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义词彼得·法拉利(美国男导演、编剧、制片人)一般指彼得·法雷利
- 中文名
- 彼得·法雷利
- 外文名
- Peter Farrelly
Peter John Farrelly [18] - 别 名
- 彼得·法雷里、彼得·法拉利
- 国 籍
- 美国
- 出生地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菲尼克斯维尔
- 出生日期
- 1956年12月17日
- 星 座
- 射手座
- 职 业
- 导演、编剧、制片人
- 主要成就
- 第7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奖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
第7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提名)
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影导演奖(提名)
早年生活
播报编辑
做过推销员。他讨厌它,所以他搬到了一个新城市,当了一段时间的服务员,直到他决定获得创意写作硕士学位。 [21]他有四分之三的爱尔兰血统和四分之一的波兰血统。 [21]
演艺经历
播报编辑
2018年,自编自导电视剧《烂人劳德缪克第二季》;同年,执导由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共同主演的喜剧传记电影《绿皮书》 [6],该片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 [7],他凭借该片入围第7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影导演奖、第7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奖 [8]。
2023年3月19日,执导的喜剧《幸运汉克》播出。 [20]
主要作品
播报编辑
导演作品
编剧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24年 | 《亲爱的圣诞老人》 | 电影 [24] |
2018年 | 《绿皮书》 | 电影 |
2017年 | 《烂人劳德缪克第一季》 | 电影 |
2014年 | 《阿呆与阿瓜2》 | 电影 |
2012年 | 《三个臭皮匠》 | 电影 |
2011年 | 《嘿咻卡》 | 电影 |
2007年 | 《心碎度蜜月》 | 电影 |
2003年 | 《贴身兄弟》 | 电影 |
2003年 | 《当阿呆遇上阿瓜》 | 电影 |
2001年 | 《庸人哈尔》 | 电影 |
2001年 | 《终极细胞战》 | 电影 |
2000年 | 《一个头两个大》 | 电影 |
1999年 | 《天意之外》 | 电影 |
1998年 | 《我为玛丽狂》 | 电影 |
1994年 | 《阿呆与阿瓜》 | 电影 |
1992年 | 《宋飞正传第四季》 | 电视剧 |
1990年 | 《宋飞正传第一季》 | 电视剧 |
1987年 | 《保罗·雷瑟一时兴起》 | 电影 |
制作作品
时间 | 名称 | 类型 |
---|---|---|
2018年 | 《绿皮书》 | 电影 |
2014年 | 《火鸡总动员》 | 电影 |
2013年 | 《电影43》 | 电影 |
2012年 | 《三个臭皮匠》 | 电影 |
2011年 | 《嘿咻卡》 | 电影 |
2009年 | 《哈瓦那迷失的孩子》 | 电影 |
2008年 | 《剩男求偶记》 | 电影 |
2007年 | 《I'm with Stupid》 | 电影 |
2005年 | 《圈套》 | 电影 |
2003年 | 《贴身兄弟》 | 电影 |
2002年 | 《Ozzy & Drix》 | 电影 |
2000年 | 《一个头两个大》 | 电影 |
2001年 | 《终极细胞战》 | 电影 |
2001年 | 《芭乐鸳鸯》 | 电影 |
参演纪录片
时间 | 名称 |
---|---|
2017年 | |
2015年 | 《绿灯计划第四季》 |
2013年 | 《CinemAbility》 |
获奖记录
播报编辑
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 | ||||||||||||||||
| ||||||||||||||||
奥斯卡金像奖 | ||||||||||||||||
| ||||||||||||||||
英国电影学院奖 | ||||||||||||||||
| ||||||||||||||||
美国导演工会奖 | ||||||||||||||||
| ||||||||||||||||
美国编剧工会奖 | ||||||||||||||||
| ||||||||||||||||
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 ||||||||||||||||
| ||||||||||||||||
金卫星奖 | ||||||||||||||||
| ||||||||||||||||
好莱坞电影奖 | ||||||||||||||||
| ||||||||||||||||
华盛顿影评人协会奖 | ||||||||||||||||
|
人物评价
播报编辑
彼得·法雷利执导的电影以充斥着低级无聊的笑料著称 [16]。在电影《绿皮书》中,在导演彼得·法雷利的镜头下,用公路片的外壳、精巧紧凑的结构,将在白与黑肤色鲜明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情节串联起来,更高明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却在人物的成长与转变中被消解,影片的主题也更显深意。虽然该片题材的先天基因里蕴含着激烈的种族冲突,但在电影的叙述中消解了种族的矛盾冲突,彼得·法雷利用温情与诙谐的方式建构了一个充满着人文主义的世界,内涵更显丰富 [17](《世界博览》、《新闻知识》综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