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影像中國

(2005年出版的書籍)

鎖定
《影攝中國》2005年7月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丁亞平。
中文名
影像中國 [1] 
作    者
丁亞平
出版時間
2005年7月
出版社
文化藝術出版社
頁    數
484 頁
ISBN
9787503917424
定    價
22.00 元
裝    幀
平裝
副標題
中國電影藝術1945-1949

影像中國內容簡介

本書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結構和切入方式,即專題式的研究方式,針對戰後電影三年半的歷史,作者設定了“戰後電影的態勢與進程”、“三個地區的電影與電影意識形態”、“社會派電影和人文派電影”、“走向開放與成熟的電影藝術”四大課題。以時空環境、個人特徵、作品分析為主要內容,進行全方位的主客觀探索。這種四面出擊,多管齊下的專題式研究,全面透徹地對戰後電影“有着花朵簇擁的繁盛景觀”的面貌,和此時的電影之所以有着“人文與歷史的藝術內容和建設性的藝術史意義”的緣由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不僅如此,由於這種多項專題式的研究方法,對戰後電影的每個點面,都進行掘井及泉的探究,故而使得這一時期的電影面貌及其深層緣由的把握面面俱到疏漏甚微,幾乎回答了戰後電影的所有問題,所以當可稱得上是一部戰後電影藝術的百科全書。

影像中國圖書目錄

第 一 章
喧譁與超越:戰後電影的態勢與進程
第一節 重建階段:電影發展的困頓與生機
第二節 創作繁榮階段:對新的電影
生長點的尋求
第三節 轉折階段:走變化和生長的道路
第 二 章
三個地區的電影與電影意識形態
第一節 理論與創作互動:國統區三方會聚的
歷史格局中的進步電影
第二節 常例與變例整合:國統區三方會聚的
歷史格局中的正統電影
第三節 市場化與類型片:國統區三方會聚的
歷史格局中的商業電影
第四節 崢嶸蓬勃的開創性的一頁:香港電影
第五節 電影與革命的歷史性際會:解放區
羣體話語與紀錄電影
第 三 章
主體的選擇:社會派電影與人文派電影
第一節 生命踐履:融匯入歷史熱情與現實
批判的社會派電影
第二節 人文電影的意義:以心靈探索心靈
第三節 開放的對話性:電影文化的
融合與創造
第 四 章
走向開放與成熟的電影藝術
第一節 多元並存的藝術求索之途:電影敍事
的選擇與開掘
第二節 歷史話語與人生語義:銀幕人物
形象新開拓
第三節 語言運用與銀幕的文化詩學:
民族性、現代性和人文性的融匯
主要參考資料
一、主要參考影片 二、主要參考閲讀資料
附錄:40年代電影文粹
白楊等:我對勝利後的希望 臧克家:從銀幕
看到了我自己――看《八千里路雲和月》抒感
李健吾:從《假鳳虛凰》説民主 張愛玲:《太太萬歲》題記 費穆:國產片的出路問題
葉聖陶等:文化界推薦《豔陽天》 汪揚:
關於《豔陽天》 歐陽予倩等:中國電影復員以
來――電影論壇第一次電影問題座談會記錄
王洋:精神的火炬――看《萬家燈火》以後
史東山:《新閨怨》的產生 費穆:關於梅蘭芳
五彩電影《生死恨》的通訊 石揮:從舞台到銀
幕 靖華:偏安在花廳中的人們一――《小城之
春》觀後感 楊紀:小城之春試評 費
穆:導演・劇作者――寫給楊紀 沈浮:“開麥
拉是一支筆”――一訪問記・談導演經驗
後 記

影像中國作者簡介

丁亞平,男,1961年5月生。1987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獲碩士學位。1996年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部影視系,獲博士學位,同年破格晉升為研究員。喜歡讀書,認定書裏存有永生的青春,在讀書、著書、出書的過程與細節中發現喜悦。當然他不會將現實加以詩化。他只是質樸地努力想將一種新的生命貫注到一切形式裏,包括書裏、書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