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得·霍爾

鎖定
( Peter Hall ,1932.3.19~2014.7.30 ),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當代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城市與區域規劃大師之一,被譽為“世界級城市規劃大師”,定義“世界城市”的全球權威,“世界工業區”概念之父。曾任倫敦大學學院(UCL)巴特萊特建築學院教授,英國社會研究所所長,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和歐洲科學院院士 [1] 
中文名
彼得·霍爾
外文名
Peter Hall
出生日期
1932年3月19日
逝世日期
2014年7月30日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出生地
英國
學    位
博士

彼得·霍爾個人簡介

彼得·霍爾是英國政府環境戰略規劃的顧問、副首相城市工作組專家,同時是世界多個城市政府的規劃顧問。在世界城市研究、大城市地區規劃、城市與區域政策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現已出版城市與區域規劃著作30多部,發表大量的城市規劃理論文章,其中《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World Cities》久負盛名。1998年因在城鄉規劃學會所做出的傑出貢獻被授予爵士頭銜。

彼得·霍爾社會活動

2005年7月25日,應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邀請到中國上海蔘加“交通與世界城市”國際學術活動日,
2005年10月21日上午,73歲高齡的世界著名城市與區域規劃大師彼得·霍爾(Peter Hall)教授再次應東南大學建築學院南京大學城市與資源學系的聯合邀請,在東南大學大禮堂舉辦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這次主題為“21世紀中、歐城市間的相互學習”的報告,給我們帶來了該領域最前沿的經驗和見解。

彼得·霍爾主要觀點

隨着中國城市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發展、城市戰略、城市競爭力、交通基礎設施投融資、土地和交通規劃等問題,已經成為當前北京和上海等中國特大城市發展進程中令各界關注和備受困擾的課題。針對這些課題,彼得·霍爾的報告圍繞“未來城市的發展趨勢;中國城市在其中的作用和地位;中國城市面臨的問題;歐洲城市發展的經驗”等四個方面展開。
彼得·霍爾認為,中國城市正以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速度向前發展,而與歐洲的城市相比較,面臨着歐洲城市發展中出現過的三大挑戰。第一,在過去20年裏,珠江三角洲與長江三角洲逐漸成為世界工廠的所在地,世界製造中心轉向中國,這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外來投資總是要向成本更低的國家和城市轉移的,所以解決這以挑戰的關鍵出路在於:要邁向複雜生產層次,從粗加工到高級製造,然後進入高級服務領域。其次,是來自城市可持續性發展的挑戰,要在節約能源的同時加快城市的發展。第三,在城市快速發展中,居民的生活質量要相應得到提高,應當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實現住房正規化。
彼得·霍爾談到,新型城市分為三個等級:最高級是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四大城市以及在其之後包括中國香港在內的六大城市;第二層次包括北美、拉美、歐洲的一些城市,但其中沒有中國的城市;第三層次包括了東亞的一些城市,其中北京在前,上海其次。霍爾爵士指出,這是5年前的調查結果,並且隨着高度集中化發展的進行,領頭城市的作用必將隨其它城市的發展而逐漸減小,在未來的10-15年,北京、上海必將位於前列,成為“世界城市”。在21世紀,中國成為世界的共享,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京及其周邊這三大地區地位的提升,必然伴隨着相應城市問題的出現,如何解決?霍爾通過7年前對倫敦、巴黎、紐約、東京四大城市進行的調查,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是保持與加強城市發展的四個動力:一是商業與金融,二是政府的政策,三是休閒、文化產業,四是城市旅遊業。他説,只要做好這四個方面,以目前的發展趨勢,50年後,這三大地區可以與倫敦、紐約並肩,成為世界第一流的大都市圈。
彼得·霍爾説,城市的發展,必然要依賴自身的更新,但更多的是通過向其它城市擴展來實現的。因而,信息流通的作用就非常重要了。無論是公司之間還是城市之間的交流,都以兩種方式展開:電子聯繫和麪對面的交流。這其中,後者的作用似乎正在弱化。但霍爾爵士進一步指出,面對面的交流十分必要,電子聯繫是建立在對面對面需求的基礎上展開的,兩者是互補的。這樣飛機、高速列車等高速交通網絡的存在就必不可少了,這成為城市間聯繫的紐帶。但同時,這也增加了對私人汽車的依賴程度,而去年中國私家車的增長率更是高達71%,這對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政策是一個極大的挑戰。霍爾爵士為此提供瞭解決這一問題的鑰匙:可持續地發展城市,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網絡;開發節能節源新型車;更好地結合公共交通體系和城市集中化開發之間的聯繫。他同時又強調説,面對中國城市發展的現實狀況,必須要把握和控制好城市的開發,避免開發商過度開發的熱情。
參考資料
  • 1.    金彥,劉峯著,建成環境下的城市建築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12.08,第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