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彩雲追月

(廣東音樂曲目)

鎖定
《彩雲追月》 [4] 廣東音樂的著名曲目 [1]  ,其風格輕快獨特,描寫了小市民平凡生活的輕鬆寫意,彰顯了典型的廣東民間音樂風格。
中文名
彩雲追月
原創時間
1935
配    器
彭修文(1931-1996)
原作者
任光(1900-1941)

彩雲追月樂曲來歷

穀雨書法-彩雲追月 穀雨書法-彩雲追月
1932年,任光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節目部主任時,同聶耳一起,開始為百代國樂隊譜寫一批民族管絃樂曲灌製唱片。《彩雲追月》為其中一首後期百代國樂隊的代表作之一,成曲於1935年夏秋期間 [5]  。1960年,彭修文根據中央廣播民族管弦樂團的樂隊編制重新配器。樂曲以富有民族色彩的五聲性旋律,上五度的自由模進,豎笛二胡的輪番演奏,彈撥樂器的輕巧節奏,低音樂器的撥絃吊鈸的空曠音色,形象地描繪了浩瀚夜空的迷人景色。

彩雲追月作者介紹

任光 任光
任光(1900~1941)中國作曲家。 [2] 
1900年11月9日生於浙江嵊縣。1941年1月初,在“皖南事變”中不幸犧牲。任光自幼喜愛民間音樂。1919年去法國勤工位學,一面作雜工,一面堅持學習音樂和鋼琴校音技術。後去越南一琴行任技師,約於1928年回國,入上海百代唱片公司任音樂部主任,並開始與“南國社”接融。此後,在左翼文化運動的影響下,先後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和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小組。他曾將許多革命歌曲製成唱片。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先後去巴黎和新加坡等地,在華僑中推動、組織抗日救亡歌詠運動。1940年春到重慶,在育才學校音樂組任教。同年7月,隨葉挺將軍赴皖南,在新四軍軍部從事音樂工作。 任光以寫作電影歌曲開始了他的創作生活。30年代初,他受到田漢、陽翰笙、安娥等人的影響,參加了左翼音樂運動,與聶耳等一起,從事革命歌曲的創作和研究。現見他的創作歌曲有40多首。其中,《漁光曲》、《月光光》等,以委婉抒情的筆融,反映了30年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和願望,《打回老家去》、《抗敵歌》《大地行軍曲》、《別了皖南》(即《新四軍東進曲》)等歌曲則以剛毅、雄健的曲調,表現了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此外,還有一類直接採用民間音樂素材改編和創作的歌曲,如電影歌曲《新蓮花落》、《新鳳陽歌》、《王老五》以及抗戰歌曲《高粱紅了》等,都富有生活氣自和鄉土風味。這些不同風格的歌曲,生動地表現了人民大眾的感情,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風格。任光還作有歌劇《洪波曲》(安娥編劇)和《彩雲追月》等民族器樂合奏曲若干首。其歌曲作品已輯成《任光歌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1982)。

彩雲追月樂曲賞析

《彩雲追月》的旋律,採用中國的五聲音階寫成,簡單、質樸,線條流暢,優美抒情。在第一段中,由笛、簫、琵琶、二胡、中胡齊奏,弦管合鳴,悠然自得,從容不迫。秦琴、揚琴、阮彈撥出輕盈的襯腔,節奏張弛有度,使音樂在平和中透露出不動聲色的活力。間雜的木魚、吊鈸的敲擊更襯托出夜的開闊曠遠,平添神秘。第二部分,沒有明顯的對比色彩,旋律分明是第一部分抒情的延展,沒有衝突,有的只是和諧、圓融。樂思正象聽者此時的思緒一樣,自由發展,渾然天成。最富有動感的應該是第三部分,樂器間應答式的對話彷彿是雲月的嬉戲,忽上忽下,忽進忽退,情態逼真、意趣盎然。 [3] 
《彩雲追月》的曲式是一個甲乙丙的三段體結構,三個樂段的關係是衍展式的,是同一情緒的不斷展開,對比性並不強。因為三個樂段統一表現了月明星稀、晴空萬里,彩雲浮動的美好景色。樂曲有一個舞曲性的引子,這個引子節奏也是樂段間的過門和全曲的結尾,這個“探戈舞”節奏成了貫穿全曲、連接全曲的重要素材。第一樂段是純五聲音階旋律,10個小節,5個樂句,宮調式,民族氣韻非常濃郁,高雅而流暢。第二樂段轉為七聲音階,然而民族風韻依然鮮明。由4個對稱的樂句組成。延續了恬淡悠閒的韻致。第三個樂段較長,共有17小節,七聲音階,由對答、模進的多個樂句構成。增加了音樂的流動感。全曲在清幽淡遠的空靈意境中結束。人們看到一輪騰入雲端的明月,銀河般迷幻,餘韻不絕。 [5] 
參考資料