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詠梧

鎖定
彭詠梧(1915年2月—1948年1月16日),原名慶邦,小名安南,1915年2月生於四川雲陽縣(今重慶市雲陽縣)紅鹿鄉彭家灣(現紅獅鎮興紅社區3組)。 [1]  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中共省立萬縣師範學校分支書記和總支書記。1940年擔任雲陽縣委書記,次年調重慶市委任第一委員,負責組織宣傳工作,領導重慶學運和挺進報。
1945年,在地下鬥爭中與江竹筠結為伴侶。為迎接全國解放,1947年10月,黨決定他擔任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委員、下川東地工委副書記,併到下川東組織領導武裝鬥爭任遊擊縱隊政委。
1948年1月16日率游擊隊在奉、巫交界地鞍子山突圍時,為掩護同志壯烈捐軀。 [3] 
中文名
彭詠梧
別    名
彭慶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雲陽縣 [2] 
出生日期
1915年2月
逝世日期
1948年1月16日
畢業院校
四川省立萬縣師範
出生地
重慶市雲陽縣紅鹿鄉“彭家灣”(現紅獅鎮興紅社區3組)

彭詠梧人物經歷

彭詠梧刻苦讀書

彭詠梧 彭詠梧
彭詠梧,原名彭慶邦,小説《紅巖》彭松濤的原型。1915年2月生於四川雲陽縣紅獅壩彭家灣(今重慶市雲陽縣紅獅鎮)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喪父,全家老小靠母親務農維持生活。雖家境十分貧寒,但望子成龍的母親仍節衣縮食,把彭詠梧送進了當地的學堂“易氏族學”(今彭詠梧小學的前身)就讀。懂事的彭詠梧深知自己上學讀書不易,於是埋頭苦讀,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博得老師和鄉鄰的稱讚。

彭詠梧積極抗日

1931年秋,16歲的彭詠梧進入雲陽縣城中學讀書。時值震驚全國的“九一八事件”爆發,這給彭詠梧日漸成熟的心靈帶來了深深的震撼。加之在老師(地下黨員)的影響下,他的思想逐漸起了變化,常利用業餘時間閲讀馬列書籍及進步刊物,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抵制日貨,質問反動當局,因表現突出,被學校開除,後經外婆四處託情,又才勉強留校繼續學習。
1935年1月19日,與上海中央特科直接聯繫的中共雲陽縣黨組織,在雲陽縣發動了工農武裝起義。這使彭詠梧深受啓發和教育,決定離校尋找黨組織,但幾經周折仍未找到,他仍不灰心,繼續尋找救國救民之道。恰在這時,郭汝棟打着抗日救國的旗號在雲陽招收軍官學員,彭詠梧又決定從戎救國,他隨隊到達宜昌後,方知訓練後是去江西“剿共”,便偷跑回家到“易氏族學”教書,一方面在學校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一方面積極尋找黨組織。

彭詠梧開展鬥爭

1937年秋,22歲的彭詠梧考入四川省立萬縣師範。萬師的進步氛圍非常活躍,在中共黨組織的領導下,成立了“讀書會”“抗日後援會”等組織,一心追求進步的彭詠梧參加了這些組織,並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同年12月9日,彭詠梧加入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與其他“民先”隊員領導了萬師學生開展反對學校當局毆打學生的鬥爭。

彭詠梧光榮入黨

1938年10月,彭詠梧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先後任中共省立萬縣師範學校分支總支書記,領導同學反“三青團”骨幹分子的鬥爭,並與學校當局開展激烈的辯論,反對他們無故開除學生。

彭詠梧革命活動

1940年,國民黨反動派掀起反共高潮,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及進步人士,破壞中共地下黨組織。為了保存力量,同敵人進行長期地鬥爭,中共中央為國統區制定了“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此時,國民黨反動派在萬師逮捕共產黨員和進步學生。中共黨組織決定彭詠梧離開萬師回到雲陽,任中共雲陽中心縣委書記兼雲陽縣委副書記,雲陽小江區委書記,領導雲(陽)、奉(節)巫(溪)、開(江)等地的工作。彭詠梧到雲陽後,立即整頓組織,營救同志,對已暴露的黨員進行轉移,或割斷橫的關係。為了工作,他日夜奔波於大巴山,露宿荒山野林,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講解革命鬥爭的道理,啓發他們的覺悟.他還幫助雲陽鹽廠建立工會,領導工人的罷工鬥爭。同時組織共產黨員學習《實踐論》、《聯共(布)黨史》、《論持久戰》等書籍和《新華日報》、《全民抗戰》等報刊上的文章,以激勵人民的革命鬥志與革命熱情。彭詠梧的革命活動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注意,於是全家搬到小江古木壩一農民家居住,以賣絲線小商販為掩護,每天手拿絲線外出進行革命活動。為了不暴露身份,彭詠梧經常改名換姓,有時化裝成教書先生;有時打扮成大商人、身着筆挺的西服;有時則衣衫檻樓,化裝成流浪漢,補鞋匠等。在白色恐怖的年月裏,他不顧個人安危,以各種身份時而出現在雲陽,時而在奉節,時而在巫溪。後來,彭詠梧到重慶工作時,仍與雲、奉、巫等地保持聯繫,指導革命工作,為1947年他到川東搞武裝鬥爭奠定了基礎。

彭詠梧革命伉儷

彭詠梧
彭詠梧(8張)
1941年秋,彭詠梧奉中共川東特委之命到達重慶。任重慶市委委員,負責領導重慶沙磁區、新市區一帶的工作。為了順利開展工作,以偽中央信託局產物保險處職員身份為掩護,1943年又與江竹筠扮為夫妻(1945年經中共黨組織批准與江竹筠正式結為夫妻),時常西裝革履出入於各種社交場合,團結了一大批中央信託局、工商界的進步人士,並向他們揭露官僚資本主義侵吞民族資本,破壞民族工商業的事實,教育廣大工商業者團結一致,反對四大家族,共同抗日。

彭詠梧愛國運動

1946年3月,中共中央南方局決定建立新的重慶市委,彭詠梧任市委委員及宣傳部長,領導重慶市的學生運動。1946年12月24日,發生了美軍強姦北京大學女學生沈崇的罪惡事件,激起了人民的憤慨。1947年1月,全國學生掀起了抗議美軍強姦沈崇暴行的愛國運動,彭詠梧組織重慶地區學生積極響應抗暴運動,成立了“重慶市學生抗議美軍暴行聯合會”,他還以抗聯主席團的名義,在重慶大學理學院舉行記者招待會。同時把抗暴運動擴大到工商界、文化界以至各階層。
為響應北平學聯提出的全國學生在6月2日舉行“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運動的總罷課和示威大遊行。彭詠梧每晚四處奔波進行聯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六·二”大遊行。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鎮壓這次運動,決定於6月1日在全國各大中小城市進一次大逮捕。彭詠梧得知消息後。立即派人連夜通知有關人員轉移,使中共黨組織在這次逮捕中減少了損失“六·一”事件後,彭詠梧一面佈置已暴露身份的同志轉移,一面領導各校恢復建立黨的組織,建立“六·一”聯合後援會,發動師生罷教、罷課,營救被捕人員,還成立黨的外圍組織“六·一社”,把運動中的積極分子組織起來繼續堅持革命鬥爭。
繼後,彭詠梧還領導了《挺進報》的工作。
1947年10月,中共川東臨時工作委員會成立,彭詠梧任委員兼下川東工委副書記,負責下川東的武裝鬥爭。11月下旬,彭詠梧和江竹筠離別幼子,雙雙離開重慶沿江東下,經萬縣到雲陽湯溪。然後到達奉節青蓮鄉。彭詠梧到雲陽後,迅速恢復和建立黨的組織,發動羣眾,為武裝鬥爭作準備,在龍壩鄉召開了湯溪工委擴大會議,成立了“川東民主聯軍”(後改為游擊隊),下川東為一縱隊,彭詠梧任縱隊政委。隨後,彭詠梧到奉節青蓮鄉、以青蓮鄉中學教師身份為掩護,組織青蓮鄉中學師生向廣大農民宣傳土地大綱,並親自到農民中進行演講,宣傳黨的政策。羣眾深受啓發,紛紛要求參加游擊隊。12月15日晚,彭詠梧在奉節縣曇花鄉召開了川東遊擊隊奉(節)大(寧,即巫溪)巫(山)支隊成立大會,陳太侯任司令,彭詠梧任政委,蔣仁風任參謀長。並決定於1948年1月8日在雲陽雲安鹽場和巫溪大寧鹽場舉行起義,奪取兩場税警隊的槍支,提取鹽税款,然後迅速解決區、鄉地方武裝,擴大游擊隊,開闢奉、大、巫遊擊根據地。但由於事機不密,被敵查覺,防範甚嚴。彭詠梧等領導當機立斷,迅速襲擊雲剛商業重鎮南溪和巫溪西寧鄉公所。他們搗毀了鄉公所,拿下8個糧鋪,繳獲機槍兩挺、步槍40餘支,手槍4支和若干物資。首戰告捷,大大鼓舞了游擊隊員的戰鬥士氣。1948年1月ll日,當巫溪西寧暴動隊伍返回青蓮鄉時,在銅錢埡發現奉節保安隊前來包圍游擊隊的指揮機關青蓮中學,游擊隊員則馬上搶佔有利地形,佈置口袋戰,打得敵人昏頭轉向,棄械而逃。

彭詠梧英勇犧牲

彭詠梧領導的游擊隊聲威大振,使敵人心驚膽顫。國民黨反動派立即調兵遣將,圍剿“彭詠梧游擊隊”。萬縣副專員兼保安司令李鴻濤也調集雲陽、奉節兩保安中隊直撲奉節青蓮、曇花、公坪、大寨一帶,對游擊隊進行南北夾擊,企圖消滅游擊隊。由於敵眾我寡,彭詠梧決定將隊伍暫轉青蓮鄉老寨子,待機行動。此時,保安隊瘋狂撲向老寨子。彭詠梧、盧光特、蔣仁風等分析了整個形勢,決定兵分兩路,轉移到外線作戰。彭詠梧率領一路基幹隊,從正北面突圍,到巫溪紅池壩、湯溪一帶活動。另一路從西北面突圍。15日下午,彭詠梧帶領游擊隊向巫溪方向轉移,由於道路不熟,走了彎路,加之連續的急行軍。隊員們又渴又餓又累。當部隊在黑溝埫暗洞包宿營做飯時,被尾追而來的國民黨部隊581團正規營包圍。彭詠梧沉着應戰,指揮步隊突圍。在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後,立即從身上取出同志們的組織關係和聯絡關係吞進肚裏,不讓它落入敵人之手,保護了黨組織和同志,並掩護游擊隊員迅速突圍,最後自己中彈壯烈犧牲(1948年1月16日在巫溪安子山戰鬥中犧牲)。
彭詠梧犧牲後,敵人野蠻地砍下他的頭,掛到奉節竹園坪場的城樓上示眾,妄圖嚇倒革命力量。幾天後,羣眾冒着生命危險搶下彭詠梧的頭顱。由於環境惡劣,只得把頭顱和身軀分葬兩地。建國後,人民羣眾將烈士的顱骨和身架骨合葬在奉節縣城中心廣場旁邊,並建立了烈士陵園。文化大革命時期,江青等一夥歪曲川東地下黨的革命鬥爭事實,彭詠梧也受到株連,羣眾千方百計保護了烈士的墓碑地,使它免遭破壞。
雲陽人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在原老城的廣場樹立了彭詠梧江竹筠夫婦的大理石塑像。隨着雲陽移民新城的建成,一尊嶄新的彭詠梧、江竹筠烈士雕像如今已巍然聳立在民德廣場。而在彭詠梧的家鄉,他曾苦苦求學的學校,也已經回到人民的懷抱,學校幾經易名,如今以彭詠梧烈士命名的一所嶄新學校正蓬勃發展。“彭詠梧烈士紀念室”也於1997年在彭詠梧小學校內建成,如今是雲陽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經接納社會各界參觀人數達五萬餘名。詠梧家鄉的父老鄉親每年的“11.27”紅巖革命烈士殉難日都要舉行紀念活動,緬懷他們的好兒子彭詠梧,緬懷千千萬萬為了中華民族的的解放而光榮獻身的先烈們!

彭詠梧其它

彭詠梧烈士遺骸遷葬經過
詠梧園中的烈士雕像 詠梧園中的烈士雕像
1947年12月15日在奉節青蓮鄉鄰近的曇花鄉母聖埡,彭詠梧、陳太侯主持召開了川東遊擊縱隊奉大巫支隊成立大會,彭詠梧代表上級黨委指派陳太侯作支隊司令員,自己兼政委。經過多年準備,其時支隊已有黨員30多人,游擊隊員600多人,槍支250多支,決定1948年1月28日在雲、奉、巫三縣同時暴動。由於游擊隊的活動不夠隱蔽,引起敵人戒備,一時三縣同時暴動無法下手,只好先突襲雲陽商業重鎮南溪。
1月9日南溪首戰告捷。國民黨反動派驚恐萬狀,為撲滅這支革命力量,立即調正規軍79師駐防萬縣,其下屬3個團進駐奉節、巫溪、雲陽。師長方靖派駐巫溪的581團田演梧營與雲、奉、巫三縣警察中隊“血洗青蓮,踏平公(平)曇(花鄉)”。為保存力量,避免損失,彭詠梧提出“轉移外縣,紮下根來,殺回馬槍”的方針,決定兵分兩路,向外線轉移。彭詠梧率領基幹隊經竹園撤退巫溪紅池壩,1月16日遇敵伏擊,突圍時彭詠梧為掩護戰友英勇犧牲在奉巫交界的鞍子山黑溝淌。敵人砍下彭詠梧及另外幾位游擊隊員的頭顱,挑到五六十里外的奉節竹園坪場鎮上,先懸掛在竹園小學球場邊的洋槐樹上,後又移掛中拱橋上示眾,以發泄對共產黨的刻骨仇恨。
尋找烈士遺骨
彭詠梧犧牲後,戰友們曾多次冒死尋找烈士遺骨,無奈白色恐怖下,知情人不敢説出真相。1951年10月2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頒發了主席毛澤東親自簽署的彭詠梧烈士證書。1953年,彭詠梧同志的戰友——陳竹南、沈凱出任竹園區委書記和區長,他們多次利用冬閒時間尋找烈士遺骨。不知走了多少路,尋訪了多少人,排查了多少線索,終於得知彭詠梧遺骨失蹤“有隱情”。據知情人回憶:“彭政委”的頭顱在中拱橋木柵門上掛了一段時間後,慢慢腐爛了,掉在冬水田壩裏。鎮上一個叫陶世品的用撮箕裝上後,提到鎮後紅沙樑上悄悄埋了。通過這個線索,陳書記和沈區長找到這位姓陶的老人,在他的指點下到紅沙樑上取出烈士的頭骨,分別用木箱裝好,把他們重新並排安葬在牛場梁寶塔附近。雖然烈士的遺骸仍然毫無線索,但找到烈士的頭骨大大增添了他們的信心。
為尋找烈士遺骸,陳祝南等人眼睛盯在彭詠梧犧牲之地——鞍子山黑溝淌一帶。有空就去尋訪,也不知是沒找對人還是出於何種原因,沒有人承認知道這件事。時間在這樣漫長的尋找中又過去了五年,陳竹南不灰心,1958年到雙店檢查工作後,趁一點空閒,帶着雙店鄉書記潘海清、青年幹事彭月陽又徒步登上奉巫交界的鞍子山。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一道長滿松林的山樑上訪問到的農民正是當年掩埋烈士遺體的楊姓老人。楊家老人不瞭解山外的世界,稱陳書記他們為“師爺”,(國民黨統治時期,老百姓對在外做事的人統稱師爺。)態度很冷淡,怎麼也不肯説真話。經陳竹南與他拉家常,稱老鄉,老人的態度才慢慢和緩,開始起身為來人燒開水,指他家大門上及後牆上機關槍掃射的槍眼,講出他當初知道的情況。他説他聽鄉親們講,彭政委他們早就被發現並有專人跑幾十裏地到巫溪田營長處告密。彭政委他們煮包穀糊糊吃的時候就被包圍了。彭政委他們在我家的時候,我們就躲在不遠處,那機槍響得嚇死人,等槍聲停了,那些兵走後,我看見屋旁不遠處一條小溝沿上擺着兩具赤身裸體的無頭屍體,説是“共產黨頭子”,不準人收屍。出於做善事的動機,我趁夜晚悄悄把他們就地埋了。因怕人知道找我的麻煩,所以一直不敢承認。楊家老人又接着帶我們到當年埋烈士的地方指認。陳竹南萬分感謝眼前這位老鄉,從口袋裏摸出幾元錢説:“我代表政府感謝您為革命做的這件好事。”老人也十分激動,沒想到事情過了這麼多年,還有人來感謝他做了一件好事。
烈士陵園變遷記
初葬北門坡“烈士陵園”
移民搬遷前奉節縣城內的彭詠梧烈士墓 移民搬遷前奉節縣城內的彭詠梧烈士墓
1961年,建國後一部影響最大,政治意義最強的小説——《紅巖》出版了。不到兩年時間,重印累計達400萬冊。這“部震撼人心的共產主義教科書”同樣震撼了奉節人民,廣大羣眾強烈要求瞻仰彭詠梧烈士。倖存的戰友們紛紛向縣委建議:將烈士身首遷葬一塊,以慰烈士忠魂。1962年,奉節縣委決定將彭詠梧烈士遷至縣城北門坡“烈士陵園”,讓彭詠梧烈士的身首合一,得以安息。特指派縣民政局幹部楊奎、竹園區文書彭月陽經辦此事。區通訊員趙書生揹着縣裏帶來的木箱,冒着漫天風雪,幾個人趕到巫溪縣金盆鄉松濤村。在當地生產隊長支持下,8個農民協助他們挖取遺骸。
按照楊家老人的指點,挖了一米多深仍沒發現烈士遺骸,有人懷疑挖錯了地方。楊家老人仔細查看了一下週圍的地勢,堅定地説:“是這兒,沒錯!”估計水土流失墳越堆越厚了,彭月陽提出再挖挖看看。又往下挖了約30公分,突然竄出兩條筷子長的紅蛇,有的人要打,有經驗的人連忙制止,説:“挖出紅蛇就是挖到了地方(紅蛇生存的地方一般埋有屍骨)。”再往下一挖,果然不出所料,楊家老人所説的細節出現了:一排鮮黃的包穀杆——“我就地扯的包穀杆掩埋的烈士屍骨。”揭開包穀杆,就是兩具無頭屍骨。作鴛鴦狀,一頭一個。一具略長些,一具略短些。一敞風,鮮黃的包穀杆變成了褐色。彭月陽、楊奎連忙親自動手,按順序從坑裏一根一根拾起骨頭,然後照原樣放進帶來的木箱裏,連一根小指骨都沒拉下。(木箱大約三尺來長,尺多寬,中間隔着一塊木板,正好一邊裝一具屍骨。)收拾好遺骨,彭月陽等人隨即又來到奉節竹園區寶塔山,取出安葬在那裏的頭骨。將略大一點的頭骨放在略長一點的那具遺骨上,然後由楊奎帶回縣裏。
為了確認彭詠梧的遺骸,事前已作了充分的資料及論證工作。根據當事人回憶和有關資料分析,黑溝淌遭遇戰中犧牲的有彭詠梧、劉景太、李正青、王賴之、龔澤三、匡吉安等人。彭詠梧、劉景太犧牲在一塊,他們兩人的頭放在一起,後與竹園鎮犧牲的尹以成等二人的頭同掛在竹園鎮上。幾人比較,彭詠梧個子高大些,所以確定骨骼稍長點,頭骨稍大點的是彭詠梧烈士的遺骨。
彭詠梧烈士遺骨在當時的縣人委外傳達室裏放了幾天後,被安葬在北門坡“烈士陵園”。陵園裏建了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仿照北京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的,上書:“革命英雄永垂不朽”。
移民搬遷前奉節縣城內的彭詠梧烈士墓
再葬彭詠梧烈士陵園
隨着由小説《紅巖》改編的電影《烈火中永生》廣為放映,“雨霧濛濛的奉節城門樓上,掛着一顆顆血淋淋的人頭”畫面老是展現在紅衞兵眼前。紅衞兵小將向當時的縣革委請願,認為北門坡“烈士陵園”埋葬的人太雜,不適合將彭詠梧烈士安葬在那裏,要求把彭詠梧烈士安葬在專門的陵園裏,請求撥專款修建彭詠梧烈士陵園。1966年奉節縣委撥專款3萬元,在縣城人民廣場北面新建“彭詠梧烈士陵園”。據縣建築公司漆匠葉瑞卿回憶,當時從北門坡“烈士陵園”移出來的烈士遺骸用紅綢包裹着,安放在老縣城人民廣場原中山堂裏(原老縣城農業局大門處),葉瑞卿在旁邊一個臨時搭建的工棚裏一遍一遍給棺木刷着當地的土漆。後葉漆匠為彭詠梧烈士入殮,在一個豔陽高照的日子裏全城人民抬棺遊街(當地風俗),然後鑼鼓喧天把彭詠梧烈士安葬在“彭詠梧烈士陵園”裏。
“文革”中,因江青講話污衊川東地下黨是叛徒、特務,彭詠梧烈士陵園一度遭到毀壞。粉碎“四人幫”後,1980年縣政府又撥專款進行了維修,並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保護。1988年縣政府再次全面修繕了烈士陵園。人民日報廣告部編輯李守羣等人先後捐款培修彭詠梧烈士陵園。彭詠梧烈士陵園佔地兩畝,28級石梯上高聳着黑色的大理石墓碑。上書“彭詠梧烈士之墓”七個閃閃發光的鎏金大字。墓前是彭詠梧的半身銅像。陵寢高1.6米,長5米,寬約2米,水泥結構。陵園東側有40多平米的陳列室。陳列室外牆鑲有烈士生平簡介,彭詠梧烈士生前與夫人江竹筠、兒子彭雲的合影以及毛澤東主席簽署的彭詠梧烈士證明書影印件。室內陳列瞻仰烈士的知名人士的題詞和烈士遺物照片(竹園新政鄉寶塔村七組王昌環保存的彭詠梧烈士遺物——中華牌鋼筆、刮鬍刀交縣黨史辦保存)。
現位於白帝城風景區魚復浦寶塔坪的詠梧園 現位於白帝城風景區魚復浦寶塔坪的詠梧園
每年清明節奉節人民都會有組織的或自發的到烈士陵園掃墓紀念。人民路小學的少先隊員還自己動手製作了彭詠梧烈士陵園的吊牌。彭詠梧烈士犧牲四十週年紀念日,全縣開展了廣泛的紀念活動。彭詠梧烈士的長子彭炳忠、次子彭雲一行前後趕來掃墓。並在父親身前戰友及黨史、民政部門負責同志的陪同下到原青蓮鄉青蓮中學所在地,烈士生前組建黨的“奉大巫工委”及“川東遊擊縱隊奉大巫支隊”遺址,發動武裝起義的策源地參觀,在“奉大巫起義紀念碑”前留影紀念。彭詠梧烈士犧牲地、頭顱懸掛地、頭骨、身軀掩埋地均一一進行了悼念活動,留影紀念。在寶塔山彭詠梧烈士第一處身首合葬地,與彭詠梧同時犧牲,掩埋一處的烈士陳景太仍長眠在那裏,彭炳忠同志親手製作了一個松枝花圈,敬獻烈士墳前。
現位於白帝城風景區魚復浦寶塔坪的詠梧園
三遷寶塔坪“詠梧園”
因為國家修建三峽水電站,奉節縣全城搬遷,彭詠梧烈士墓不得不再次遷建。2004年12月新的彭詠梧烈士墓在白帝城風景區落成,取名“詠梧園”。
“詠梧園”位於白帝城風景區魚復浦寶塔坪中心地帶,佔地約15畝,投入資金260萬。2004年遷建彭詠梧烈士陵園過程中,彭雲夫婦於5月25日再次來到奉節進行悼念。有關方面多次向他們徵求彭詠梧烈士陵園遷建的意見,彭雲對“詠梧園”的設計較為滿意,並儘自己所能出了一份力。2005年全縣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中,不少機關黨支部組織黨員到彭詠梧烈士墓掃墓,在烈士墓前重温黨的誓詞,再次向黨宣誓。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