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祖井

鎖定
彭祖井在徐州有兩處,相傳為彭祖親自挖鑿。一處在大彭山北大彭村頭;另一處原在市內統一北街彭祖宅內。明嘉靖《徐州志》載:彭祖籛鏗,堯封之彭城,州城中有故樓、宅及井。清代道光《銅山縣誌》載:“彭祖井,在北門子城內,有石刻“彭祖井”三字,現碑刻已遷到徐州博物館內。
中文名
彭祖井
地理位置
徐州
建造時間
明代
現遷入
徐州博物館

彭祖井歷史介紹

天下第一井——彭祖井 天下第一井——彭祖井
唐代著名詩人皇甫冉在《彭祖井》詩中寫道:“上公旌節在徐方,舊井莓苔近寢堂。訪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鄉。清虛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長。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至於彭祖祠內的彭祖井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古蹟,相傳此井泉如玉液,常飲此泉可以長壽。明朝一詩人馬惠曾為“彭祖井”賦詩一首,“古井城邊不記年,名留彭祖世相傳。玉沉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龍客已仙。秋石苔浸秋雨積,梧桐葉落晚風旋。誰能更把寒泉浚,一飲須教壽八千。
在彭祖井旁豎立着十丈高的石碑,上書“彭祖井”三字,落款署名已看不清。現此碑已移到徐州博物館的碑園內。有關彭祖井傳聞很廣,在北京的國子監內,有一塊明朝萬曆丁丑年(1577年)鐫刻的“彭祖觀井圖”上面刻有彭祖觀井的畫像。彭祖腰繫纜繩連着柳樹,由書童扶持躬身觀井,其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圖左上方有宋陳端題名,讚揚彭祖處事小心謹慎,希望後世效法彭祖。

彭祖井詩詞文化

彭祖井(一本題上有奉和王相公五字)
彭祖祠 彭祖祠
作者:皇甫冉年代:唐代
上公旌節在徐方,舊井莓苔近寢堂。
訪古因知彭祖宅,得仙何必葛洪鄉。
清虛不共春池竟,盥漱偏宜夏日長。
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將調鼎獻明光。
彭祖井
作者:馬蕙年代:明代
古井城邊不記年,名留彭祖世相傳。
玉繩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龍客已仙。
石苔侵秋雨積,梧桐葉落晚風旋。
誰能更把寒泉浚,一飲須都壽八千。

彭祖井與徐州井文化

宋繪明刻彭祖觀井圖 宋繪明刻彭祖觀井圖
先秦的《擊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誰發明了打井?《呂氏春秋》《淮南子》均説是“伯益作井”。徐州古代稱徐國,就是伯益之子弱木建立的。徐人作井,歷史可謂久矣。
歷史最古的井:彭祖井
考古報告説,由於徐州城數次被黃水淹沒,從地表到地下11米左右有六層文化層,即明、宋、唐、南北朝、漢和戰國六個時期,在這些古城遺址中,往往發現分別以石、磚、陶砌成的生活用水井。
現存最古老的井,應該是彭祖井。徐州的彭祖井有兩處,一處在統一街彭祖祠內。明嘉靖本《徐州志》記載:彭祖,堯封彭城,“州城中有故樓宅及井”。唐朝皇甫冉的《彭祖井》説:“上公旌節在徐方,舊井莓苔近寢堂”。另一處在大彭村,歷史更久遠一些,泉清水旺,相傳為彭祖開掘。周圍村民世世代代飲用此水,感念彭祖的恩德,立碑以志,上鐫“彭祖井”三大字。
地勢最高的井:飲鶴泉
飲鶴泉原名石佛井,位於雲龍山頂,穿鑿巖石而成。雲龍山海拔142米,飲鶴泉鑿於其上,這可算是徐州地勢最高的水井了,全國罕見。北宋地理名著《太平寰宇記》記載:“有井在石佛山頂,方一丈二尺,深三里,自然液水,雖雨旱無增減。或雲飲之可愈疾。時有云氣出其中,去地七百餘尺。”飲鶴泉井中之水為洞內巖縫滲漏而來,水質甘美,含有礦物質,所以説“飲之可愈疾”。
飲鶴泉據推測與雲龍山北魏石佛系同一時代鑿成,明嘉靖戊申年重新疏浚。明天啓年間(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張璇再次疏浚,因毗鄰放鶴亭,故改名“飲鶴泉”,並題立碑於井南。
1962年,市政單位曾重疏浚飲鶴泉井,測得井深24.6米,和舊志所説“七丈餘”相符。井壁系穿巖鑿成,有兩條石縫:一在北側,一在西南側,估計這便是水源通道。“聞道君家好井水,歸軒乞得滿瓶回。”這就是蘇軾當年對飲鶴泉的讚美。蘇軾詩中言及徐州井還有好多處,如《留題石經院》中説:“窈窕山頭井,潛通伏澗清。欲知深幾許,聽放轆轤聲。”這裏的“山頭井”,是在戲馬台上石經院內,可惜早已填沒了。
市區古井:倒馬井
倒馬井徐州市區唯一保存比較好的古井。位置在擷秀中學西側,距離黃河百餘米。倒馬井水質好,周圍百姓喜愛有加。十幾年前,這片拆遷建樓房,民工把建築垃圾傾倒在倒馬井裏,百姓知道了,齊心反對,你填我淘,終於護井成功。鄉親的古井情結感人至深,書法家王冰石聞訊,欣然題字立碑。現在倒馬井依然被保護得很好,井水清凌凌的,捶衣、淘菜、洗瓜果,依然為百姓服務。
倒馬井名稱的由來,傳説不一。有的説,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騎馬路過此地,井邊地濕苔滑,馬倒人未倒,故名倒馬井。比較可靠的解釋是,此處距離西門外校場(原醫學院)比較近,校場是兵馬操練之處,人馬渴了,來此飲水,飲畢即回,日久成習,主人放馬獨自來此井飲水,老馬識途,馬飲完自己倒轉身返回校場,久而久之,便稱倒馬井。由此推測,倒馬井的開鑿時間,大約在明末清初。
與戰爭有關的井
《墨子·備城門》講道:“百步一井,井十甕。”就是説,守城的一方要每百步挖一眼井,每眼井配備十個汲水的甕。徐州四個城門和重要機關附近都有水井。倒馬井、大同街的井都與此相關。統一街北門裏,就有口老水井,一直保存到20世紀末拆遷前。現在少華街、原縣前街這重要地段,有四口井七個井眼,號稱“七星井”。1993年秋,徐州南門大街工地發現三口水井。2006年夏,大同街工地發現的明代徐州重要軍事機關徐州衞,有盔甲庫、有彈藥庫、有辦公房間,同時也有口直徑約1米的水井,這口井平時飲用,戰時即為軍井。
城下城與井下井
徐州的井下井是黃河氾濫造成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現在五中附近的二眼井。之所以稱為二眼井,不只是有兩個井眼,而是井下有井,井下套井。原來明天啓四年,徐州黃河在奎山決口,老城全部埋在黃土之下。數年之後,崇禎年間,在廢城上重建新城。人們憑着記憶,在原城門處建城門,在原道路上開新路,這二眼井不偏不倚,開鑿在原來井上,方位竟然那麼準確,可謂是天下奇聞,上蒼恩賜。可以想象當年人們何等的驚喜!地下舊的二眼井直徑比較小,還有個石井台,新的二眼井直徑比較大,也仿舊鑿個石井台。
與井有關的街巷。大同街從東門到西口,有五六口井,小井沿、後井沿地名猶存。倒馬井南側有福水井,清同治年間的徐州府圖上就有福水井,今天福水井成為了小區。户部山南有蓮花井,現在蓮花井填沒了,蓮花井巷、蓮花井小區卻叫得挺響。彭井涯、二眼井等均因井得巷。

彭祖井與養生文化

彭祖像 彭祖像
毛主席1952年10月到徐州市,他在接見徐州市領導幹部時説:“徐州是養生學的發祥地。堯時,有位叫籛鏗的,是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位養生學家。堯封他到大彭,也就是徐州市區周圍這塊地方,建立了大彭國。”毛主席説:“彭祖為開發這塊地方付出了極大的辛勞。他帶頭挖井,發明了烹調術,建築城牆。傳説他活了八百歲,是中國歷史第一長壽之人,還留下養生著作《彭祖經》”。毛主席説:“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夫子就非常推崇他,莊子荀子呂不韋等都曾論述過他,《史記》中對他有記載,屈原詩歌中也提到過他。大概因為他名氣太大了,到了西漢,劉向在《列仙傳》中竟把他列入仙界”。
彭祖, 姓籛名鏗。生活於上古三代,是位大名鼎鼎,譽滿華夏的聖賢人物。稱之為“上古大賢,道家先師,中華壽神,氣功開源”。彭祖是聖人眼中的聖人。從彭祖到孔子兩千多年,從孔子到現在又有兩千多年。孔子之名,家喻户曉,孔子之言,到處流傳,孔子的形象,何其偉大!孔子視彭祖,猶如今人視孔子,可見,在兩千多年前彭祖的地位就非常顯赫了。在哲人看來彭祖為得道之人,為集上古養生術大成之人。諸子百家儘管學術思想不盡相同,但多引彭祖為據,以增強其立論的權威性和説服力。足見彭祖惶惶於哲人心中,長留於哲人哲言。
彭祖之道和養生術影響很大,長期流傳。歷代道家或醫學著作中零零散散保存着彭祖的養生學內容。彭祖的養生之道是原始社會後期人類醫療保健實踐記載。其大致內容可分為彭祖攝養術,彭祖導引術,彭祖服氣術,彭祖房中術等和彭祖烹調術幾個方面。尤其是彭祖作為烹調的創始人,受到歷代廚師們的尊重,代代有傳人。彭祖所首創的名餚做法,隨多數失傳,但也有流傳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