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套木嘎遺址

鎖定
後套木嘎遺址,位於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紅崗子鄉後套木嘎村附近,因出土一面背面鑄有契丹文字的等邊八角銅鏡而聞名。 [2] 
後套木嘎遺址,現存範圍南北長2150米,東西寬1190米,面積近141萬平方米,其中遺存重點分佈區近55萬平方米。遺址地表現多已被開墾為耕地或楊樹林帶。以遺址中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溝為界,可將遺址分為南、北兩個區。從地表調查看,北區的北部多見遼金時期遺物,而北區的中南部和南區則以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 [4]  [7] 
2019年10月7日,後套木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後套木嘎遺址
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紅崗子鄉後套木嘎村附近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周
佔地面積
約 14100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八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8-0024-1-024

後套木嘎遺址歷史沿革

後套木嘎遺址發掘現場 後套木嘎遺址發掘現場
後套木嘎遺址發現於1957年,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文化遺存,地表暴露有大量的蚌殼、獸骨、細石器以及陶器殘片等遺物。 [3] 
1958年,考古人員進行了複查,確認這裏為一處古人類遺址,取名為永合屯細石器遺址。 [6-7] 
1962年,考古人員對永合屯細石器遺址,進行了小規模試掘,出土了三座墓葬,墓葬中隨葬品少,但有琢制的石鏃,和由獸牙組成的項飾。 [7] 
1986年4月17日,大安縣人民政府將永合屯細石器遺址批准為大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新定名為後套木嘎遺址。 [3] 
2011年7月,後套木嘎遺址被選定為吉林省田野考古實踐教學與遺址保護研究基地,也就是國家文物局在全國設立六個田野考古工作新規程培訓基地之一。為進一步瞭解該遺址堆積的保存情況和文化內涵,吉林省文物局、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與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大安後套木嘎遺址考古隊,對該遺址進行了為期五年的主動性發掘。 [3]  [4] 

後套木嘎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後套木嘎遺址,現存範圍南北長2150米,東西寬1190米,面積近141萬平方米,其中遺存重點分佈區近55萬平方米。遺址地表現多已被開墾為耕地或楊樹林帶。以遺址中部一條東西走向的大溝為界,可將遺址分為南、北兩個區。從地表調查看,北區的北部多見遼金時期遺物,而北區的中南部和南區則以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遺存為主。 [4]  [5] 
後套木嘎遺址 後套木嘎遺址
後套木嘎遺址由於受到自然環境的作用,西北部緊臨新荒泡處塌陷比較嚴重,形成一個高約10米左右的斷崖,斷崖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從斷崖的剖面來看堆積厚約1米,局部還發現有灰坑。 [3] 
文化遺存
根據2011~2015年連續五個年度的發掘情況看,該遺址文化內涵及其豐富。按照後套木嘎遺址地層和文化內涵,可劃分為以下七個時期文化遺存。 [3]  [4] 
第一期文化遺存:屬後套木嘎一期文化,距今10000年以上。
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以夾炭的黃褐陶或灰褐陶為主,器表色澤不甚均勻。陶胎很厚(器厚度多在1~1.5釐米之間),從陶片斷茬和表皮脱落處觀察,陶胎系以粗細均勻且大體平行的草筋(經顯微觀察與遺址旁邊泡子中生長的蒲草的草筋形態結構頗為一致)和着細泥逐圈套疊而成,器表內外再塗掛細泥漿,泥圈套疊處器表形成明顯的凸稜。據初步檢測,這類夾炭陶的火候很低,未達到普通陶器的燒成温度,陶質極酥。器表通體施戳壓或滾印的帶齒紋,紋樣多為排列整齊的短平行線紋、人字紋、弦紋等。由於陶片極碎,難以拼對,能看出器形的標本不多。從保存較大的陶片看,器形有筒形罐、大口曲腹罐和缽等平底或底略內凹。
第二期文化遺存:屬昂昂溪文化,距今70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以簡形罐為主,器表大部分素面,多在近口處裝飾多道平行的窄細附加堆紋條帶,基本不見指甲紋、刻劃紋、德齒紋、截印紋、退壓連點紋、之字紋等。
第三期文化遺存:屬黃家圍子文化,距今65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以夾蚌的黃褐陶或灰褐陶為主,有少量質地細膩的沙質陶。夾蚌陶質地較鬆軟,易碎,陶片斷茬的磨圓度較高。陶胎厚度與第二期陶器相當,多在0.4~0.8釐米之間。沙質陶的火候較高,胎薄而勻稱,質地較硬。器表多有飾紋,素面陶較少。紋樣以附加堆紋條帶、指甲紋、刻劃紋、戳印紋為主,多施於陶器的口部或上腹部。器形以形體大小不一的筒形罐為主,也有一定數量的小口深鼓腹罐和大口曲腹罐。還有少量圓鼓腹罐和帶流器等。製法以泥圈套接法為主。
第四期文化遺存:屬哈民忙哈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主要為泥質或夾砂的紅褐陶,部分夾蚌粉,胎較薄,火候較高,泥圈套接法成形。器表多素面,少量飾麻點紋或之字紋。器形見有雙耳罐、筒形罐、缽等。
第五期文化遺存:屬白金寶文化,距今30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為砂質黃褐陶,器類僅見陶壺。器表磨光頸腹飾蓖點紋。銅器見有聯珠飾與銅刀。
第六期文化遺存:屬漢書二期文化,距今26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主要為砂質陶,少量夾砂陶,以黃褐色為主素面陶較少,紋飾有細繩紋、戳印紋、指甲紋、附加堆紋刻劃紋等,陶器上多有紅色陶衣或者用紅彩繪制的花紋。製法以泥圈套接法為主。器類主要有壺、罐、缽、鬲、鼎、舟形器、碗、杯等。
第七期文化遺存:屬遼金時期文化,距今1000年左右。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陶器主要有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灰陶兩類,火候高,質地堅硬,器表飾蓖點紋、弦紋等,器類見有壺、罐盆等。 [3]  [4] 

後套木嘎遺址文物遺存

發掘收穫
後套木嘎遺址 後套木嘎遺址
2011年度發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63個,實際發掘面積1505平方米。除5個探方完全發掘至生土之外,絕大多數探方只發掘完第二層(黑沙土層)。截止2011年11月,已發掘各時期墓葬67座,灰坑152個,溝14條,房址7座,其中多個灰坑或灰溝中有明顯的祭祀遺存出土可復原陶器約140餘件,以及數量較多的小型銅器、細石器、骨器等人工製品;少量的磨盤、磨棒與石斧;蒐集到大量的蚌殼、魚骨、獸骨。出土的遺蹟和遺物為研究各時期的經濟形態及環境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3] 
後套木嘎遺址 後套木嘎遺址
2012年度發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34個,發掘面積850平方米;發掘清理了2011年沒有完成的探方,面積為1505平方米。本年度發掘各時期墓葬33座,灰坑148個,溝16條,房址3座,出土可復原陶器60餘件。 [3] 
2013年度發掘共布5X5平方米探方39個,發掘總面積1155.5平方米。發掘各時期墓葬13座,灰坑113個,溝12條,房址9座,出土可復原陶器60餘件,還有數量較多的小型銅器、細石器、骨器,以及少量玉器等。蒐集到大量的蚌殼、魚骨、獸骨,為研究各時期的經濟形態及環境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3] 
2014年度和2015年度發掘收穫同前幾次。 [3] 
八面銅鏡
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銅鏡 後套木嘎遺址出土銅鏡
後套木嘎遺址因出土一面背面鑄有契丹文字的等邊八角銅鏡而聞名。這面銅鏡帶有契丹文字,被列為國家一級珍品,日本、南北朝鮮及東南亞各國大學歷史課本中均有記錄。 [2] 

後套木嘎遺址文物價值

後套木嘎遺址不僅規模巨大,遺存豐富,延續時代較長,而且保存狀態良好。後套木嘎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松嫩平原西部新石器時代文化序列中的一個重要缺環。對於構建和完善嫩江流域漢以前考古文化的編年序列,開展區域內漢以前考古學文化的譜系、生業、人羣及環境的綜合研究,乃至探索平原西部極易遭受自然和人為破壞的沙坨型遺址的保護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4]  [7] 

後套木嘎遺址保護措施

1986年4月17日,後套木嘎遺址被大安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大安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1999年2月26日,後套木嘎遺址被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吉林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19年10月7日,後套木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核定並公佈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後套木嘎遺址旅遊信息

後套木嘎遺址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大安市紅崗子鄉後套木嘎村附近。

後套木嘎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大安市政府開車大約用時52分鐘,路程大約47.6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