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霞村

(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西南部)

鎖定
彩霞村位於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西南部,隸屬官陂鎮管轄區。距鎮中心4.7千米,距縣城48千米。西與霞葛鎮相鄰。交通便利。
中文名
彩霞村
別    名
彩下村 [1] 
行政區類別
地理位置
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西南部
人口數量
5000人

彩霞村基本概況

彩霞村衞星圖 彩霞村衞星圖
全村總面積為**平方公里,總人口近5000人。彩霞村四面環山,風景秀麗,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全村年平均氣温22℃,無霜期353天,年降雨量1600——1800毫米,是理想的亞熱帶水果種植帶。

彩霞村基礎設施

村境內路網、電網、通訊、網絡等設施比較完善,村鎮通公路,村內通電、通郵、通廣播電視。彩霞村土地資源、水力資源豐富,盛產荔枝、龍眼、芒果、青梅、等水果。有自主開發利用的水電站,
餐飲娛樂業、商貿業活躍。該村正以建設新農村為發展目標,積極發展,經濟持續快速增長。

彩霞村客家歷史追溯

客家是漢族的一個重要支系,其文化大致於宋代在閩粵贛邊區形成,目前客家人廣泛分佈在國內的十一個省、市、自治區和境外五十多個國家、地區。在我縣常住人口中,客家人逾十四萬,聚居於域內北半部山區。歷史上客家人「從唐山到台灣」詔安是個重要中繼站,其移民後裔近六十萬人。
一、千百年間,富有開拓進取精神的客家人,為求生存發展輾轉萬里南遷。
秦漢時期,客屬先民大多聚居在汝水之東,穎水之西,淮水之北,北達黃河一帶,包括現在山西省南部,河南省南部和安徽省西北部這一大片區域,其中,遊姓居廣平郡、王姓居太原郡、張姓居清和郡、廖姓居武威郡、李姓居隴西郡、邱姓居河南郡、林姓居西河郡、呂姓居河東郡、陳姓居穎川郡;少數南遷至長江流域,其中:黃姓居江夏郡、沈姓居吳興郡。
具家族譜牒、宗祠碑銘所載,詔地客家人的祖先入閩時間在唐宋時期。因避戰亂等因素,各族姓渡黃河、過長江,沿武夷山遷移南下,在崇山峻嶺懷抱的閩西汀州安家落户薪火相傳,與當地的漢、畲民族一起共同創造了客家文化,幾百年間,其後裔的居住地雖然以所變更,但大多位超出汀州範圍。由詔安來台的幾個大姓遊、李、張、呂、黃、林等均出自汀州治下的寧化縣石壁村。客家人遷入詔安較早的是在元代,黃姓九隆是於元廷佑元年(1325年)入居我縣徑口村; 源堂,林向日則於元末年在詔定基,其它姓氏集中在明萬曆至清乾隆年間,居住在江河上游和山區腹地的古二都。
山區貧瘠、交通不便,隨着人口逐漸增加,人與地的矛盾更行突出。為了改變生存環境,客家人不得不再行遷移,詔安與台灣一水之隔,在帆船時代,沿東溪而下,由梅嶺半島的宮口前門或東山島的銅陵、澳角上船,快則一晝夜,慢則兩天,便可抵達台灣溪岸的紅毛、梧棲、鹿港、笨港等港口。明末清初島上鴻荒甫闢、百業待興,「台灣好賺食」的傳言對客家人產生很大的吸引力,不少家族便以這塊寶地來規劃向外播遷,以求興盛的藍圖,而攜妻帶子,引親呼朋冒險渡台的。
明崇禎三年(1630)年,閩南鬧饑荒,福建督師熊文燦採納鄭芝龍的建議,招募饑民,「人給銀三兩,三人給牛一頭」,用船運至台灣,令其在島上西岸平原的南端□舍開墾荒土為田。當時縣人應募者眾多。其中包括客姓遊氏、呂氏、邱氏等。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擇師收復台灣,官陂張、張廖等姓氏將士並眷屬、鄉親數百人隨之東渡,囤墾台南。其後,鄭經將全部秀篆人遊廷院轉戰福建興化一帶,兵敗身亡,所部退距島上。後廷院之子游一涵及遊姓子弟在宜蘭番割田、北角莊、桃園南聖角、台北三貂嶺等地解甲歸田。
清領枱灣(1683年)後,翌年設台灣府,「及流亡墾荒地」,詔安人亦加入羣遷羣墾行列。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政府允許台灣居民以東南沿海搬取家眷,廖姓族人100多人、張廖氏134人入台。秀篆煥塘村黃姓自乾隆七年(1742年)起12世至16世子孫先後渡台,墾殖於桃園縣的南興莊,更寮下和台北土城莊五十九番地;霞葛五通黃姓則自「保存公」之後族人一批批跟進,沿濁水溪墾殖,入彰化平原,在埔心鄉建立舊館、阜霞等五個村落。乾隆末年允許沿海居民移住台灣,延至嘉慶,其間客家入台近400餘人。
康熙二十三年至光緒元年,出於牢事、政治因素,清政府也曾多次嚴禁沿海居民偷渡台灣或無照攜眷入島,但禁者自禁渡者自渡,由於沿海航點甚多,官府亦防不勝防。康熙四十年(1701年),世居官陂的的廖朝孔、廖朝間、廖朝路三兄弟與堂兄廖朝近、廖朝廳一行五人,就是冒着禁令,攜帶少量乾糧,五穀種子和扁擔、柴刀、鋤頭、十字鎬、畚箕等生產工具,乘孤舟登臨台灣,落腳於雲林縣二崙的。
今日台灣「土地精耕,無處不闢」,儼然海上樂土,乃無數移民用血汗和生命換來。度台首先要征服台灣海峽。昔時以帆船為運載工具,船小浪大,若遇狂風暴雨,白浪濤天,則船翻人亡;如遭海盜搶劫,殺截生靈,也要失財喪命;而禁令設置的人為障礙,使渡台更添風險。有的奸頑客實恐汛口覺察獲罪,將船駛至外洋,遇荒島,詭稱到台,促客登岸,人煙斷絕,讓其坐以待斃;有的將人趕入箱中,封釘箱蓋,不使上下,比到岸,不敢靠碼頭,遇有近島沙汕,轍趕騙離船,沙汕距岸尚遠,行至深處,全身陷入淖中,為潮流漂溺,即使平安登岸,一抵台地,生番彪悍,出草殺人,互相拼頭,難免有無辜斃命者;墾荒中也曾毒蛇出沒傷人,動則死於非命;出闢時瘴氣燻蒸,瘟疫叢生,移民水土不服,不性罹病,無處求醫損命者,也不計其數。各種天災人禍,使遷台之旅險象環生。塗氏族譜中就有兄弟四人一起渡海赴台,在海上歷險阻,最後只有一人登陸的記載,至於一出梅嶺港便不知所終者,族譜中不乏記載。
二、在發展台灣的活動中,移民為應付險惡環境,便於大規模拓墾,往往聚同鄉、同姓、同宗而居。
台灣的同鄉、同姓聚落比比皆是,有的同鄉聚落以祖籍地命名,如彰化、台南的詔安厝,雲林的詔安裏、台南的新營鄉。官陂新坎村有個圓形土樓,「井頭樓」,村民在台灣新居地也建起一個規模相似並以井頭名之土樓。有的同姓聚落以姓氏命名,如劉厝、許厝、沈厝寨等,嘉義縣的沈厝寨,當年闢這個地方的是詔安沈姓楸公派的移民,今天居住還是我縣的沈姓後裔。
比同鄉、同姓聚落形成較晚的事同宗聚落。家族從來台始祖遷台創業,一般要經過數代繁衍,才能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血緣聚落。桃園縣大溪鎮月眉裏李氏,就是一個血緣家族聚落的形成,過程較典型的個案。該家族來台的始祖李善明,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生於秀篆鄉大坪村,乾隆年間率妻黃氏及兒子先火球、先僅、先洛、先忣、先抓渡台。起先幫人挑豬肉,後來自己賣豬肉,賺了一點錢,變遷到今大溪鎮美華里,墾田耕作謀生,日子並不好過。其子先抓到30歲到月眉自闖天地,幾年間務衣智利,娶妻生子,卻不幸四十一歲早逝,其妻廖氏帶着三個幼兒,努力撐持。待李家三個兒子長成,適逢大溪作為台灣北部重要的商埠,進入繁盛的時期,長子李炳生以所產米穀,經營未業,又購置帆船,往返於台北、大溪之間載貨商行,後又購地興建了和平路街道。歷經數代;該地以成為月眉李氏大家族聚居的小區域。
詔安客家鄉親入台發跡的,已知有張廖、張、廖、王遊、王、遊、李、邱、黃、呂、沈、林、陳、程、許、謝、錢、鍾、楊、賴、盧、塗、吳、江、田等25個姓氏。經過數百年繁衍,其後裔近60萬人,有的姓氏已成為泱泱大族,其中張廖氏人數近39萬,分佈於雲林縣的西螺鎮、二崙鄉、崙背鄉,台中市西屯區、台中縣大雅鄉、台北縣土城鄉、南投縣南投鎮等地;遊、王遊氏人數約十二萬人,分佈於宜蘭縣的羅東、礁溪番割田,北角鄉北六村、莊溪、竹溪、桃園縣大園南聖角、桃園市、彰化縣員林、台北市中和和台南縣鳳山,基隆市三貂嶺以及台中市,高雄市等地;李氏約三萬人,分佈於桃園縣中壢市、大溪鎮、大檜溪、宜蘭縣機籠山、基隆市、台北市等地;林氏約2.5萬人,分佈在嘉義縣大目根堡白杞寨、溪洲新社坑竹頭崎和台北市等地;邱氏約2.2萬人,分佈於桃園縣八德鄉、中壢市等地。黃氏約3.2萬人,呂氏1.2萬人,程氏約1.1萬人。台灣資料表明,遊氏遷台人口以詔安佔大宗,在福建遷台的呂姓族人中,秀篆居第二位。
明清時期,詔安客家鄉親渡大海入荒陬,同其它台灣住民一道,胼手阺足,瀝血流汗,將林野遍地,滿目蠻荒之地並闢成阡陌縱橫、田園肥美的寶島。秀篆鄉遊氏的一部份移民,早年發跡彰化縣大埔厝,光緒五年(1879年),由永明等五人自大埔厝遷埔里社四角城「開發墾農」,八年後,又有游龍發、遊坤士等,從四角城遷出,開墾一個叫做「水蛙堀」的山間小盆地,奮力拓耕山火田,使這處難於開發,無人問津的荒地變成良田。移民帶去的稻、薯、蔗、茶、果、蔬種苗,在台灣優越的自然條件下生根開花結果。張廖族人聚居的西螺,所產大米飲譽海外,蔬菜也長期稱雄於台島。米、糖、茶是清代台灣大宗的商品,詔安客家人不但有李金興經營米業的成功範例,在糖、茶加工方面,則不但帶去家鄉的技術,甚至設備也從詔安運去,為台灣商品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客家移民的後裔,廣泛分佈於台灣各行各業,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界皆有嶄露頭角者,現任台灣"總統"、行政院長游錫堃祖家就在詔安。
三、客屬台胞根在大陸,儘管山海阻隔,歲月移易,對先組故土卻難以忘懷。
在帶去的客家語言、風俗的同時,客家人去台,大多還帶上祖宗香火牌位,開發初期條件艱苦,一般在族人較集中的地方見簡陋茅舍置香案供宗親膜拜。到清末,人丁漸漸興旺,血緣聚落略具規模,興建宗祠風氣漸盛。日據時期,傳統的返鄉春、秋二祭活動受阻,各家族更熱中於建祠,到如今,舉凡姓氏家族聚居之地,必有宗祠之設。
官陂張廖氏和秀篆王遊氏屬一嗣雙祧的獨特姓氏,在台宗祠為數眾多,僅張廖宗祠就有30餘座。雲林縣張廖氏聚居西螺鎮,鎮中福田裏有座崇遠堂,族人年年舉行春秋兩祭及迎神賽會,散居各地的族姓宗親屆時齊聚一堂祭祖省親。為弘揚祖先業績,訓勉子孫後代,大祭之日,族中長者都要把祖訓「七嵌」宣讀一番,各個族羣去台時,往往要留下族人在詔安繼承祖業,奉祀香火。台灣遊氏、王遊氏1991年集資200多萬,將西洋、東昇、龍潭、浦坪、上井等詔地祖詞修葺一新,翌年又集資對龍潭家廟(聖衍堂)(秀篆最大的宗祠,佔地3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按原規格予以重建。近20年來,台灣客家各姓宗親捐資修建宗祠、校舍、道路、橋樑等等不勝枚舉。
在帶去祖宗牌位的同時,有的移民還帶去祖地的神祉。彰化黃姓聚居的鄉村,幾乎都建有五通宮,供奉從霞葛五通宮分香的五顯帝;分香去台的,還有彰化溪州鄉的伏魔大帝等,在台灣,「三山國王」是客家人普遍敬奉的地方守護神。而官陂奉祀的「靖天大帝」則引自台灣,其緣起頗帶傳奇色彩。相傳康熙年間官陂開台組張元聰的裔孫返鄉祭拜祖墳,在昊坑蛇地山野中,反覆尋覓找不道歸途。張氏頓悟,將身帶的靖天大帝劉備香火袋掛於樹上,跪地叩拜,方得走出蛇地。從此該地香火旺盛,聞名遐彌。兩岸官陂張姓,每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共聚蛇地祭神拜組,演戲做醮。後又立下祭規,每12年搭大綵樓,每3年搭小綵樓。1993年節慶所搭大綵樓高25米,底長15米,寬10米,由五屋主樓和東西閣樓組成,整做綵樓裝飾萬盞彩燈,300多幅古典人物像以及獅、龍等彩禮。其間,漳州地區10餘萬遊客、信士、商人、藝人和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宗親雲集官陂,觀綵樓、賞潮劇、謁祖祀神,盛況空前。
客家人重視生命本源,鍥而不捨修譜的情狀,亦頗感人。返鄉抄譜續譜的人,帶着族親的囑託,爬山涉水,風餐露宿,東問西找,日夜兼程好不容易尋到祖居地。家鄉的族親照例要向來者詢問宗族堂號、世系、昭穆等事項,確認後,首先要舉行祭祖形式,歡迎台灣宗親的到來,然後抄錄族譜的存本,並詳細續記遷台族人的情況。修成後,將新族譜用紅布包裹,置於列祖列宗神位前,擺上祭品,由抄續者主祭,族親陪祭,事畢擇日返台。居美國猶他家譜協會在台灣所做的田野調查,詔安37姓有353部族譜(還不包括日本侵略者從台灣搜刮去的部分),其中客家族譜戰大多數,可見移民續譜熱情之高。詔安二都林婆社開台十八世裔孫林先對此感慨良多,以詔安兩字藏頭,作詩約:詔海通台陽,萬派同流,豈非一本,安山繞角版,千枝一樹,總是同源,以此做修譜紀念。
1987年11月11日,台灣放島內民遠赴大陸觀光探親,隔絕40多年的兩岸關係解除,客家後裔欣起尋根熱。世界丘(邱)氏宗親總會副理事長邱正吉先生為探求家族遷移軌道,多年往返山東、河南、江西、廣東、福建,在尋根睦族之旅中,為修復各地宗祠、祖墳捐資200多萬元。客家人「從唐山到台灣」,其間在詔安少則以歷幾代、多則十餘代,因此,對詔安感情猶深。近20於年來,到詔安尋根祭祖,探親訪友、旅遊觀光的客屬台胞共約8200人次。單是遊氏、王氏組團回鄉就達70餘次,最多一個團人數134人。
彩霞村歷史
詔安縣彩霞村是客家人居住區,每年春節前後,都會舉辦山村"武林盛會"。醒獅武術表演的擂台上,各路好手各顯神通,鐵叉、竹棍、長矛、竹籤盾牌等齊亮相。當地的醒獅武術,動作都是村民的先祖獨創的。舞獅造型簡潔明快,面具有如一幅年畫,具有濃郁的年味。武術套路有大四門和小四門等,套路雖簡單,但剛勁有力。彩霞村的舞獅和武術有着悠久的歷史,在詔安享有盛譽。彩霞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藴深厚,民風淳樸,特別是彩霞村春節晚會的舉辦,使得該村更是名聲在外。彩霞村以客家話為方言,村裏建有近200多年曆史的土樓建築,不過隨着人們生活條件的日益改善,很多都被翻新了。村裏以張氏為主,留有 [2]  族譜如下:
張氏族譜
吾族原溯河南省開封府清河郡祥符縣人氏。祖張伯紀名虎,於唐朝隨同陳元光南下平閩,受封殿前指揮使,威武協上將軍。在漳立族,立祠雲霄西林大宗廟,坐撰向乾兼已亥分金。
張廖氏族譜
元順帝時國政族權專制,時白蓮教起義。官陂願子公字再輝,原籍雲霄西林,張天正公字仁得公之第三子,因避元兵禍隱居官陂岼寨教書,官陂廖三九郎廖化公妣(bi)邱三七娘單生一女廖氏大娘,聰穎賢惠。廖化公見張願子公英姿風雅,忠厚誠實,遂贅入東牀。立祠下井大宗禋(yin)成堂。
廖三九郎
始祖 合葬於龍際黃公壩上圳下田裏
邱三七娘
考張願子公
一世祖 生友來公。願子公葬於龍際石子墓。
妣廖氏大娘
彩霞徐德堂
譜及彩霞吾宗六世祖曰:盈公(於公元一四八四年明弘治十八年乙丑八月初五誕生至今已有524年)與妣許氏十一娘之際不禁令人嘆驚,蓋日盈逝世,良筫(同質)公尚未生焉。而張氏能繼不絕者,皆賴許氏十一娘之堅貞思維,上念一脈之宗祀(si),下為於筫公於襁褓(qiangbao),不外奸人貽害,故抱往許祖家中撫養,長大成人為宗,並賜大東山以資炊火。裔孫為紀念許祖思德,謹開魚池一口奉上許祖,以其酬萬一之義。
徐德堂家訓
追念許祖育芽防範功德,永銘萬代。
教女量方思義,流芳百世。
徐德堂輩序(十五字):上祖有 元因其汝新和順永傳一脈清
許祖居現遷居金溪石樓(全村)
許祠舊址:位於彩霞竹子裏下樓樓背崗子

彩霞村科教文衞

彩霞村有彩霞小學1所,該校建校已有幾十年,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學子,近幾年隨着村子的發展,學校各種條件設施有所改善。
近幾年該村在外求學的學子越來越多,他們心繫家鄉,為家鄉建設出一點薄力,每年組織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村晚
彩霞村春節聯歡晚會
第十八屆村晚 第十八屆村晚
截止2012年彩霞村已經成功舉辦了20屆的春節晚會了.該村在舉辦春晚的活動上在詔安乃至整個漳州地區來説是走在前列的,現已成為我們村一個傳統活動,之所以能成功舉辦了十八屆的彩霞村春節聯歡晚會是由於得到鎮、村兩委高度重視並給予大力支持和配合,每年的晚會都在漳州電台的《漳州新聞》《記者在線》等欄目報道,詔安電台新聞報道,2007和2009年的村晚新華社福建分社和福州晚報的記者專門到我們村來做村晚的相關報道,在漳州客家網上網友們最為關注的也是彩霞村的春晚,每年的晚會情況也都在網上進行報道。副縣長沈義和在2007年的晚會上親臨了我們的晚會的現場。在四鄰鄉村、鎮上都是人盡皆知的一個活動,村晚已成為彩霞村對外宣傳的一個品牌。晚會一般於大年初一晚7點30分上演。晚會形式多樣如舞蹈、歌曲、相聲、小品、武術、話劇等。現彩霞村已開通網絡博客,歷年村晚視頻盡在其中。視頻地址可在下面擴展閲讀中找到
晚會的目標是:迎接新春佳節,促進新農村建設,使更多的人得到展現自我的機會,力求舉辦出讓人民滿意。同時擴大彩霞村的影響力,展示出彩霞人民的良好的風俗習慣,促進彩霞村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們重視教育,發展教育。
彩霞村青年文藝部
部門介紹:作為青春的代言人,大學生總洋溢着年輕的活力、充滿着狂熱的激情,對新奇刺激的大型活動必定會踴躍參與,全程投入,彩霞村青年文藝部是由大學生組織,村民協作創辦的一個部門。是承辦村裏活動的一個主要部門。該部門不屬於政府機構,是屬自主組織的部門,該部門現設有:總策劃、節目組、財務組、宣傳組、外聯組、禮儀組、機動組。
現任村主任:張和忠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