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海濤

(浙江長興縣任首任縣長)

鎖定
彭海濤( 1917-1987),原名許道琛,是一位普通的抗日戰士,後又是宣城縣地方黨組織的主要領導人。 [1]  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  彭海濤加入黨組織後,先後擔任中共廣德縣工委、中共郎溪縣工委和中共廣郎中心縣委宣傳部長。 [1] 
中文名
彭海濤
別    名
許道琛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7年
出生地
安徽省廣德縣

彭海濤人物生平

彭海濤,廣德誓節渡人,少年讀書,1934年年僅17歲的他在兄長的影響下就參加了革命活動。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發生後,他在家鄉積極組織抗日羣眾,採用各種形式宣傳抗日。1938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此他就堅定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決心將來不論遇到什麼艱難和險阻,絕不退縮,將革命進行到底。 [1] 
彭海濤加入黨組織後,先後擔任中共廣德縣工委、中共郎溪縣工委和中共廣郎中心縣委宣傳部長。1940年6月調任機關駐金寶圩的中共宣當蕪中心縣宣傳部長。1940年9月14日,頑軍108師糾集國民黨地方武裝200餘人竄到金寶圩,襲擊宣當蕪中心縣委領導的宣當蕪遊記大隊,第二天又偽裝新四軍襲擊中心縣委聯絡站。駐在與聯絡站相距不遠的中心縣委機關人員發現聯絡站被襲,報告了當時在中心縣委機關職務最高的領導者彭海濤,彭立即果斷地指揮所有人員攜帶文件和幾千元公款安全轉移。 [1] 
1940年12月,彭奉命到宣城孫埠接替孫宗溶中共宣城縣委書記的職務。當時正值皖南事變前夕,形勢緊張,彭可謂臨危受命。當時他和縣委宣傳部長向陽、組織部長江漢一起將已暴露的黨員該轉移的轉移,該隱蔽的隱蔽,保護黨組織不受損失。1941年1月上旬,皖南事變發生,彭又和向陽、江漢積極安排未暴露的黨員和可靠的羣眾,掩護已突圍出來路過宣城的新四軍人員,保證他們的安全,並設法讓他們儘快順利地通過頑軍的封鎖,前往蘇南。同年下半年形勢有所緩和,彭、向等人又積極籌集武器,準備建立武裝。1942年夏,宣城縣委領導的宣城游擊隊正式建立。當初游擊隊雖不到十人,當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到1943年11月已發展到30餘人槍。 [1] 
為更好的領導這支武裝,1943年11月,中共皖南地委派有武裝鬥爭經驗的兩位老紅軍陳洪(時任皖南地委組織部長)和段廣高來宣城。同年11月,將宣城游擊隊擴建為宣城遊記大隊,陳洪任宣城縣委書記和遊擊大隊政委,彭海濤任縣委副書記和遊記大隊副政委,段廣高任縣委軍事部長和遊擊大隊大隊長,宣傳部長向陽任副大隊長。在縣委領導下,這支武裝經近兩年的發展,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已發展到500餘人槍,成為保衞宣城中東部抗日根據地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及打擊日、偽、頑的堅強力量。 [1] 
彭海濤自參加革命到1945年11月,先後3次被捕,每次被捕他都堅貞不屈,死裏逃生。 [1] 
1946年2月23日,彭海濤抵達廣德找到了黨組織。長期的鐵窗生活,使彭的身體遭受嚴重的摧殘,他一到廣德就大病一場,組織上安排他治療休養。經過兩個多月的療養,身體還沒完全康復,他就要求組織安排工作,不久就奉黨組織指示,先後到宣城、寧國等地領導當地的游擊隊同敵人展開武裝鬥爭。 [1] 
1947年9月中旬,中共蘇浙皖邊工委派彭海濤率主力一連進入廣德楊灘,以白馬廟為中心向南發展,開闢廣(德)寧(國)孝(豐)地區。10月,按照華東局 10月2和皖南地委10月9日關於南進的指示,邊工委決定正式成立廣寧孝縣工委及廣寧孝縣民主政府,彭海濤任縣工委書記兼縣長。 [2] 
1949年4月,江南大地解放,經黨組織安排,他前往浙江長興縣任首任縣長。 [1] 

彭海濤主要事蹟

彭海濤自參加革命到1945年11月,先後3次被捕,每次被捕他都堅貞不屈,死裏逃生。下面主要敍述他第3次被捕後與敵不屈不撓的鬥爭事蹟。 [1] 
1945年9月,抗日戰爭勝利後不久,中共宣城縣委黨政幹部及其武裝奉命隨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北撤。途中,彭海濤和向陽奉命率一排人回師宣城堅持鬥爭。此時,宣城境內到處佈滿了國民黨軍隊,彭、向率領的一排人不久便被打散。1945年11月初,彭海濤帶兩人到孫埠桂峯鄉一帶聯絡被打散的同志。一天,他將數支槍筒埋藏起來,槍栓交由另一人保管,當夜住宿在王村保長王傳新家。由於王的告密,彭落於桂峯鄉反動武裝之手。在鄉公所,敵人逼彭交出埋藏的槍筒,此時,彭方知保管槍栓的人已經暴露了秘密,於是就很爽快的説:“槍是我埋的,而且還很多,但不告訴你!”敵人恐嚇道:“你光留下槍筒有什麼用,如不肯交出,恐怕你的腦袋就難保了!”“我已準備死了,這嚇不到我。”彭海濤坦然毫無懼色,敵人氣急敗壞:“你不在乎命,我們還在乎槍支呢!”敵人不甘心,隨後又派一位當時頗有聲望,又和彭熟悉的紳士崔某前來勸降。崔某先是虛情假意地説是來看望老朋友,後又繞着彎的暗示彭要識時務,然而沒等崔某把意思説透,彭就截斷他的話:“你如果是來看我,我感謝,你如是‘識時務者’,別的話就免講了!”給崔某碰了個釘子。敵人見彭軟硬不吃,氣得將彭捆綁起來吊了半夜。 [1] 
國民黨地方武裝對彭海濤毫無辦法,於是就準備將其移交駐在水東的國民黨145師。第二天,敵人將彭的兩手拉直捆綁在扁擔上,整個身體形成一個十字架押往水東。途經孫埠街道時,彭海濤昂首緩步向前,高呼反蔣口號,沿街羣眾無不為之動容。到了水東,145師一位副師長了解了彭的情況後不敢硬來,便故作客氣的對彭説:“咱倆聊聊吧,我們和你們打起來是一場誤會……現在毛澤東和蔣委員長談判已成功,簽了協議,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和好呢?”接着又滿臉堆笑道,“現在你只要寫封信,給你被打散的部下,叫他們到指定的地點集中,我馬上就釋放你。”彭海濤洞穿了敵人的陰謀,於是一針見血地指出:“既然是誤會,就應立即放我,信,我是不會寫的!”敵副師長黔驢技窮,頓時暴跳如雷,但為了向上司邀功,也不敢傷害彭,決定將彭海濤押往國民黨23集團軍總部駐地——績溪。 [1] 
在績溪,敵人給彭海濤釘上十幾斤重的腳鐐,多次審訊,均無收穫。於是又將他與其餘60餘名同志作為政治犯押往杭州。 [1] 
在杭州監獄裏,彭一方面探察牢房周圍的警戒情況,一方面團結難友共同與敵人作鬥爭,並尋機越獄。然而幾次越獄計劃都未能實現。敵人開始懷疑彭是組織者,曾3次提審、拷打他,但他堅貞不屈。敵人見其如此頑固,轉而變換伎倆,派人與彭“談心”,規勸他:“只要你承認抗戰勝利是國民黨的功勞,辦個手續就可以出去。”彭海濤一陣冷笑,輕蔑的反駁道:“共產黨抗日功不可沒,國民黨想下山摘桃子,辦不到!”敵人束手無策,稱彭為“頑固分子”。 [1] 
根據毛澤東和蔣介石談判簽訂的協議,1946年1月有各黨派(包括共產黨)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召開,會議期間,杭州監獄的敵人為了表示“關心”政治犯,在監獄裏召開“犯人”會議,虛假地徵求意見。彭海濤抓住這一機會,組織難友同敵人展開針鋒相對的鬥爭。在會上,難友們質問監獄長:“我們打鬼子有什麼罪?犯了什麼法?”直問得敵人啞口無言,會議不得不草草收場。 [1] 
敵人開始覺察到,彭海濤關押在哪裏,哪裏的麻煩事就多。於是,經常將彭調換監所,最後將其從第八區隊調至第三區隊看管。在這裏,彭又串聯一些共產黨員,秘密建立了監獄黨支部,領導難友們同敵人開展各種鬥爭,特別是組織越獄。在前後3次集體越獄均告“流產”後,黨支部決定採取個別行動的辦法,化整為零,逃出去一個是一個。彭認為寧肯越獄失敗,也比在獄中困死好。他對難友方全勝(方原是宣城遊記大隊特務大隊班長,曾負傷,因舊傷復發未能隨部隊北撤,後被捕)等人説:“出去了,還要搞槍幹革命!” [1] 
經過一段時間觀察,同在一個獄室的許玉林發現,監獄樓上一間空房的窗户可以利用。經過周密安排,於1946年2月14日,趁敵人看管鬆懈的時段,彭海濤、許玉林、蔣正清、方策等4人先後翻窗越獄,成功逃出虎口。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