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彼一時,此一時

鎖定
彼一時,此一時(拼音:bǐ yī shí,cǐ yī sh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 [1] 
彼一時,此一時指那時是那時,此時是此時。時間不同,情況也就不同,不能相提並論。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分句。 [1]  [5] 
中文名
彼一時,此一時
拼    音
bǐ yī shí,cǐ yī shí
近義詞
時過境遷事過境遷
反義詞
相提並論
出    處
《孟子·公孫丑下》
注音字母
ㄅㄧˇ ㄧ ㄕˊ,ㄘˇ ㄧ ㄕˊ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分句

彼一時,此一時成語出處

戰國·孟軻《孟子·公孫丑下》:“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彼一時,此一時”。 [1] 

彼一時,此一時成語典故

春秋時,燕國為了王位之爭,發生大亂。齊王召集羣臣,説:“北邊的燕國大亂,我決定起兵北上,望諸卿有力出力,有謀獻謀,助我成功。” [2] 
文武大臣都主張出兵,孟子也主張出兵燕國,但是他認為出兵的目的不是貪圖鄰國的土地財富,也不是為了讓燕國給齊王上尊號。孟子説:“天下動亂已有500多年,百姓期望出個聖主。上天給大王一個當聖主的機會,聖主是拯民於水火。出兵幫助鄰國平有定內亂,土地財物,一無所取,齊國在諸侯之中帶了個頭一一推行仁義,各國效法,那麼皇五帝之治就會在中國重現。” [2] 
齊王垂涎鄰國的財寶不止一天了,孟子的話哪裏聽得進。齊軍攻人燕國大肆燒殺擄掠,最後燕人反擊,齊國大敗。孟子見自己的政見不被採納,便辭官離開齊國。 [2] 
孟子準備在齊國推行以仁義平天下的主張受到挫折後,難免心裏不好過。學生充虞説“老師像是很不愉快,以前我聽您教導大家説:‘君子不怨天,不尤人。”現在怎麼了?” [2] 
孟子説:“彼一時,此一時也。前些日子我可能真的不太愉快,可是現在我想到,500年之間,必定會出現行仁義的王者,其間還必定會有協助王者的人士。從周朝開國以來,已有700多年了,照500年的期限,現在正是有所作為的時候。除非天意不想平治天下,如果要平治天下,當今世上,除了我還有誰能夠擔當這個重任的呢?現在我為什麼還會不高興呢。” [2] 

彼一時,此一時成語寓意

一切事情都是在時間過程中進行的,因而,時間因素對事情的發展和結果來説,至關重要。時間不同,所採取的辦法也應隨之變化。時間的變化,使得事情也在變。此時的辦法,不一定適合彼時,反過來也一樣。刻舟求劍者的最大錯誤在於不識時務,以固定不變的眼光去看待不斷變化的情況,以不變應萬變,於是求劍不得。成語告訴人們,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條件下,會引起不同的結局和評價。應該學會用變化的觀點觀察和評論事物。 [3-4] 

彼一時,此一時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彼一時,此一時”指那時是那時,此時是此時。時間不同,情況也就不同,不能相提並論。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分句。 [1]  [5] 
  • 運用示例
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1] 
元·王實甫《西廂記》五本二折:“此一時,彼一時,佳人才思,俺鶯鶯世間無二。” [1]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二:“彼一時,此一時,你只教他今日費些小錢兒,把與老孃辦些柴米,養你兩口也好。” [1]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二二:“此一時,彼一時。他如今在天上,我得收拾門下,免死溝壑,便為萬幸了。” [1] 
魯迅《準風月談·“揩油”》:“然而彼一時此一時,如果三等客中有時偶缺一個銅元,你卻只好在目的地以前下車,這時他就不肯通融,變成洋商的忠僕了。” [1] 
楊沫《青春之歌》一部一六章:“此一時彼一時也,情況不同,如何能夠亂來呢?”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