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待仙溝

鎖定
中嶽嵩山有個風景別緻的峽谷,舊名叫待仙峽。待仙者,顧名思義,是仙人待過的地方。因當地人習慣於將峽谷稱為“溝”,故多以“待仙溝”稱之。後來這個峽谷裏出了一個很有名的修道人,善士們尊之為“大仙”,就又有了“大仙溝”的稱謂。待仙溝兩邊山勢陡峭,羣峯林立,西南可達蓮花寺。入溝不遠有一座安陽宮,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一年四季,尤其每月初一、十五,前來燒香的人絡繹不絕。待仙溝是嵩山主峯少室山的一條美麗的大峽谷,風景宜人,秀色可餐。又因是著名音樂人譚盾為藝術總監的大型實景音樂劇《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所在地而聞名遐邇。 [1] 
待仙溝位於嵩山少室山東側的玉華峯下,山谷呈東西走向。東面是谷口,較平緩開敞。其餘幾面皆奇峯兀立,峭壁萬丈,中間豁然形成一峽谷,這峽谷即是待仙溝。
中文名
待仙溝
保護區級別
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地理位置
中嶽嵩山少室山東側的玉華峯下
區域面積
22354平方米
類    型
自然山水風景區
保護對象
奇花異草,青山林木
管理單位
鄭州市天人文化旅遊有限責任公司
批准時間
2005年6月
文化品牌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照見山居
著名景點
安陽宮
少室山
五乳峯
玉華峯

待仙溝歷史沿革

待仙溝 待仙溝
據民國初年河南偃師生員曲俊三記敍:“由此(待仙溝口)西上二里許,兩巖巉峭,聳出雲表,日月蔽虧,仰天一線。入數里,忽開一掌,平腴數畝,穹崖環抱,松逕雲襟,山碧溪綠,宛然別有洞天。幽深之區,仙人之所盤桓。故以待仙名之。”當年曲老先生曾不避艱險,全程考察過待仙溝,且考究過“待仙溝”名稱的由來,聞聽此處因山勢峻奇,風光華秀,曾被仙人看中而居於此。至於仙蹤何往?靈蹟幾處?大概由於年代久遠,已無從查考,“以迄於今數千年間,仙人之修煉於此者,皆無靈蹟可考”。
清道光年間,有位祖籍山東曲阜、出生於河南開封的“女中仙人”,姓吳名援舟,“七歲齋戒,十二歲學道,”成年後隻身來到嵩山待仙峽谷裏靜修,“居大仙洞、羅漢洞、九蓮洞、松樹口等處,共二十餘年”。後來見峽谷外口有處地方,背有青山,面有流水,嵩峯帶月,狀似峽之門户,更覺仙境宜人,遂於光緒二十三年變賣了開封祖宅田產,攜資於此買地創建道觀“安陽宮”,修真養性。且節衣縮食,憐貧濟困,大開法門,普渡眾生,“附近各縣受其教者甚繁”,其門徒及善男信女奉以“大仙”是尊,至民國初年重陽日方乃“仙遊”西去。據説時歷五年以後,其弟子遵遺囑開棺,視“仙軀如眠,毫髮無損。”自此,安陽宮聲名遠播,香火鼎盛,遠近聞之者紛之沓來。

待仙溝傳説故事

待仙溝原來不叫待仙溝,叫帶線溝。這裏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傳説。
在很早以前,少室山下有一個竹林寺緊挨待仙溝。寺裏住着許多老和尚和小和尚。和尚們除了化緣,還得自己養牛耕田,方能維持生計。
待仙溝實景演出 待仙溝實景演出
按照寺院分工,老和尚吩咐小和尚上山割草喂牛。可是小和尚每日只割一小捆,牛吃不飽。老和尚對小和尚説“你明天多割些青草,讓牛吃個飽。”小和尚卻説:“我去上山割草,總有一個和我一樣大的小孩,非讓我給他摔跤玩耍,不讓我多割草。看我割夠一捆後,他就不見了。”這時老和尚問:“這個孩子叫什麼名字?”小和尚説:“不知道。”
小和尚的話引起了老和尚的疑心。他猜想這個小孩的來歷一定非同一般,他要探個水落石出。
這一天,小和尚照樣上山割草,老和尚拿出一個線蛋交給他。線蛋的一頭紉了一根縫衣針。他吩咐小和尚:趁小孩不被察覺,把針紮在小孩衣服上。小和尚照辦了。
待仙溝自然風緊
待仙溝自然風緊(10張)
第二天,老和尚順山溝來到山上,很快發現了線蛋。他順着線繩找去,卻發現線繩的另一端別在一棵千年何首烏的葉子上。此時老和尚方知小孩乃何首烏成精作祟。
後來人們就之稱這條山溝為帶線溝。可惜老和尚的徒弟們捉弄了他,偷吃了煮熟的何首烏,因怕受責備,就將湯汁澆在了竹林寺周圍。這時奇蹟出現了,竹林寺悠悠地升上天去。人間的竹林寺就這樣沒入了歷史的煙雲,而帶線溝卻因人們期待神仙的光臨音轉成了待仙溝。

待仙溝地理環境

待仙溝兩邊山勢陡峭,羣峯林立,西南可達蓮花寺。入溝不遠有一座安陽宮,是著名的道教聖地,一年四季,尤其每月初一、十五,前來燒香的人絡繹不絕。待仙溝是嵩山主峯少室山的一條美麗的大峽谷,風景宜人,秀色可餐。又因是著名音樂人譚盾為藝術總監的大型實景音樂劇《禪宗少林·音樂大典》的所在地而聞名遐邇。 [2] 
待仙溝位於嵩山少室山東側的玉華峯下,山谷呈東西走向。東面是谷口,較平緩開敞。其餘幾面皆奇峯兀立,峭壁萬丈,中間豁然形成一峽谷,這峽谷即是待仙溝。

待仙溝景區看點

待仙溝口,墨綠而又青翠的柏林掩映着一座奇特的墳墓——義牛冢。據説當年建安陽宮時,有牛拉車,從磚窖場往工地運送磚瓦,往返無人驅趕,裝滿即行,卸完即返,工成後力竭而死,人們不忍食其肉而為之建冢。著名作家、河南省文學院院士李鐵誠先生聞此軼事後,欣然提筆而作《黃牛冢記》以彰其苦辛,此文就刻在冢前的石碑上。遊名區,讀美文,聞奇事,觀佳景,遊客的心情被縷縷雨絲過濾得澄明潔淨。
待仙溝禪宗少林 待仙溝禪宗少林
安陽宮始建於清光緒末年,是渾然子吳仙人居嵩山二十餘年才擇就的仙居。吳援舟見此地揹負青山,面對流水,右顧嵩峯,左襟紫霄,清幽閒雅,恍若仙境,於是開山劈基,在此修真養性。如今的安陽宮分為東西兩個道院,西院為古式建築,大門上有一副對聯:“才分天地人,總屬一理;教有儒釋道,終歸同途。”院內又有一《三教聖人圖碑》,是嵩山三教薈萃、三教合一的又一例證。東院為近年所建,大門上的對聯“嵩嶽御峯蓬萊地,樓閣松柏仙洞天”,描繪了安陽宮的形勝。道院內香客眾多,籍憑嫋嫋香煙,香客向神靈訴説着心曲,傾吐着願望。雖是“修真忘卻世間情,養性不知塵外事”的仙居,但道院內甬道為青磚鋪就,雨天光滑異常,再加上對煙雨迷濛的嚮往,遊客順溝西上。
待仙溝 待仙溝
待仙溝山峯聳峙,林茂草盛,巨石林立。安陽宮對面的山峯,當地羣眾由低到高,依次稱之為一架頂、二架頂、三架頂、四架頂。雲霧籠罩着最高的四架頂,二架頂、三架頂卻舉目可見,兩座山峯宛若一頭雄獅,似向四架頂奔騰。巖縫間荊棘叢生,這便使山崖有了清晰的脈絡。青山、綠樹、白雲、流水、奇石,組成了一幅天然的寫意山水畫,我不禁慨嘆,“千金無須買畫圖”,古人的詩句再妙不過。水聲淙淙,溪流的歡唱也感染了遊客,脱下鞋子,挽起褲腿,踩着溪底的細石,溯流而上。水至清則無魚,誠哉,確實看不到一條魚,可細雨如珍珠灑落在水面上,又似無數小魚在歡遊。一棵黃櫨,生長在溪流邊,碧綠的樹葉清新耀眼。溪流邊還有一簇鮮豔的花兒,不知是紫花地丁,還是紅花榆木草,長長的莖,細長的葉,紫紅的花,青枝綠葉紅花,異彩紛呈,生機盎然,自然的造化是多麼有趣。流水經過較大的石頭時,飛流而下,形成了小小的瀑布,這樣的瀑布,三五步就是一條。在這流瀑鳴濺之處,山嵐迴繞之地,遊客已與自然溶為一體,彷彿也變成了一顆雨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