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然

(80後“養土雞”的海歸)

鎖定
彭然,2001年到澳大利亞留學,學了8年的多媒體設計。他從澳洲回到重慶後,彭然從自己的高中同學李興懿那裏得到一個消息,林間養雞現在很吃香,但是搞成規模的並不多。於是彭然與李興懿兩人以此創業。
中文名
彭然
國    籍
中國
職    業
養殖户
性    別

彭然創業初期睡草窩

銅梁安溪鎮龍峯村,安溪河就從村頭流過。在龍峯村外有一片山林,茂林修竹。彭然和李興懿看好這裏達80畝的竹林,把這裏租了下來,準備進行林間養雞。
真幹起來,彭然才知道,想當雞倌不是那麼容易的。雖然從父母那裏得到一些創業的知識,但是從來沒幹過的彭然和李興懿還是吃足了苦頭。錢是貸款來的,父母已經説明白了,要創業可以,自己白手起家,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後面的苦肯定吃不下來。
“每天醒來,就想起自己從銀行貸的款。那就是欠的錢呀!”彭然知道了揹着一身債的感覺。“那裏就是一片山林,什麼也沒有,人跡罕至。”彭然説,建立養雞場時,沒有牀睡覺,就用草堆了一個草窩睡在裏面。長這麼大,第一次天天晚上睡草窩,這滋味,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等養雞場建好後,買來了蛋,在師傅的幫助下,小雞孵出來了。“小雞要呆在37至38℃的孵化室裏。”彭然説,因為電壓不穩,為了保證孵化室不斷電,他們和工人就不敢開電暖爐。春節期間零下好幾度的温度,大家就這樣躺在牀上,冷得睡不着,就起來到孵化室裏巡視,觀察小雞的生長情況。

彭然不開跑車開長安

最難過的還是寂寞。養雞場的風景很好,但是安靜得讓人心慌,除了工人,就沒其他人了。電話不通,網絡不通。這讓從小到大生活在城市裏的彭然很不適應。“到現在,我也只敢説,我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彭然説。在辦養雞場後,自己的跑車很少再摸了,換成了更為實用的長安貨車。
從父母那裏取經,有創業經歷的父親一再告誡要注意銷售。但是彭然和李興懿沒當回事。結果,當出欄量達到1萬隻時,兩人慌了。這麼多雞,沒人買怎麼辦?“這讓我好幾個月睡不着覺。”彭然説,平均5個月就能長成一批雞,全是用穀子、玉米喂大的,但是雞再好,沒人來買還是變不成錢。銀行的貸款就在頭上懸着。那段時間,天天早上4點起牀去跑銷售,直到晚上回雞場給雞準備第二天的伙食。“人都累變形了。”彭然説,還好這時銷路打開了。
“我終於知道了父母創業來之不易。”彭然説,自己會養雞場當成一項事業來做,把它發展壯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