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桂萼

鎖定
彭桂萼(1908~1952),字小圃,筆名震聲、丁屹、長戈、號兵、彭鵬等。雲南省臨翔區馬台鄉大忙頂村人。1946年11月當選國大代表,出席中華民國國民代表大會。 [1] 
(概述圖來源) [1] 
全    名
彭桂萼
小圃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本    名
彭桂萼

彭桂萼人物經歷

彭桂萼的祖、父兩代以教育為業,是地方上的知名人士。父彭藝圃早逝,賴母親杜喬玉撫養兄妹三人成長。
彭桂萼幼小時在昔本新村小學讀書,12歲入縣城高小。因他讀過私塾,古漢語有較好的基礎,作文常被貼堂示範,是班中的高才生。彭喜讀書,兼習篆刻繪畫。民國16年(1927)春,他從緬寧徒步到昆明考入雲南省立第一中學。在省一中時,愛好詩歌,寫了不少新詩,得到楚圖南和李生莊兩老師的讚揚。畢業後,繼考入東陸大學預科第八班。當時他和緬寧旅省同鄉蔡國銘等共同主編《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在刊物上發表了不少詩文,常給報紙副刊投稿。
東大預科結業後,他返回故鄉緬寧,開始在緬寧從事教育工作。先在中學任教,後兼女子師資訓練所所長,再任中學校長。民國25年(1936)到雙江省立簡易師範任教,併兼編輯主任,主編叢書、校刊多種。民國29年雙師遷緬寧,他被委任為省立緬雲師範學校校長。在這時期,他努力創作,有不少反映邊疆生活的詩文、文學論文、散文、小説等,除在彭主編的校刊和《警鐘》季刊發表外,也向國內報刊踴躍投稿,和國內文藝界的一些作家有廣泛的接觸和通訊聯繫,其中有郭沫若、王亞平、臧克家、老舍、舒羣、孟十還、趙景深、聞一多、穆木天、徵軍、蒂克等,都對彭的詩予以高度評價,併為彭的詩歌作專文評價、寫序言、題字。
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大的一批文藝界前輩薈萃於昆明,彭桂萼一一登門拜訪,和他們親密交往。這一時期,彭寫了許多喚醒後方民眾起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作品,領導學生開展各種抗日宣傳活動。彭被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昆明分會選為理事,也被廣州中國詩壇社吸收為會員。
民國38年(1949)4月,彭桂萼任國民政府緬寧縣長,當時2縱11支隊在臨滄,彭先到餘建勳的“滇西剿匪指揮部”任秘書,11支隊撤離臨滄,彭於10月6日就任縣長,同時兼任緬寧區保安副司令,緬寧守備司令。在職期間,主持頒佈嚴緝訓令,辦新政訓練班,成立緬寧縣改革委員會。12月14日,響應盧漢通電,宣佈緬寧起義,改組緬寧縣政府為緬寧縣臨時軍政委員會,任主任委員。1950年2月,邱振聲、邱振昌、蘇新池等在博尚也響應起義,率部與彭桂萼、何中極等會合,重組軍政委員會,彭桂萼任主任委員,邱振聲任副主任委員。1950年5月,中共黨政軍代表接管緬寧縣。5月11日舉行新舊政權交接儀式。彭桂萼完成移交手續後,縣人民政府委派彭為緬寧文化教育整理委員會主任,在寒暑假培訓中小學教師,經緬寧各族各界人民代表選舉為緬寧縣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的副主任,同時在緬寧中學任教。
彭桂萼十分重視民族教育工作,號召學生到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開發教育處女地;對邊疆少數民族學生從寬錄取,多加鼓勵教導。彭是一個極為稱職的好教師,教學十分負責。中學各科,彭都能講,只要有教師請假,彭就來代課,講得深入淺出,人人聽得懂、喜歡聽。
1950年在減租退押、清匪反霸、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彭桂萼被捕入獄,1952年農曆正月初八日,判處死刑槍決。1983年11月15日臨滄縣人民法院重新作出刑事裁決,恢復彭桂萼起義人員政治待遇,由政府補發善後費,其親屬將遺照衣冠立墓於斑鳳山。 [1] 

彭桂萼著作詩文

彭的詩文,先後發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上,如廣州的《救亡日報》、《中國詩壇》,延安的《戰地》,上海的《青年界》、《大時代》、《各種人生觀》、《小朋友》,江西的《新詩源》、《贛報》,南京的《邊事研究》,四川的《詩星》、《重慶》,湖南的《詩焦點》,昆明的《抗戰週報》、《戰時刊》、《文化崗位》、《詩與散文》、《南方》、《西南邊疆》、《詩刊》、《金聲》、《教育與科學》及各種日報;騰衝、雲縣、順寧、雙江、緬寧等地方報也有他的作品發表。在文藝界和詩壇很有影響。
彭桂萼的著作,可分為三方面:邊疆論著有《雙江》、《西南邊城緬寧》、《邊地之邊地》、《收回雙江勐勐教堂運動》和《天南邊塞耿滄瀾》5種;語文論著有《怎樣研究國文》、《怎樣閲讀讀物》;新詩集《震聲》,郭沫若題簽,馬子華序(1938年出版);《邊寨的軍笳》,老舍題簽,雷石榆序(1941年出版);《瀾滄江畔的歌聲》,穆木天題簽並序(1945年出版)。他編輯的刊物有:《緬寧旅省學生會會刊》3期;《雙江簡師叢書》1部10種;新詩集《天海歌聲》1冊;《雙江校刊》5期;《警種》季刊6期;《警鐘叢書》4種。 [1] 
參考資料
  • 1.    武定雲主編;臨滄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臨滄縣誌,雲南人民出版社,1993.12,第631-63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