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後勤

鎖定
“後勤”一詞源出希臘文Logistikos,意為“計算的科學”,起源於軍隊,與“前勤”相對,由於其與“內勤”意義相近,有時二者會混用。現代漢語詞典中述:“它是指後方對前方的一切供應工作,也指機關、團體中的行政事務性工作。”
19世紀30年代,拿破崙·波拿巴的政史官A.H.若米尼在總結徵俄失敗的經驗教訓時最先使用“後勤”概念,並以此作為軍事術語。可見,後勤先出于軍事上的用途,後勤工作最先是戰爭藝術的重要部分之一。
中文名
後勤
外文名
logistics
術語解釋
A.T.馬漢
後    勤
國家動員,對武裝力量提供保障。
用    途
軍事後勤
理論後勤學 理論後勤學
來源出處
後勤活動自古有之,但反映其本質屬性的概念——“後勤”卻是近代的產物。古代各國軍事家對後勤已有比較深刻的認識,但其用語多是對某些後勤具體事物的直觀表述,如軍需、糧草、輜重、委積、糧道、營壘、療傷等。近代英、美等國用以表述後勤活動的logistics一詞,通常認為來源有三:源於希臘文logisticos,意為“計算的科學”;源於拉丁語Logista,意為羅馬或拜佔廷軍隊的行政官;源於法語Logor,意為宿營。
1838年,瑞士軍事理論家A.-H.若米尼在其《戰爭藝術概論》一書中,首次使用logistics一詞,泛指軍隊運動和行軍中的物資補給及設營、宿營等各項工作,並闡明瞭後勤與戰略、戰術的相互關係,從而第一次提出了具有現代意義的後勤概念。
1882年,美國海軍歷史學家A.T.馬漢將後勤釋義為:通過國家經濟動員武裝力量提供保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logistics成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各成員國正式通用的軍語,一般指後勤工作。俄語тыл一詞,具有“後勤”與“後方”雙重含義。
1930年,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中國工農紅軍編制草案》中,在軍隊各級參謀部(處)內都編有後方勤務機構。
1940年12月,在八路軍總部第一次後勤會議上,八路軍副總指揮彭德懷指出:“後勤工作是我軍建軍的三大任務之一”,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作了《論我軍的後勤建設》的總結講話。此後,“後勤”作為“後方勤務”的簡稱一直沿用下來。
20世紀50年代後,後勤成為華沙條約組織各成員國正式通用的軍語,一般指後勤機構。中國使用的“後勤”一詞,是由“後方勤務”簡稱而來。孫中山領導的廣州護法軍政府在大本營設立兵站處,1921年1月16日頒佈的《大本營條例》第6條規定:“兵站處專任作戰軍後方勤務事宜”,具體工作是“購備軍糧及各種軍用物品,以便補給北伐各軍”。中國工農紅軍成立後,沿用“後方勤務”一詞。
1997年版《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將後勤釋為“運用人力、物力和財力對軍事建設和作戰需要進行的各種保障工作的統稱”。“後勤”一詞在使用中,根據不同語境,有的指工作,有的指機構。在現代,“後勤”一詞還被非軍事領域廣泛借用,作為保障性工作或機關、院校和企事業單位等總務工作的代用詞。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