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往流鎮

鎖定
往流鎮,隸屬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地處固始縣北部,東與三河尖鎮、豐港鄉相接,南與李店鄉為鄰,西南與觀堂鄉毗連,西隔白露河與淮濱縣谷堆鄉相望,北隔淮河與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鎮相望,東北隔淮河與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老觀鄉相望。 [3]  區域面積97.4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62533人。 [2] 
明代,大部屬朱皋裏,東北部屬梁安裏。清代,屬東隅裏往流集、朱皋集等保。民國初,屬三河尖區。1949年,屬橋溝區。1962年6月,改往流公社。1983年5月,撤公社建鄉。1986年7月,撤鄉建鎮。 [3]  截至2020年6月,往流鎮下轄2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4] 
2018年,往流鎮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3個。 [2] 
中文名
往流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
地理位置
豫皖兩省交界、固始縣北部、華東與中原地帶交融處
面    積
97.4 km²
下轄地區
2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往流集社區大同路
電話區號
0376
郵政區碼
465214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
寧淮亭
九松亭
淮河明珠牌坊
淮河風情園
車牌代碼
豫S
人    口
62533人(2018年户籍人口)

往流鎮歷史沿革

明代,大部屬朱皋裏,東北部屬梁安裏。
清代,屬東隅裏往流集、朱皋集等保。
民國初,屬三河尖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設往流鄉。
1949年,屬橋溝區。
1951年8月,隨橋溝區劃歸淮濱縣,同年析建往流區。
1956年,建往流鄉。
1958年9月,建往流公社,屬淮濱縣。
1960年7月,歸屬固始縣。
1961年9月,改為往流區。
1962年6月,改往流公社。
1983年5月,撤公社建鄉。
1986年7月,撤鄉建鎮。 [3] 

往流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往流鎮轄往流集、移民2個居民委員會,白湖、陳族、鄭營、渡口、司樓、唐莊、趙坪、羅圍、張圍、大廟、餘棚、北陳圍、丁圍(六里)、童新、梁莊、鄧圍、朱大寺、楊營、朱皋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0個居民小組、256個村民小組。 [3] 
截至2020年6月,往流鎮下轄2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 [4]  鎮人民政府駐往流集社區大同路。 [3] 
街道社區
鄭營村
大廟村
大寺村
移民社區
渡口村
餘棚村
朱臬村
張圩村
司樓村
六里村
楊營村
陳圩村
唐莊村
童新村
/
白湖村
趙圩村
梁莊村
/
陳族村
羅圩村
鄧圩村
/

往流鎮地理環境

往流鎮位置境域

往流鎮地處固始縣北部,東與三河尖鎮、豐港鄉相接,南與李店鄉為鄰,西南與觀堂鄉毗連,西隔白露河與淮濱縣谷堆鄉相望,北隔淮河與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王家壩鎮相望,東北隔淮河與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老觀鄉相望。 [3]  區域面積97.4平方千米。 [2] 
往流鎮

往流鎮地形地貌

往流鎮地處淮河南岸,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分為丘陵和淮河沖積平原。最高點位於六里村,海拔45米;最低點位於淮河邊白湖村,海拔25米。 [3] 

往流鎮水文

往流鎮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淮河流域面積97.4平方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級河淮河、白露河兩條,總長20.8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淮河,總長19千米,流域面積97.4平方千米。 [3] 

往流鎮自然災害

往流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洪澇、乾旱等。最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在1968年7月,淮河流域發生洪澇災害,洪水沖垮陳族灣淮河防洪大堤和洪家灣堤壩,倒房82間,16105畝莊稼被淹。 [3] 

往流鎮人口

2011年末,往流鎮轄區總人口61505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710人,城鎮化率10.91%,另有流動人口13568人。總人口中,男性32155人,佔52.28%;女性29350人,佔47.72%; 14歲以下14946人,佔24.30%; 15~64歲37210人,佔60.50%; 65歲以上9349人,佔15.20%。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61443人,佔99.9%;有回、朝鮮2個少數民族,共62人,佔0.1%。 [3] 
2017年,往流鎮常住人口39879人。 [1] 
截至2018年末,往流鎮户籍人口62533人。 [2] 

往流鎮經濟

往流鎮綜述

2011年,往流鎮地方財政收入509.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06元。 [3] 
2018年,往流鎮有工業企業25個,其中規模以上3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3個。 [2] 

往流鎮農業

往流鎮有農業耕地面積8萬畝,人均1.3畝;林地面積3.29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2.4億元,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35.6%;糧食作物以小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41824噸,人均680千克。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油料作物、蔬菜等。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6130畝,產量3040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產肉類446.5噸,禽蛋6013.6噸。畜牧業總產值8645.5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33.3%。 [3] 
截至2011年末,往流鎮累計造林32908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47.2萬株。漁業以淡水養殖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域面積137公頃,漁總產值578.5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2.4%;2011年,有大型農業機械268台(輛)。 [3] 

往流鎮工業

2011年,往流鎮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職工185人,工業總產值達到1.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 [3] 

往流鎮商業

2011年末,往流鎮有商業網點814個,職工1532人。2011年,進出口總額3.8億元,比上年增長12.8%。 [3] 

往流鎮金融

2011年,往流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各項貸款餘額9500萬元,比上年增長8%。 [3] 

往流鎮社會事業

往流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往流鎮有幼兒園2所,在園幼兒1123人,專任教師15人;小學14所,在校生4538人,專任教師189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2所,在校生1650人,專任教師86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10人,專任教師25人。2011年,教育經費達705萬元,比上年增長7%。 [3] 

往流鎮科技事業

2011年末,往流鎮有各類科技人才58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3人,經營管理人才1人,技能人才4人,農村實用人才48人。 [3] 

往流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往流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文化中心1個,農家書屋14個,藏書1800冊。 [3] 
2011年末,往流鎮有體育場地2處,健身器材18台(套)。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20.5%。 [3] 
2011年末,往流鎮廣播入村率達100%;有線電視用户1350户。 [3] 

往流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往流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21個;病牀25張,每千人擁有醫療牀位0.4張。專業衞生人員130人,平均每千人擁有衞生技術人員2人。 [3] 
2011年,往流鎮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為98/10萬,農村安全飲用水普及率90%,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95%。 [3] 

往流鎮社會保障

2011年,往流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10户,人數224人,支出40萬元;城市醫療救助11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2人次,共支出5.8萬元;城市生活無着人員救助9人次,支出5萬元,比上年增長20%。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116户,人數2254人,支出194萬元;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70人,支出45萬元;農村五保分散供養370人,支出45萬元;農村醫療救助3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0人次,共支出20萬元;農村臨時救濟200人次,支出20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50人,撫卹事業費支出25萬元。 [3] 

往流鎮基礎設施

  • 郵政電信
2011年末,往流鎮有郵政網點1個,鄉村通郵率100%; 國內異地特快專遞信件完成18305件,徵訂報紙8106份、期刊4053冊,業務收入18萬元。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050門,固定電話用户1050户,移動電話用户20050户,寬帶接入用户427户。 [3] 
  • 能源
2011年末,往流鎮用電量1870萬千瓦時,供電可靠率98%。 [3] 
  • 給排水
2011年末,往流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20千米。 [3] 
  • 供電
2011年末,往流鎮鎮區擁有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度92千米,用電負荷80千伏安。年售電量累計完成827萬千瓦時,綜合電壓合格率99.98%,供電可靠率96.98%。 [3] 
  • 燃氣
2011年末,往流鎮鎮區有天然氣用户1347户,燃氣普及率90%,月天然氣平均用量22立方米。 [3]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往流鎮鎮區園林綠地面積1.4公頃,其中公共綠地0.9公頃,綠化覆蓋率95%,人均綠地1.3平方米。 [3] 

往流鎮交通運輸

2011年末,往流鎮有鎮村公路86千米,客運站1座,公交專線3條。有王家壩、田河尖、苗、老觀4個渡口碼頭。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8.5千米,道路鋪裝面積38250平方米。年末,鎮區開通公交汽車線路1條,運營總里程達8.5千米,年客運量10.5萬人次;出租車74輛,萬人擁有量10台。 [3] 

往流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明清時期,此地車船如梭,行人如梭,故名往流。 [3]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18頁.
  • 2.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 )[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第327頁.
  •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張克強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2982-2983.
  • 4.    2020年行政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