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坪天坑羣

鎖定
後坪天坑羣,位於重慶武隆區後坪鄉境內,總面積15萬平方米,共有5個天坑,是世界唯一的地表水沖蝕形成的天坑羣。
2014年湖南衞視攜手黃磊吳鎮宇陸毅曹格楊威及其子女《爸爸去哪兒第二季》第一站拍攝地點。
中文名
後坪天坑羣
地理位置
重慶武隆區後坪鄉
佔地面積
150000 m²
著名景點
5個天坑
形成時間
約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內

後坪天坑羣簡介

後坪天坑羣位於重慶武隆區後坪鄉境內。天坑總面積15萬平方米,有5個天坑,藏於原始森林和竹林中,天坑周圍絕壁萬丈,天坑下面是地洞,地洞中隱藏着更大的天坑,箐口、石王洞、打鑼凼、天平廟和牛鼻洞5個天坑的口徑和深度均在300米左右。
經專家考察,5個天坑全為地表水沖蝕型天坑,是世界惟一的地表水沖蝕形成的天坑羣,這裏已成為地質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焦點。 [1] 

後坪天坑羣形成原因

後坪天坑是由於受水長期沖刷而形成的,其形成時間大約在200萬年至230萬年以內。
在該天坑周圍,曾有三到四條水量非常大的河流匯聚,這種外源水的量相當大,水動力也相當強,便形成漩渦,同時浸蝕和溶蝕能力都很強,在沖蝕和崩塌聯合作用下,洞口越來越大,越來越深,便形成了天坑

後坪天坑羣特點介紹

後坪天坑形態典型,保存完好,其中的箐口天坑形態完美,可通過3000米長的二王洞直達天坑底部,屬世界罕見。
天坑上部數條瀑布似銀河倒掛,轟鳴作響,極為壯觀,瀑布彙集成河流流入二王洞,形成地下水,從麻灣洞湧出。
天坑絕壁萬丈,形態呈圓桶型,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20米,天坑深度300餘米。

後坪天坑羣科學考察

因位於海拔1300米的分水嶺地區的喀斯特枱面,加之強烈的構造抬升,該枱面上各種規模的喀斯特陷坑地貌十分發育,分佈有眾多的落水洞、豎井、塌陷漏斗(天坑)、峽谷、石柱、石林、溶洞等地質遺蹟。
專家指出,天坑中藴含的大量珍稀野生動植物,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後坪天坑羣專家釋疑

後坪天坑羣現象

千百年來,武隆縣後坪鄉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後坪天坑一直被當地人稱為能預測天氣的“神坑”,每當坑中起霧時大雨馬上就會到來。

後坪天坑羣釋疑

經專家考察分析,每當要下雨時,洞外温度變高或氣壓發生變化時,就會向這3000米長(即從洞口進入天坑底部)的洞穴下壓,而洞穴內是一個恆温環境,從而讓洞口形成一團霧氣。因此產生了天坑起霧預示起雨的説法。

後坪天坑羣世界自然遺產

1997年6月27日,後坪天坑羣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堪稱南方喀斯特地質地貌經典。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