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彭孝軍

(中國科學院院士、精細化工專家)

鎖定
彭孝軍,1962年10月出生於湖南澧縣,精細化工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3] 
彭孝軍於1982年從大連工學院 [17]  畢業,之後在武漢染料廠工作;1986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1989年獲得大連理工大學博士學位;1990年至1992年在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2年回到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工作;1996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7年擔任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2001年至200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有機化學系和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12]  ;2008年當選為遼寧省首屆攀登學者;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5]  ;2019年擔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2020年擔任大連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 [11] 
彭孝軍主要從事精細化工領域功能分子結構設計、清潔製造工藝的研究 [5] 
中文名
彭孝軍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湖南省常德市澧縣
出生日期
1962年10月
畢業院校
大連工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1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性    別

彭孝軍人物經歷

彭孝軍
彭孝軍(8張)
1962年10月,彭孝軍出生於湖南省常德市澧縣。
1976年9月—1978年7月,就讀於湖南澧縣壋市中學。
1978年9月—1982年8月,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染料及中間體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982年8月—1983年8月,擔任武漢染料廠技術人員。
1983年9月—1986年8月,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精細化工專業,畢業並獲得碩士學位。
1986年9月—1989年12月,就讀於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專業,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
1990年—1992年,在南開大學有機化學專業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
1992年4月—1993年8月,擔任大連理工大學教師。
1993年8月—1996年6月,擔任大連理工大學副教授。
1996年9月,破格晉升為大連理工大學教授。
1997年,擔任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00年,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
2001年—200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有機化學系和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做訪問學者 [7] 
2007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2015年7月,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
2017年11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11] 
2019年,擔任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院長 [13] 
2020年,擔任大連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院長 [14] 

彭孝軍主要成就

彭孝軍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彭孝軍長期從事精細化工領域研究:從基礎理論研究出發,形成了近紅外比率熒光菁染料探針分子平台,為解決複雜體系熒光信息的定量獲取提供了新方法,被中國國內外廣泛應用;構建的耐候性噴墨打印染料產品體系,大規模產業化;創制的熒光探針在血液細胞分析系統的產業化應用,促進了中國在血液臨牀分析裝備領域從空白到國際一流的跨越 [6] 
  • 學術論著
根據2021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功能染料研究課題組網站顯示,彭孝軍先後發表論文350餘篇 [6]  。2015年起連續多年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7] 
  • 承擔項目
項目時間
項目名稱
2006年01月—2008年12月
DNA芯片熒光檢測探針的研究
2006年06月—2008年06月
噴墨打印機用耐候性特種染料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
用於檢驗醫學領域的新型熒光染料合作開發
2007年01月—2010年09月
生物分子檢測及醫學診斷用菁熒光標記染料
2007年09月—2011年12月
精細有機化工(染料、塗料、感光劑、粘合劑與日用化工等)
2007年10月—2009年12月
細胞內若干重要活性物質的熒光可視化及在診斷中的應用
2008年03月—2008年12月
生物分子熒光探針及加氫催化劑的研製
2008年08月—2013年08月
典型高效生物催化劑及其反應體系的開發
2008年08月—2013年08月
生物催化劑的環境適應機制
2008年09月—2018年09月
新型Cy3免疫分析熒光標記
2008年09月—2018年09月
微球免疫分析大Stokes位移長波長熒光標記
2009年03月—2012年03月
染料系列中間體清潔催化加氫技術
2009年05月—2012年05月
數碼噴墨印花用酸性染料
2009年09月—2009年12月
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國際研討會
2010年05月—2011年12月
酸性黃220#(中性黃S-2G)新工藝開發與研究
2010年05月—2010年12月
中美第四次化工學術研討會
2010年09月—2010年12月
2010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國際研討會
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第三屆兩岸化學工程與產品工程高峯研討會
2010年11月—2012年11月
染料中間體清潔催化加氫技術產業化
2011年02月—2014年02月
噴墨染料及產業化技術
2011年07月—2011年08月
2011 分子探針與熒光成像國際研討會
2011年08月—2013年08月
活性藍(19#藍)清潔生產技術(技術改造)產業化
2011年09月—2016年12月
染料分子激發態釋能調控與功能強化
2012年02月—2015年02月
熒光探針染料開發及產業化技術
2013年01月—2015年12月
企業創新發展能力建設(五分類血液細胞分析儀)
2013年03月—2023年03月
在微反應器中用三氧化硫磺化製備萘系磺酸的方法
2013年05月—2013年12月
第三屆可持續化工產品工程與過程工程國際研討會
2014年05月—2019年05月
激光打印機用彩色墨粉及產業化技術
2014年08月—2014年12月
第七屆兩岸三地化學工程與產品工程高端學術研討會
2014年09月
染料分子功能調控
2016年06月—2019年06月
漆渣回收利用制環氧鋅粉底漆
2016年12月
耐受性功能染料分子設計、合成及綠色應用研究
2017年06月—2022年06月
關於共建“活性染料及其中間體研究中心”的合作協議
2018年05月
第六屆分子傳感器與分子邏輯門國際會議
2018年05月
耐受性功能染料分子合成及綠色應用研究 [3] 
  • 科研成果獎勵
根據2021年10月大連理工大學功能染料研究課題組網站顯示,彭孝軍先後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得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2006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以及4項省部級一等獎、特等獎;授權中國國內外發明專利50餘項;參與起草國家標準20餘項、ISO國際標準5項 [6]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2003年
水基數碼彩色噴墨打印墨水
大連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4年
計算機彩色噴繪墨水的研製
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5年
大幅面數碼噴墨染料及其應用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協會技術發明一等獎(排名第一)
2006年
大幅面數碼噴墨染料及其應用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排名第一)
2009年
氫化酶活性中心化學模擬與光驅動催化制氫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四)
2011年
桌面打印墨盒關鍵技術
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特等獎(排名第一)
2012年
染料功能強化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排名第一)
2012年
可視化探針材料的設計與多位點識別新機制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二)
2012年
熒光染料功能強化的基礎與應用研究
高等學校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
2013年
熒光染料識別與響應調控的理論與應用基礎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第一)
2014年
新型電致化學發光標記物開發及其應用研究
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三等獎(排名第二)
2015年
《染料產品中23種有害芳胺的限量及測定》國家標準的修訂
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排名第一)

染料產品中的多氯聯苯的測定(GB/T24165-2009)
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二) [3] 

彭孝軍人才培養

據2022年4月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個人主頁顯示,彭孝軍共培養博士生103人,其中81人已畢業、22人在讀,碩士生90人,其中76人已畢業、14人在讀。 [15] 

彭孝軍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5年
遼寧省先進青年科技工作者

2000年
大連市十大科技青年

2001年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8年
全國化工優秀科技工作者

2008年
遼寧省首屆攀登學者 [3] 

2010年
遼寧省領軍人才

2010年
遼寧省優秀盟員

2011年
大連市領軍人才

2011年
第六屆遼寧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2014年
2012—2013年度大連市勞動模範

2016年
2017年
遼寧省傑出科技工作者

2017年11月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20年4月
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 [10] 

2020年5月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 [2-3] 
2020年12月
第二屆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 [8] 

2023年4月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16] 

彭孝軍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2017年2月
第十四屆中國民主同盟大連市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 
2009年


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化學化工學部委員

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委員會委員

美國染料與紡織化學協會會員

大連市石化行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3] 

彭孝軍人物評價

彭孝軍為中國打印耗材從被中國國外壟斷,發展到國際大國,做出了重要貢獻 [7]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學院評)
(彭孝軍)作為全球“高被引科學家”,他學術造詣驚才絕豔。作為高校院長,他產學研結合,桃李滿庭芬芳。作為中科院院士,他填補多項國家技術空白。貼近民生,自帶榜樣光輝。造福社會,無愧科研領路人 [8] (第二屆大連最美科技工作者頒獎辭)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