顏,抽珍裁飭”等事蹟,還記錄了故根法師“春秋五十五,以正光四年歲次癸卯二月戊午朔三日庚申殂於寺”,“粵翌日空於含露山之陰”。
馬鳴寺碑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此碑楷法精到,點畫豐滿,渾厚遵勁,如棉裹鐵,轉角方折,捺筆飽滿。在20世紀初魏碑字體臨摹風中,此碑筆法獨具一格,字體結構緊湊茂密,左抑右昂,橫側生姿,筆調豐腴厚沈,轉折方折,波發飽滿鋭利,側、掠、灣鈎之處則帶有弧形,方圓對比富於變化,收剛柔相濟之妙。因此碑的跌宕風流,兼渾灝雄闊之風,在北魏碑刻中尤獨樹一幟,以其卓絕的書法藝術得到了金石學家、書法家的偏愛,是全國最為珍貴的名碑之一。日本二玄社《書跡名品叢刊》將此碑拓輯入。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將其列為“能品”而極盡推崇。評曰《馬鳴寺碑》側筆取姿,已開蘇(即蘇東坡)派,“在、汶、北”等字,與坡老無異”。又於碑評第十八文中利用抽象的比喻,説明了《馬鳴寺碑》特定的藝術意境。“《馬鳴寺》若野竹過雨、輕燕側風”。而梁啓超更為推崇,評其碑“極峭緊而極排,兩者相反而能兼之,得之未曾有也”“友道林愛畜馬,或問之,曰‘吾賞其神俊’。吾生平酷嗜根法師碑,亦如此”。(《碑帖跋》)
馬鳴寺碑於清代中後期開始出現斷紋。後流落於大王西村,該村青年聞風私藏此碑。光緒二十年(1894年),知縣曾啓壎得知此事,勒令交回,移與縣城書院內。1930年代初期,王西村、後屯村等幾個村聯合建立振華完小,將馬鳴寺碑轉到學校,學生用它臨摹寫仿。1938年,日軍佔據振華完小,學校遭到火焚。馬鳴寺碑流落到大王西村一村民家中。後屯村告到縣衙,縣衙諭令村民交還,置於重修的振華完小院內。後青州有人趕馬車來到大王,趁夜盜走馬鳴寺碑,後屯村村民聞訊後連夜騎馬前去追趕,追至青州陽河村,在與盜碑者爭搶時,馬鳴寺碑從馬車上跌落,斷為三截。
1950年代初,後屯村建學校,將馬鳴寺碑砌於教室牆內,才使此碑得以保存下來。1981年後屯村重建村委大院,馬鳴寺碑被保存於村委大院中。當年,縣裏徵集文物,馬鳴寺碑被調至廣饒縣歷史博物館保存。1984年,此碑被調入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